胶东的年味
2020-03-25陈卫平
陈卫平
20年没回家乡过春节了。强烈的思乡之情促使我放下一切,在腊月二十八的夜里,回到了风景如画的海滨城市——烟台,也回到了少年时光。
烟台素来冬季凝重,大海更显萧瑟。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不时掠过大海上方。涛山浪谷,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让整个世界都变得豪情壮阔。
越冷越有口福,烟台冬季的鱼、虾、蟹、贝又肥又鲜,海边的公立海鲜市场里各类海鲜琳琅满目,俨然已经成为烟台的一道风景线。市民们纷至沓来,常常人满为患。大采购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要让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体验尝鲜,要在这个欢快的节日里吃出年味、海味、故乡味和亲人相聚的情味。
小时候,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能分到各种各样的海鲜,大家忙着炸带鱼,熏鲅鱼,做老板鱼冻,炸虾仁,煮蛤蜊肉、海蛎子肉,切海螺片,杀片口鱼、加吉鱼、小黄鱼,蒸大对虾等;做面食蒸大饽饽、大枣饽饽、大花卷、红豆包、黄糯米糕、寿桃、烙饼,炸面鱼、面果子、反叶、麻花、莲子等。买一套猪肉和猪下水,把铁钩子在煤炉上烧红烙猪头、猪蹄,烧一锅松香拔猪毛,然后把洗干净的猪头、猪蹄、肝、心、肠、肚放到最大的柴火锅里煮。忙忙碌碌小半个月,整座城市也到处飘逸着蒸、煮、熏、 炸的年香。
最热闹的还是年三十晚上,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大家开开心心地和亲人一起吃着盼望已久的美味佳肴,把酒言欢,尽情享受着团聚的喜悦。大餐后,围在小电视前观看春晚。一会儿功夫就到了敲钟放鞭炮的节目了,大家穿上棉衣、棉裤、棉鞋,戴上棉手套、棉帽到室外,新年的钟声一敲,各种烟花爆竹齐放,整座城市灯火通明,响成一片,响脆的爆竹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放完鞭炮回家,吃完了跨年的饺子,孩子们个个带着甜美的微笑进入梦乡。
大采购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要让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体验尝鲜,要在这个欢快的节日里吃出年味、海味、故乡味和亲人相聚的情味。
大年初一 5 点左右,天还没亮,孩子们就会被大人叫起来,吃大年初一的水饺,进入正式的拜年程序。先是给长辈磕头拜年,拿到压岁钱后开开心心地换上新衣服,给左邻右舍拜年(长辈在家恭候别人上门拜年)。近邻拜完后,孩子们再约着几个伙伴,骑上自行车去校长、老师和亲戚朋友家拜年,一直拜到天黑前才回家吃晚饭,那份喜庆和开心至今难忘。
整个正月,由于年货早已备好,所以不管是家庭聚会还是招待来客,一日三餐的家常便饭都是炒炒蒸蒸,一个月都像在过年。虽然没有冰箱,但窗外就是天然冰箱。
正月过去,打春阳气转,天暖了,东西也吃完了。善良纯朴的烟台人继续着他们朴实的日子。
对比 20 年前的年味,现在的年味似乎有些闲静清淡了些。拜年还是忙碌,只见微信不见人烟;年货依旧齐全,进门已都是成品、半成品了;年饭依旧丰盛,从家里搬到酒店了 ;相聚还那么温情,三代同堂场面少见了;鞭炮还是那么喧闹,一起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却不再是团聚的节目了。
当年那些曾经的孩子已为人父母,鬓染霜华,年味的传承落到了他们的肩上。感怀过去的厚重年味,其实原本是一份期盼,期盼所有的親人团聚,期盼一起除旧迎新。上不见长辈、下不见子孙的年何谈为年啊!
何菲老师的文章中有一段文字写得真好:“在时间面前,所有绚烂求索与不合时宜的蠢动都是 虚妄,日月往复,唯有年是时间的刻度,永远站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