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0-03-25周珂珂沈权平陈笑宇
周珂珂 沈权平 陈笑宇
课题项目:2019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重点(自筹)课题(JGJX2019C15)阶段性成果。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发展变化,有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已然成为对民族高校的迫切要求。民族高校不仅可以为民族地区地方社会经济提供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还可以为其进行社会服务于文化传承创新。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服务意识不强、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存在偏差、服务能力不足、“政产学研用”对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存在于民族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应该从提升服务意识、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以便使民族高校能够更好的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民族高校;服务地方;人才培养
民族高校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承担着特定的职责,由此产生相应的功能,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现代民族高校的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职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民族高校的职能体系。随着时代发展,民族高校与地方社会成为了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一方面,民族高校通过服务地方社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社会发展也会为民族高校带来更多教学资源,助推民族高校的综合水平提高。由此可见,民族高校的五大职能中的社会服务这一职能愈发重要。社会服务指民族高校在发挥教学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基础上,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智力优势,根据社会需要,直接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为社会各子系统的发展及社会整体发展服务,既包括服务于社会的经济增长,也包括服务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广义上的社会服务还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目前,民族高校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效,却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只有在认真审视的基础上并结合实际,民族高校才走出一条更加高效的社会服务之路。
一、民族高校在地方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民族高校与地方社会经济一直存在着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民族高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民族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为地方社会培养人才。一方面,民族高校通过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与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出一部分具有较高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通过专业化、系统化学习,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不同行业工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民族高校利用自身教学资源,通过“国培”“省培”等项目与地方政府展开全方位合作,帮助地方进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务员行政能力培训和地方中小企业人员培训等,拓展了这些人员的职业技能,提高了这些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社会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二)民族高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民族高校科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地方社會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科研是民族高校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先进的科研水平不仅能够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还能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民族高校的科研人员利用学校资源研发出科研成果,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构建合作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激发新动力。
(三)民族高校为地方社会经济增强文化底蕴
优秀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充分挖掘好、推介好、弘扬好优秀民族文化,并把其融入到民族地区经济、旅游、制造等领域,经济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民族高校按照中央要求,坚持以优秀民族文化认同为根基,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实践载体等方面,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了积极成效。如中南民族大学开设南方民族历史文化课程,延边大学开设的延边地区民俗文化体验课程,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常年开设的民族语言文字课程等均传承与创新了民族地区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文化底蕴。
二、民族高校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层面无不强调要充分利用民族高校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成果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但仍存在许多民族高校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过程中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地方发展过程中民族高校的促进影响不大。
(一)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意识不强
首先,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各个民族高校逐渐走向扩招的道路,然而当师资力量与扩招工作不相适应时,随之出现了“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工作难兼顾,社会服务难维持”的现象。其次,部分民族高校还未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支持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对教师的社会服务贡献度没有评价标准,使得一些教师把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视为可有可无的活动,打消了教师和科研人员参加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最后,由于民族地区多为“老少边穷”地区,地方社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导致民族高校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时缺乏自信心,不敢主动作为,存在畏难情绪,服务社会意识相对淡薄。
(二)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存在偏差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民族高校每年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大量人才,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相比于经济发展,民族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滞后,导致人才的供给情况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近年来,地方社会经济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多元化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而当前民族高校培养的多为知识型和研究型人才,这些人才社会实践技能相对缺乏,难以满足地方社会经济的人才需求。人才市场供求不匹配导致“招工难,就业难”的两难境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效果受到影响。
(三)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不足
民族高校由于位于偏远的民族地区,其科研成果、人才储备等方面都难以与一流高校相抗衡,因此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一是科研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政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转化不力,转移不畅;二是民族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当前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供给能力不足,导致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三是部分民族高校仅仅通过部分教师和机构为服务地方提供有限的人才培养、技术支撑和业务培训等,服务形式比较单一;四是部分民族高校未发挥高校“智囊团”作用,没能帮助地方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导致地方在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时会优先求助知名高校,民族高校难以找到服务地方经济的突破点,服务能力难以提高。
(四)“政产学研用”对接和合作机制不健全
政产学研合作是指在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推动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进行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目前,民族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之间尚未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交流平台,就合作也未建立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机制。导致民族高校缺乏真正了解地方产业行业环境和企业需求的渠道,在科研工作中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地方科研企业也同样缺乏对民族高校科研情况的了解,使得民族高校科研资源的付出与真正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效果不成正比,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推动民族地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中尚未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在搭建合作平台、提供对接制度保证上也没有建立有效的促进机制。
三、民族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路径探究
针对目前民族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时存在的问题,民族高校应从思想意识、人才培养、提升能力、构建机制等方面探索发展路径。
(一)以转变观念为前提,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从民族高校角度出发,走出一条高效的服务社会经济之路,转变服务观念是关键。民族高校要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积极履行自身职责,努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献言献策。在民族高校内部管理方面,可以将服务地方的各项工作纳入高校目标管理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和任务分解,定期对各服务项目进行检查、评估;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为职称评聘方面和干部晋升方面重要考核内容之一;优先资助和支持对于地方社会经济有重大影响的科研课题。从而引导民族高校的研究人员针对地方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地方政府的各类发展规划中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充分信任民族高校,为民族高校提供相关政策和奖励。
(二)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由于民族高校的人才输出大多面向民族地区,因此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之余还应结合民族地区的特色,调整优化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准确定位学科专业优势与主攻方向,提高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的能力。如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延边大学坚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地开设了《旅游韩国语》《金融韩国语》等特色课程,将地区语言特色融入专业课程,提高课程的地区实用性。除此之外,民族高校要深化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制定合作培养计劃,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让企业直接参与到民族高校人才培养中,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走出“招工难、就业难”的困境。
(三)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提高社会经济服务能力
民族高校的科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族地区的科研水平,民族高校科研水平越高,民族地区的科研水平就越高。民族高校开展科研工作,应瞄准地方需求,紧扣学校定位,以实用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对象,以发展为目标。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的问题,民族高校可以单独成立专门的成果转化部门,汇集可交易、可转化、可应用的专利技术,统一对外发布,商谈成果转化方面的各项事宜。此外,在民族高校创新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借助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力量,搭建科研平台,共享信息资源,携手突破关键技术,积极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共建科技园孵化基地,让教师教有所研、研有所用、用有所惠,提高民族高校科研工作的技术含量、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四)以完善机制为手段,拓展社会经济服务领域
民族高校在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制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建设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对接合作机制,完善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四螺旋模型的协同运行机制。民族高校应大力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争取支持和帮助。通过各种途径,密切联系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基层教育单位、科研院所和厂矿企业,努力寻求合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投资、入股、成果转让、联合研究、技术服务、决策咨询等,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共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沈权平,沈万根.东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重点破解问题及路径设计[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9(05):28-34.
[2]肖汉银.浅析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之历史演进[J].理论月刊,2009(12):84-86.
[3]段超,李秀林.新时代民族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国家民委所属高校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06):38-43.
[4]李武成.新常态背景下提升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若干问题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30(12):29-31.
[5]彭欣莉.基于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1):31-32.
[6]姚保兴.高校人文社会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7(72):66-70.
[7]张水玲,杨同毅,王仁高,韩强.高校服务地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山东省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12):66-69.
[8]俞杨建,丁春华.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考——以泰州市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6(11):48-50.
作者简介:周珂珂(1999-),安徽省阜阳市人,延边大学经济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农村经济;沈权平(1989-),通讯作者,吉林省延吉市人,延边大学经济学专业讲师,经济学博士,硕导。研究方向:乡村开发、民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