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
2020-03-25孙玉新
孙玉新
枣树是我国果树中栽培特色突出、历史悠久的树种,其适应性强,栽植范围较为广泛。但是当代枣产业中危害最严重的枣树病害是枣缩果病,近年来缩果病及其引起的枣果浆烂造成的危害愈来愈大,在河南新郑枣区等枣主产区,缩果病的病果率常达50%,严重年份超过80%,甚至绝收。枣果感病后,果皮外出现淡黄色斑点。发病前期主要是由细菌引起,后期与真菌共同侵染发生的一种病害。病原菌主要在病果等病残体内过冬。一开始病菌借风雨从果实伤口处侵入或直接穿透果皮侵入,进而危害枣果。枣缩果病随果龄增长逐渐减轻,发病轻重不但与当年气温、降雨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外,而且与果实的栽培和管理模式有关。一般枣树密度大,缺乏管理,病虫多的果园容易感病。枣缩果病的发病时间、侵害程度与下列各项因素有关。(1)园区气候。红枣成熟期连续阴天、缺乏日照或间断性降雨。病害发生严重。(2)果皮破损程度。果皮人工破损或自然磨损后产生伤口的枣果易感病。(3)土肥水管理。科学管理土肥水的枣园,枣树根系吸收能力强,营养充足,更有利于增强枣果的抗性,减轻病害的发生。(4)品种抗病性。金丝小枣属易感病品种。鸡心枣则属于抗病品种。
定期清理,枣果收获后第一时间将园内杂草、枯枝落叶等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菌侵害,避免感染。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枣树抗病品种,是预防枣树果病的重要前提之一,既可降低生产成本,还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进而减轻环境污染。加强土肥水管理,控制氮肥的使用,提高树势,增强枣树抗病性。枣盛花期喷施硼肥和赤霉素,促进坐果及增加抗病性,抓前期花果,形成优质果,减轻裂果,提高抗病力。
由于树体过高,给管理造成不少困扰,不仅病虫防控不能到位,还给套袋、疏果等日常管理带来极大不便,没有小型結果枝组和结果枝发展空间。上层主枝枝条过多枝展过大导致下层枝很难得到优良的光照,日复一日,下层生长遭到阻碍,进而导致上强下弱的效果。在修剪时及时疏除上层的粗枝大叶,只保留小型枝组或枝条,使光线能够透过上面的冠层或通过上层主枝之间的空隙照射到下层枝叶。正确的修剪是疏除上部直立枝头,保留背下的平斜,促进树体向生殖生长方向转变。
一般年份可在7月底或8月初喷洒第1次药,间隔1周后再喷洒l~2次药。在使用杀菌剂时,加入20%灭扫利5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l000~1500倍液防治害虫。新疆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研究所张静文等研究得发现,氟硅唑、喹啉铜、多菌灵+代森锰锌等2种单剂和1种混剂对4株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好,供试药剂低毒、高效,使用安全。但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室内毒力测定只能为红枣缩果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数据,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证明。新疆鄯善县七克台镇农技推广站苟建新等人研究得知,选择以下4种药剂都对红枣缩果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农用链霉素的防治效果尤为突出,其次是0.3%四霉素和2%春雷霉素,肟菌戊唑醇的防效最差。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选用2%农用链霉素进行防治,但是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高效低毒广谱性杀菌剂。
枣缩果病的发病概率与环境、气候、土壤等因素有关。由于化学农药的缺点,尤其是对枣果等食物类植物病害进行防治时,应该在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对抗病品种的选育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更加深入的解决枣缩果病的发病率,提高枣树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