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抑郁症为什么还不好?
2020-03-25多静
多静
家人关心,让我备感压力
小卓是一名普通白领,家庭和睦,工作平顺,似乎没什么值得让他忧虑烦恼的。但偏偏最近两个月,他开始感到工作压力大,怀疑自己的能力,反应变慢,注意力总是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对自己很失望,容易自责,睡眠质量差,总是做噩梦。在爱人的陪伴下,他来到精神科门诊就诊,被诊断抑郁症,并予以抗抑郁药物治疗。同时精神科医生根据他的情况,建议药物治疗基础上辅助心理治疗。
在精神科医生的建议下,他来到心理咨询门诊。简单询问情况后,他开始谈起内心的感受:“我自己也知道这种状态非常不好,感觉很堕落,想抓紧时间走出来。医生曾经给我提出建议说可以每天给自己安排一些事情,转移注意力。我尝试了,但根本做不到。”
“听起来你迫切希望自己赶紧好起来”,我想知道,这种迫切的想法背后是什么。很多时候,过分着急地想要好起来,可能加重了来访者的心理压力,反而不利于康复。
“家里人都很想让我好起来,他们一直在帮助我、关心我。我不想让他们失望。”
我让小卓具体描述一下,家里人是怎么关心他的。
小卓说道:“比如我爸吧,他给我找了各种治疗抑郁症的办法,中医针灸、物理治疗,希望能多种方法配合使用,更快见到效果。舅舅也会劝解我,说家里的生活条件非常优渥,大家关系也很和睦,基本上算是圆满家庭了,没有什么可忧愁的。还有爷爷经常找我聊天,给我人生建议……,大家真的都很关心我,很希望我快点好起来。”
我试探着问:“这些关心让你有什么感觉呢?”
小卓看了看身边的爱人,鼓起勇气说,“说实话,他们这样做让我感觉压力很大,好像我不赶紧好起来,我就对不起他们一样”,小卓说着,眼眶有些发红。
小卓感觉到家人对他表现出的关心,让他感到有压力,觉得自己如果不快点好起来,就对不起家人,所以就感到自责,内疚,厌恶自己现在的状态。但越是自责、内疚和自我厌恶,其实越是加重了小卓抑郁的程度,如此这样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小卓始终摆脱不了抑郁的状态。
心理教育,了解与接纳抑郁
我介绍了抑郁症的一些常识,特别是症状表现和恢复过程,让小卓意识到目前的状态是必然经历的过程,不需要过分着急。相反,如果过分着急,反而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压力,适得其反。
随后,我举了一个例子。就像我们不小心腿骨折了,家里人很关心,甚至给我们买了很多的营养品,但是过了不到一个月就让你和正常人一样跑跳自如,你能够做到吗?
小卓笑着说,当然做不到了,伤筋动骨一百天嘛。
我接过话,说:“是啊,我们能够接受伤筋动骨一百天,那为什么不能接受抑郁症也需要它的一个恢复周期呢?”
小卓点头表示同意。我随后建议,他在回去以后可以看一些抑郁症方面的科普文章或者书籍,把这些内容分享给家人,这样家人也不会过分担心了。
追根溯源,到底是谁的焦虑
到了第二次咨询,小卓跟我讲了他和家人的互动过程,尽管自己能够接受抑郁症的现状,但是家人依然很着急。父母还是强调,要发挥他的积极主动和坚强意志,早日好起来。听到这些,小卓的心情又沉重起来。
我引导小卓看到,似乎家人对小卓有一个期待“你要赶快好起来”“家里没有什么让你忧愁的,其实你不用抑郁”,这种关心和鼓励背后,其实是对小卓目前狀态的不接纳,更多是在表达他们的焦虑和担忧。而小卓也在默默承接这样的压力,想要迎合家人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
小卓反思说:“医生,你说得很有道理。我是家里的独生子,家人一直都对我很关注。但他们越是关注,我越是自责和内疚,着急想让自己赶紧好起来。”这样的模式肯定不只是发生在现在这件事上,在他以前成长过程中,这样的模式也普遍存在着。”
我郑重地告诉小卓:“所以,你现在体验到的很多焦虑其实源于家人。目前这个阶段,你没有必要去承担别人的焦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照顾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这也是你为家人负责的重要方式。”
当小卓意识到这些,开始接纳自己目前的情绪状态,心里顿时放松了一些。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边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去帮助他改善抑郁状态。
像小卓这样的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患者的家人或者患者,无法接受抑郁的状态,非常希望赶快从这种状态中摆脱,但越是摆脱,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反而更加严重。所以,当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来临时,我们或许可以暂时给自己减轻些压力,接受这个状态的出现,聆听内心的需求,并尊重和贴近这些感受,不否定,不回避。当这些负面情绪能够被我们看到时,它们自然而然也能够缓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