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护理流程在新生儿窒息抢救中的疗效观察
2020-03-25翟玉
翟 玉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安徽省蚌埠市 233000
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在脐带结扎后,因各种因素导致的,不能建立正常的自主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是新生儿最常见的需要紧急抢救的临床症状,是引起新生儿致伤致残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窒息的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无自主呼吸或呼吸微弱,如不及时抢救,进而发展为顽固性呼吸暂停,甚至导致死亡[2]。因此,全面、标准化的护理抢救措施在新生儿窒息抢救过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为进一步探讨标准化护理抢救流程在新生儿窒息抢救中的作用,现将我科收治的82例窒息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以期有助于临床窒息抢救成功率的提高。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新生儿科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2例窒息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新生儿分娩自脐带结扎后,未吸氧状态下,出现全身皮肤黏膜、口唇、四肢末端出现不同程度的紫绀;(2)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不规则,甚至呈叹息样呼吸;(3)心率减慢,心率<100次/min,甚至无心跳;(4)肌张力低下或松弛;(5)喉反射减弱或消失。将其按照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9例,平均胎龄为(37.5±3.5)周;实验组中男21例,女20例,平均胎龄为(36.8±3.9)周。两组新生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具体措施包括: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遵照医嘱定时定量用药、饮食指导、静脉置管护理、脐部护理、健康教育等。实验组在常规急救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全面、标准化护理流程,具体措施如下:(1)保暖:新生儿断脐后,迅速置于辐射台上,并使用预热的毛毯擦干身体上羊水、胎脂,利于保温。(2)清理呼吸道:新生儿分娩后,立即使用吸引器吸引出口、鼻、咽部残留的羊水及黏液,但应限制吸管的深度和吸引时间(10s),吸引器负压不应超过13.3kPa。清理时注意动作轻柔,切勿暴力操作。新生儿应保持仰卧位,垫高肩部,颈部后仰,使气管处于伸直状态。(3)呼吸的建立:拍打或手指轻弹患儿足底可促进自主呼吸建立。氧饱和度低者,可给予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加压吸氧。对于早产儿应避免长期高浓度吸氧,以防视网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4)药物应用:需即刻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其通畅。无心率或心率<60次/min的新生儿,先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双拇指或食中指按压胸骨体下1/3处,频率为90次/min,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如无好转者,可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应用。呼吸暂停时,可给予兴奋呼吸中枢药物。(5)病情监测:严密观察患儿基本生命体征,对刺激的反应、呼吸、心率、经皮氧饱和度以及中心静脉压。注意患儿有无腹胀、便血等。同时需检测肝、肾等脏器功能,尽早发现脏器功能异常。(6)皮肤护理:①勤洗澡,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以防红臀及尿布疹发生;②保持脐带残端清洁和干燥:脐带脱落后有黏液或渗血者,可应用碘伏、双氧水擦洗,有化脓感染者,可外涂抗生素;③口腔黏膜不宜擦洗。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儿复苏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变化情况,监测两组患儿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的指标恢复情况,对比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后遗症的发生率。干预后,新生儿5min后Apgar评分改善明显者,说明抢救有效。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趋于恢复正常者,证明抢救措施合理。住院时间短、后遗症的发生率低者,说明抢救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复苏前、后Apgar评分比较 两组新生儿分娩后1min内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各种抢救措施实施后5min再次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分娩后1min和窒息复苏后5min的Apgar评分的比较分)
2.2 两组新生儿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指标恢复情况比较 经过各种抢救措施后,实验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的患儿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恢复的比较[ n(%)]
2.3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后遗症的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后遗症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费用及后遗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再加上水质、空气污染严重,使孕妇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发生率升高,从而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成逐年升高趋势。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多种多样,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母体因素:孕妇患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吸毒、吸烟或被动吸烟等;(2)胎盘因素:合并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老化等;(3)脐带因素:如脐带绕颈、扭转、打结,或脐带过短、过长、畸形等;(4)胎儿自身因素:早产儿或巨大儿,先天性心脏病或有新生儿肺发育不良、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等;(5)分娩因素:头盆不称,宫缩乏力,使用高位产钳、抬头吸引,以及产程中使用麻醉药、镇痛药或催产素使用不当等。一旦发生新生儿窒息,则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经济和精神损失,并且严重威胁新生儿的健康,甚至导致脑瘫等严重后果[3]。对于有窒息表现的新生儿,及时、准确、有效地给予窒息复苏,对新生儿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全面、标准化的护理措施在窒息复苏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往的护理工作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参与过程,主要体现在抢救药物的使用及病情检测两个方面,护理人员对复苏作用小[4]。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及医护人员对新生儿窒息认知水平的逐渐提高,现代护理理论认为,护理人员只负责药物使用和病情观察是有缺陷的。而给予窒息新生儿全面、标准化的抢救措施,可以弥补抢救过程的不足。标准化抢救护理措施在新生儿窒息抢救的应用,促使护士加强理论学习、实践培训,使得护士在抢救中的角色发生转变—从医师的助手转变为抢救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5]。在新生儿窒息复苏过程中,李甲[6]指出,与传统的护理措施相比,实施全面、标准化的护理抢救流程,有利于医护配合,缩短抢救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窒息复苏成功率。
本文结果显示,通过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可以明显提高窒息新生儿出生后5min的Apgar评分,能迅速改善患儿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少或减轻因窒息引起的后遗症发生率,提高窒息复苏效果及成功率,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