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做好粮食工作
2020-03-25杨青
文/杨青
2020 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给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较大影响。自2003 年“非典”以来,各类突发事件给粮食安全带来空前挑战。新冠肺炎疫情下,粮食工作者应以史为鉴、主动作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保供稳价工作。
一、亮出三个态度,强化使命担当
自江苏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以来,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迅疾反应、多措并举,确保全省粮油供应安全、价格稳定和市场资源充足,为战“疫”提供有力粮食保障,为各市县粮食和物资管理部门、各粮食储备经营单位有效带头示范。
(一)树“疫情就是命令”的决心
在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产生时,快速反应、快速应急是首要的紧迫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及时”,既是动员部署,也是特殊时期的“政治命令”。在重大疫情爆发的关键时刻,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严重形势下,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必须在最快时间里动员一切力量,稳定人心、有序疏导、形成秩序、有效防控。以“疫情就是命令”的决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向党和国家喊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粮食口号”。
(二)立“防控就是责任”的恒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在当前形势下,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理应主动“上前线”、敢于走前列。按“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以“防控就是责任”的恒心,干好粮事、做好粮人,积极与疫情办物资保障部门、市场供应与监管等部门开展工作对接,主动认领责任,确保粮油市场运行平稳,全力服务疫情防控大局。
(三)守“参与就是奉献”的初心
钟南山院士曾说:“把本岗位的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政治。”战“疫”当前,所有粮食人,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更应时刻谨记自己的“双重身份”,牢记自己在特殊时期应有的特殊使命。不仅主动参与粮食应急供应、储备管理、安全生产等各方面工作,更要争当战“疫”路上的逆行者,用讲奉献比奉献的干劲冲劲,充分检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学习成效。以“参与就是奉献”的初心,组建抗疫粮食战线的“突击队”“先锋队”,有效发挥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
二、探讨三个影响,强化保供稳市
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疫情发生以来,江苏省紧急动员部署,组织各地动员粮油加工企业开工生产,增加成品粮源供应,确保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货源稳定。但也要对当前及今后长期粮食工作自我倒逼思考,防止形成疫情“次生灾害链”。
(一)应对疫情对粮食及其制成品产生的价格波动影响
“非典”时期,我国部分地区曾出现罕见的粮食抢购现象,导致粮价大幅上扬,一些不法粮商乘机哄抬物价。抢粮现象虽持续时间很短,但也导致国内稻米等粮价一度波动较大,成为当年下半年粮食市场价格暴涨的预演。2004 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制定了一系列新的粮食安全战略。近年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等有效举措均为粮食市场稳定和储粮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个别地区曾因不实传言也有过短暂抢粮现象,但我国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能力已大幅提升,加之各省市均制定了契合实际的粮食应急预案,保证了充足供应。各地粮食行业协会也纷纷发出倡议,各企业响应倡议,不哄抬粮价、不囤积居奇,群众关于粮食短缺的恐慌情绪很快平复。因此,此次疫情不会导致各地稻米等原粮价格产生长期明显波动。但由于疫情影响所导致的隔离需求,居民会选择性囤积米、面、油等其他制成品,一旦多地多户同时采购,会导致短暂的供不应求,或出现一定幅度的价格上涨。
另一方面,疫情也可能导致减少居民对动物源性食品的摄入欲望,需求不振直接会传导至供给端价格变化。若疫情长期持续,将会对玉米、大豆等原粮市场价格波动构成一定影响。
(二)应对疫情对粮食经营带来的考验
由于春节假期延长及隔离防护等客观因素,近阶段可能会产生受疫情影响导致的粮食经营产业链受挫现象。加之各地区封村封路,致使基层粮食购销有所停滞,养殖户和加工企业库存易受影响。上游农户和贸易商卖粮相对困难,下游企业补充粮源也有一定难度。基层粮食购销还面临物流运输矛盾,造成有价无市现象。
一些粮食深加工企业也同样面临收买困难的窘境。部分地区村镇之间严密封锁,各高速路段的大部分出口也宣布封闭,外地车进不来、本地车出不去,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深加工的粮源聚集,亦会对产品销售带来一定影响。
随着疫情的不断控制,以上现象都会逐渐好转。近期,中央反复要求确保粮食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加强物资调配和市场供应,确保人员车辆正常通行。各地政府也陆续发布帮助企业突破疫情困境的措施政策,各地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均紧急发布疫情期间关于粮油市场保供稳定的方案,指导粮食部门和储备购销企业关键时刻管得好、调得出、用得上。
除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江苏省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农垦米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40家代表单位,积极响应省粮食行业协会关于防疫期间关于确保粮油市场稳定的倡议书,各粮油企业全面履行粮食人的责任担当,确保消费者吃到放心的米、面、油产品。
(三)应对疫情对春耕生产造成的农时影响
我国春季田间管理的重点主要是冬小麦。由于春节刚过,目前全国性农业生产春耕还未大规模开始,南方的水稻也尚未正式开始育苗插秧,北方小麦亦未到收割时间。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疫情虽然对春耕生产具有一定影响,但总体形势可控,不必过于担心疫情引发的农时落后问题。
由于疫情来得突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为了防止疫情传播,各基层村庄和路口已封闭,部分进入追肥期的小麦得不到正常的肥料供应,导致农事无法顺利开展,农户因道路不通也无法到田间进行实地管理。另一方面,从生产工具来看,由于疫情的持续性不确定,生产人员尚不得集中,生产劳动力得不到充足保障。加之基层物流困难,存在司机无法出车和汽运车辆难找、中长途运输困难等现象,导致春节过后的水稻选种、小麦除草、追肥等工作受一定影响。
目前通过将肥料送到田间地头,组织专家在线答疑、视频指导、热线服务解决技术问题,开通绿色通道运输农资等方式,能够保障以上存在问题得到缓解,促进春耕备耕工作顺利开展,减轻疫情对春耕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感悟三个启示,强化机制建设
党和政府已把这次疫情视为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也应静心思考,从疫情背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思考在遇突发事件时,粮食人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粮食工作应从哪做起、怎样做好等问题。从传承到创新,从反思到行动,从建章立制到具体实践,我们要更好地做好当前应对疫情及今后的粮食工作。
(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非典”和“新冠”两次疫情期间,均有关于粮食短缺的不实传言,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抢购现象。网络上也有很多关于“疫情结束后粮食会涨价吗”的疑问。虽然通过官方辟谣,很快澄清事实,消除群众关于粮食涨价、供给短缺的恐惧,但从中也可看出重大突发事件中抓好舆论氛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疫情防控处在最关键、最紧要时期,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虽任务繁重,也要切实将粮食业务工作与新闻舆论宣传“两手抓”“两不误”。及时通过主流媒体发布粮油市场信息、价格趋势,及时向社会公布疫情防控粮油保障措施,妥善处置不实信息和负面舆情,回应社会关切,稳定市场预期,增加消费者信心。由此应完善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新闻宣传机制,精准传播抗疫正能量,向社会展现粮食人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
(二)完善应急供应体系
目前江苏省粮食应急供应体系主要由粮食应急预案、应急管理机构、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络、应急预案演练、应急设施重点项目等部分组成。其中,省、市各现行粮食应急预案中,虽有完备的组织体系、职能和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等相关保障措施,但均没有细致划分突发事件应急类别和相应的应急保障措施,如干旱、地震、洪水、海啸(特殊地区)等自然灾害,化学泄露、火灾、气体泄漏等人为灾害,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等社会安全事件等,现行措施相对笼统。
突发事件类别不同,粮食应急供应的方式方法、类别也应作出相应调整。同理,各级粮食应急预案演练也应考虑到各灾害类别的个性特点,可多次数分类别设置假定背景,针对不同的突发公共事件类别,如地震遭遇路桥断裂、病毒疫情传染人员防护困难、食品安全导致舆情恐慌粮食供应紧缺等种种可能性,多种别分类进行。
此外,目前的粮食应急保障供应体系,虽按照“合理布点、全面覆盖、平时自营、急时应急”的原则,加强粮食应急加工、配送、供应和储运等应急网络设施的布局及建设,确保发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应急网络体系相互衔接、协调运转,但也可由此次疫情导致的社区集体封闭、人员集中隔离等特点,尝试开展粮食线上配送、集体团购等特殊时期应急演练,完善相应预案。
(三)始终筑牢安全防线
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在特殊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粮食应急供应,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稳定人心、稳定社会十分重要。粮食部门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的具体要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时刻保持粮食的基础地位不动摇。要加强政府对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加大市场监测力度,随时掌握企业加工、粮油库存、消费量、价格变化等情况,及时构造健全的粮油市场体系和配送供应网络。进一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调动粮食部门抓粮积极性。进一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深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工作相关法规政策,打赢“米袋子”保卫战,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粮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