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将建成3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
2020-03-24张景华
张景华
资源融通 统一教学 增加学位城乡不同校区 共享一名校长
近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今年新建3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名单,30所学校全部位于城乡结合部、新城区,由名校输出教师,每对学校“同一法人、一体化管理”,两校间统一教研,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目标:建3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
据了解,未来3年,北京小学学龄人口将进入高峰期。2014年,小学新生将达17万,比2009年增加7万,现有中小学资源总量明显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分布变化,原有中小学的布局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呈现出结构性失衡:农村地区对高质量教育需求迫切;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大量聚集,学位明显不足,社会矛盾突出;城市发展新区,高端人群不断引入,学校规划和建设比中心城区相对容易,但对高质量的教育需求非常高。
2012年,北京市教委对全市的教育资源和需求进行了近半年的调研,决定实施“中小学建设3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新建、改建、扩建200所中小学校,增加16万个学位。在城乡结合部、城市功能拓展区、新城建设区,建设一批城乡一体化学校,通过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实行管理体制创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融通共享。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12年,“建设城乡一体化学校”被列为北京市政府为群众拟办的重要实事,投入2.4亿元建设15所学校,其中小学5所、初中2所、完中4所、12年一贯制学校2所,9年一贯制学校1所,高中1所,新增学位9492个,全部落实在就学需求强烈的偏远校区。今年,北京将支持23所小区配套学校二次改造,支持城乡结合部、新城等地区建设3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
管理:“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
据介绍,今年新建的3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将与名校实施“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模式,通过选拔校长、教师、共同教研等方式,确保学校高水平办学。
校长在两个校区拥有同等的人事、财务、教育教学安排、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权力。新校区和原校区教育教学管理、教材、作业系统及校内考试评价实施统一管理。新校区建设还将在资金审批和人才引进方面单辟通道,单列计划。
建立经费审批绿色通道。建设经费来源实行市级统筹、优质资源输入区县为主负责,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纳入区县财政预算。资源输出学校输出教师的工资由输入区县按原校区核算办法发放。北京市财政将连续3年对资源输出学校予以奖励,每所输出校每年可获奖励200万元。这笔资金可用于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对于可能同时承担几所农村校的资源输出学校,则采取奖励叠加的方式,如一所学校对应两所输入校,每年至少可获得400万元的支持。
赋予学校用人自主权。新校区教师采取全市、全国招聘的方式统筹解决,单独审批进京指标。允许学校根据发展需求引进国内外、不同学科和类型的优秀教师。在待遇方面,资源输入区县统筹考虑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职称、称号的评定指标分配及新校区教师编制,协调解决新校区教师的住宿、交通等生活问题。
平谷区马坊镇是北京市首批市级小城镇之一,东交民巷小学联手马坊镇第一学区共建了“东交民巷小学马坊分校”。“两校联合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办学理念和课程建设上实现了融通共享。”这两所学校的校长表示。在他看来,全新的合作办学模式既不同于名校办分校,也不同于手拉手帮扶结对,两校属于同一法人,且在管理上采用同一模式,在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等方面实现了统一。
成效:可提供4万余个学位。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但这些学校受占地面积的制约,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受到约束;而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但土地资源丰富,学校建设、规划容易实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和城市发展新区,对高质量的教育需求越来越迫切。今年将建成的3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预计可提供4万余个学位,2013年9月新学期开学,将有8000多名新生率先受益。据了解,经过近一年的试点,北京首批15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今年新增的30所学校,分布在13个区县,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人口聚集区、城乡新区等学位明显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地区,以朝阳、丰台、大兴等区居多。教育专家表示,城乡一体化学校为提升区域教育水平、缓解择校热起到有益的作
用。
在已确定的资源输出校名单中,聚集了史家胡同小學、清华附中、人大附中、人大附小等一批知名中小学,资源输入校则以“北京中小学3年行动计划”中重点建设的200所中小学为主。其中,小学9所,中学21所。
根据计划,北京明年还将建设15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北京市教委表示,实施城乡新区学校一体化管理,不是简单地建设一批优质学校,而是要探索和建立一套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最初的捆绑式发展,到输入校借力提升,最终实现自主发展,各有特色,从而带动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