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证岭南商周时期的变革 广东东源大顶山墓地

2020-03-24李博

大众考古 2020年10期
关键词:陶器墓葬岭南

李博

岭南地区何时纳入中华文明的进程历来是考古学家关注的重点,广东因出土大量几何印纹陶和原始瓷遗存,显现出独特的考古学文化,而中原文明与岭南文明不断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与碰撞,使得岭南文明逐步成为华夏的一员。东源县大顶山墓地的发掘所见,或许正是中原文明商周变革时对岭南影响的缩影。

大顶山墓地位于广东河源东源县蓝口镇车头山村李屋小组,西距东江约2公里,属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交界处。为配合新建赣州至深圳铁路工程(赣深高铁)建设,2018年5—8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顶山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约600平方米,清理商周时期墓葬14座。

大顶山墓地地层为坡状堆积,其上部原生堆积主要为浅红褐色土,夹杂灰土,中部有黑灰色粉沙土不均匀分布,底部堆积为石英颗粒堆积的山体自然层。从发掘情况来看,大顶山墓地文化层较薄,遗址性质较为明确,遗址未遭大规模破坏,墓葬保存状况良好。

发掘概况

遗址的地层堆积并不厚,距离地表10—20厘米即可见墓葬开口。由于自然和人为破坏,墓口多被削低,有的随葬器物已露出墓圹,但与以往在其他岭南山地发掘所不同的是,墓葬的墓圹清晰,墓内填土似经过筛选。

抢救性发掘的时间有限,考古队员往往需要在发现墓葬后尽量当天完成清理工作,除了加班加点工作外,我们对每个墓葬进行了三维摄影测量绘图,这大大节省了遗迹绘图的时间。另外还首次在岭南的田野工作中使用薄荷醇提取软陶,为不同条件下的文物提取工作提供了参考。

5—6月的岭南,天气反复无常,一会儿艳阳高照,一会儿狂风暴雨。在山顶工作,周围没有遮挡物,雷暴天气时随时都有危险,队员们要趁雷云临顶前赶紧完成清理工作撤离下山。每日的发掘工作紧张有序,有时候中午来不及吃饭就在工地边上扒拉两口盒饭解决,尽管每次下工时大家都是灰头土脸,满身泥水,但有所收获时还是感到很欣慰。

随葬品

大顶山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序,均为东西向。出土器物逾150件,有陶器、石器、玉器与青铜器小件等,以陶器为主。陶器见有陶壶、陶豆、陶器座、陶罐、陶杯、陶尊、陶纺轮等器形;纹饰有细席纹、曲折纹、方格纹以及菱格纹等多种纹饰和刻画符号;陶质有泥质灰硬陶、夹砂红陶、泥质灰白陶、橙黄陶、灰黑色软陶等等。

墓葬内出土器物种类多样,纹饰丰富,其中大量完整席纹陶为该区域以往考古发掘少见。

M11

M11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保存完好。墓壁斜收,平底,口长2.64米,宽1.35米;底长2.52米,宽1.22—1.25米。墓坑内填土呈黑灰色,土质疏松、纯净,土色一致,似经挑选,除含少量的石粒及树根,未见其他遗物。M11与其他墓葬相距较远,出土随葬品14件,陶器9件、石器5件。陶器主要放置于墓坑北侧,石器主要放置于墓坑南侧。北部放置有曲折纹折肩罐,下压镂孔陶杯,从东往西依次放置曲折纹折肩圈足罐2件、折肩突棱圈足罐、陶豆2件、弦纹长颈平肩圈足尊以及陶豆。南侧出土无阑式石戈,通体磨光,长28.6厘米,石戈下叠压石锛2件。墓葬皆未发现人骨架及棺、椁等痕迹,葬式与葬具不明。M11出土的曲折纹折肩圈足罐见于东莞村头遗址,大致年代为商代早中期;平肩尊却较为罕见,具有自己的特点,显现出受到珠三角区域文化的影响。

M3

M3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保存完好。口大底小,墓口长4.26米,宽1.1—1.32米;底长约4米,宽0.96—1.06米;墓坑底部平缓,深0.35—0.38米。填土呈黑灰色,土质疏松、纯净,土色一致,似经挑选,除含较多的树根外,未见其他遗物。出土随葬品40余件,陶器22件、陶纺轮9件、玉器6件、石器2件。青铜小件因残损严重,无法修复,件数不明,可辨器形仅有铜铃。东侧放置青铜小件与纺轮,陶器主要在两侧及西部围绕放置,有领“T”型环及青铜小件放置于墓坑中部,圆点戳印纹筒形杯放置于中部北侧。M3为同时期广东地区出土陪葬品最丰富的墓葬之一。

M3出土器物明显有浮滨文化的因素,又有福建闽北地区的特点,其出土器物风格与博罗横岭山一期一段基本相同,年代大致在商周之际,但从墓葬规格与随葬品数量来看M3显然等级更高。在大顶山顶部狭小的范围内,它几乎处于所有墓葬的中心位置。从区域地理位置上来看,处于东江中上游的M3或许正是受到了同时期浮滨文化与福建闽北的交融影响,同时辐射向东江下游。

M12、M13

M12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壁斜直,平底。墓口东西长4.1米,宽1.8—1.84米;墓底东西长3.9米,宽1.58—1.62米;墓葬深0.32—0.56米。墓底西北角有一个近长方形小台阶,东西长0.46米,南北宽0.38米,高0.08米。墓内填浅灰褐色土,土质较疏松,包含少量碎石、炭粒、树根系等。填土内出土几片陶片,有浅黄色和灰色泥质软陶与席纹硬陶片,另出土3件陶盂。

M13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壁斜收,墓底近平。墓口东西长4.15米,宽1.9—2.2米;墓底东西长3.92米,宽1.8—2米;总深0.33—0.58米。墓内填浅灰色土,土质较疏松,包含少量的碎石、石粒、炭粒、树根系等。上层填土中出土几片泥质灰陶罐残片,饰席纹。共出土随葬品3件,其中陶罐1件置于墓底东南部,玉玦1件置于墓底西中部,陶瓮(破碎)1件压在墓顶中部。墓内未发现葬具和遗骸。

M12与M13出土器物形制见于博罗横岭山二期,尤其是双系垂腹罐与大口陶瓮,同时墓葬内不见青铜器而改为玉石器以及墓顶碎器葬的形式,都与博罗横岭山二期墓葬相似,年代大致在西周早期。同时器物风格也见于湖南炭河里与高砂脊遗址,显示出此时期受到湖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影响。尽管随葬品很少,但是墓葬规模较大。

M3及其同时期墓葬主要集中于大顶山西缘中部,M12与M13在北部,相互之间无叠压打破关系。M3出土圆形戳印纹陶杯,尽管M12的器物上也可见到圆形戳印的情况,但墓葬与器物形制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东江是湖南、福建与江西等考古学文化进入广东的重要交通要道,商代晚期M3或许反映了此时期该区域存在一个强势的区域性考古学文化,而在进入西周早期后,出现剧烈变化。从博罗横岭山到东源大顶山都显示出广东地区在商周时期经历了一场社会变革。

(作者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陶器墓葬岭南
《岭南百年散文诗选》出版发行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二里头遗址发现高规格夏代墓葬
宋代岭南词中羁旅山水词的特征
岭南传统技艺名扬海外,侨胞助力民俗节庆创新传承
吃荔枝
老佛爷的茶碗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