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短视频的情感维度与表达策略
2020-03-24曹莉莉
曹莉莉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暴发伊始,林林总总的抗“疫”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美拍、秒拍、微视等平台上不胫而走,成为人们获取疫情讯息的重要渠道。在众多抗“疫”短视频中,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迷雾,情感成为影响与塑造公众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此进行理性审视与反思,探究抗“疫”短视频中情感表达的恰当策略,以建构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有效发挥网络视听宣传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一、抗“疫”短视频情感维度的凸显
大众传播时代,媒介即讯息,甚至媒介即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即时性、个性化、娱乐化等特性。短视频因契合了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正成为中国网民新兴的互联网生活模式。抗“疫”短视频凭借其即时拍摄、即时分享、短小精悍、自由组接、内容生活化、形式多元化、投资成本低等优势,第一时间借助于抖音、快手、美拍、秒拍、微视等平台传播,获得了广泛受众,点击量、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急剧增长。例如,央视《新闻1+1》中主持人白岩松专访钟南山院士的相关片段被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在抖音、微信、微博等视听平台上之后,被大众持续性转发,网络点击量达数亿人次。南京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在抖音平台帐号“直播南京”发布的《有我在·宁放心》的抗“疫”短视频合集,长度几乎都不超过一分钟,因其题材鲜活、表达形象,在抗“疫”的艰难时刻以情动人,自发布之日起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拥有近14亿人次的播放量。
抗“疫”短视频的广泛传播,首先是延伸了報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话语空间,加速了社交化、移动化的网络新媒体对话语权的掌握,构筑起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传播的全新舆论生态。疫情讯息借助于短视频新闻作品实现了时间维度的高效性、空间维度的脱域化,提升了抗“疫”报道的时效性,成为我们同步了解中国乃至全球疫情防控最新进展的重要窗口。其次是带有“情感诉诸”性质的抗“疫”短视频集中以感人的抗“疫”故事、激情鼓舞的抗“疫”话语、积极乐观的抗“疫”讯息为内容生产模式,发挥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意、稳民心的重要舆论引导作用。疫情防控中民众需要获取及时、权威的新闻信息,同时也需要正向情感的净化和抚慰。疫情期间,全国主流媒体充分发挥其权威性与引导力,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起、各个省级广播电视台组织拍摄了众多以“众志成城 共同战疫”为主题的抗“疫”短视频和微纪录片,以生活化的语态以及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记录和反映了投身抗“疫”一线的典型人物和温馨感人画面,表达了全国人民同心聚力、共同抗击疫情的坚定决心,激发起大量用户的情感共鸣,不仅缓解了民众的恐慌心理,而且稳定了民心、增强了抗“疫”的信心,进一步提升了主流媒体在抗“疫”舆论引导中的权威性和主导性,通过聚集公众舆论焦点,传播正能量,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网络世界充斥着信息烟尘。针对相同的事件,抗“疫”短视频中人们持有的观点是多元分歧的,这也为不实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如2020年年初,抖音平台发布的一条山柚油和绿茶可以治疗新冠肺炎的不实视频得到大量用户的点击、转发和评论。在短视频平台上,海量信息构筑了“真相”与“谣言”并行、事实扑朔迷离的信息“罗生门”。面对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公众深感无力,他们唯一能够确认的只是个体情感的真实性。情感,不只是一种感受或心理,它还内隐一种立场表达与价值选择。如斯宾诺莎所言,情感与其说是感受,不如说是关于世界的“判断”或“思想”,它“与我们看待其他人的方式以及他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息息相关。情感既是情感持有者自己的镜中影,又是他的眼中像。”[1]情感的显现或发生即意味着主体对外界做出了某种反应或认知。在这个媒体起到扩音器和放大镜作用的世界中,抗“疫”短视频的情感维度不断被彰显,影响着公众的价值观念。因此,在重大疫情防控中,情感塑造公共舆论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二、抗“疫”短视频情感维度凸显的内在逻辑
疫情期间,情感之所以能够成为形塑公共舆论的重要维度,与情感自身的内在特性密切相关。
(一)情感与生命境遇相联
情感的产生与个体所处的生命境遇密切相关。“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情感,表达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反映什么样的目的和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是由我们身处世界的境遇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经历所决定的。”[2]境遇是个体或群体在某个特定时期产生的一种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结的亲身经历和具体体验。情感既是生命境遇的基础,又是对生命境遇的反映。与此同时,情感作为生命个体在世存有的方式,在任何一个重要意义上都与个体对世界的见解、态度相关。正因此,个体时常通过对生命境遇的情感体认,形成诸如善恶、美丑、真假等不同的价值判断。情感塑造公众价值观的力量在主流媒体制作的抗“疫”短视频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频道推出的融媒体系列短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刘鸿彦等,2020)聚焦于个体层面,通过普通大众的微观视角,以每集仅5分钟左右的时长记录了“我与疫情”的日常点滴,以场景化的形式简短却有力地展现了疫情之下普通人生活的喜怒哀乐,共同书写了普通个体根植于内心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这些抗“疫”短视频的日常化叙事更符合公众的情感样态,也更能够获得公众的情感认同。
(二)情感表达社会利益诉求
情感的存在及显现并不是一个中立的社会事实或心理事实,往往与一定的社会利益诉求相关联。这是因为,情感是在相应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系统的重要构成。价值观念系统中裹带的一些不系统的情感,总是对社会关系直接的、粗糙的和不成熟的反映,例如,有志愿者将中国抗“疫”的情况以及关于新冠病毒科普的视频制作成vlog短视频,并将它们翻译、传播到大量国外社交平台和视频网站上。这些短视频无疑表达了自身的立场与诉求,说明了疫情之下的公众情绪并非都只是对外界的被动的感受和非理性宣泄,它们也反映了特殊生命境遇中公众关于社会道德规范的厘定。
(三)情感决定话语的言说
媒介化社会,媒介技术的迭代推动着人机传播、人机互动向更高级别的具有“主体”特征的人机交往转变。媒介技术形态从“媒介即讯息”到“媒介即人体的延伸”,再到“媒介即人”(媒介成为人类主体意识的延伸)的方向演进。人类的“主体意识”在人机交往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媒体生活,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也为个体自我的情感表达提供了重要的场域。在社交媒体上,人人都可以成为麦克风,人人都是传话筒。抖音、秒拍、美拍等短视频平台多是普通民众自主传播的平台,这样的形式更加便于民众使用、阅读与转发。抖音、美拍、秒拍等短视频平台,在疫情期间展现了大量各地援鄂医疗队“逆行”而上的短视频,它们以其无可比拟的现场感、可视性,满足了公众自我言说与判断的需求。
三、抗“疫”短视频的情感表达策略
2020年1月27日,国家广电总局在全力推进网络视听疫情防控宣传工作中强调,要充分运用短视频,加强疫情防控政策解读,开展实时疫情防控情况播报,及时辟谣虚假信息。在此语境下,在“谣言”与“真相”并行传播的网络时代,探究抗“疫”短视频中恰当的情感表达策略,对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构建健康良好的舆论生态十分必要。
(一)注重人文关怀,培育积极社会心态
情感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将人类的情感体验区分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波动、交织、交错,共同形塑了抗“疫”短视频的内在张力。正性情感的唤醒能够强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整合。反之,负性情感的激发则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破坏社会共识。若要将情感用于塑造与整合社会联系,需要在许多情景中保持它的良性运行,克服或抑制由情感的负性体验偏差所造成的障碍。因此,抗“疫”短视频应纳入以情绪安抚和心灵慰藉为目标的情感治理维度,积极回应普通受众的社会关切,重视情感疏导和人文关怀。抗“疫”短视频的创作与发布应多方位、多角度、持续性地开展正面宣传,既生动报道抗“疫”过程中的先进典型与道德模范,还要报道平凡人物的日常战“疫”生活,共同展示中华民族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精神风貌,实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基础上的情感调适与价值引导,以此鼓舞人民群众战“疫”的决心与信心。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传播正能量,培育理性平和、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坚守情感表达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虚假是新闻的天敌。新闻的真实性容不得一丁点马虎,否则最真实的部分也会让人觉得不真实。”[3]良好舆论生态的营造,要求抗“疫”短视频的情感表达应秉承理性的科学精神,坚持对事实和真相的追求。媒介化社会,大众媒体在公共舆论中肩负着反映社会现实、传播真实信息、塑造国家形象、建构政府公信力的导向作用。媒介的“真实性”保证了人媒之间的信任关系,媒介“真实性”的异化将破坏人媒信任关系,甚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也将不复存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一文中强调:“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4]积极正确的舆论,前提是重事实、讲真相。所以,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过程中,主流媒体应充分利用短视频的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受众群体广的特质,提供真实客观的短视频信息,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公众,彰显正能量。
(三)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需要我们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短视频平台要善于挖掘与发现中国抗“疫”过程中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同时还要运用多种语言将这些感人至深的抗“疫”事迹和抗“疫”故事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中进行传播,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讲解中国抗“疫”故事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展现国内疫情防控中的先进事迹和英雄模范的故事,它们是向国际社会诠释中国抗“疫”情况与抗“疫”成就的鲜活案例和生动素材;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疫情防控的援外抗“疫”故事,它们是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人类美好生活追求的生动故事,坚持“陈情”与“说理”并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全球受众听到中国抗“疫”故事,彰显我们守望相助、风雨同舟的大国担当。
参考文献:
[1][法]多米尼克·莫伊西.情感地缘政治学[M].姚芸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7.
[2]林滨,郑丹.情感政治:香港国家认同研究的新視域[ J ].当代港澳研究,2017(1):171-172.
[3]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25,432-433.
[4]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2019-03-15)[2021-01-21]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97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