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公共英语“金课”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2020-03-24杨蕙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1期
关键词:公共英语金课英语课程

杨蕙源

[摘           要]  “金课”是高质量课程的统称。从“金课”的内涵和背景入手,分析高职公共英语的现状,阐述高职公共英语“金课”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高职公共英语“金课”建设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    键   词]  高职;公共英语;“金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1-0014-02

一、背景

“金课”是高质量课程的统称,“金课”的标准为:高阶性和创新性。高阶性,即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创新性:一是指课程内容要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二是教学形式要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三是学习结果要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职教20条”提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高职办学质量,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教育举措,是助力国家社会稳定治理的教育资源。那么如何体现高职教育的优势,实现为国家培养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需要我们从课程建设着手,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金课”。

二、高职公共英语现状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已开展数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效,为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目前公共英语等基础课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课程受到严重挤压,边缘化趋势愈加明显,部分二级学院和专业甚至取消公共英语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需要不断加大实施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和顶岗实践,因此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只能缩减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英语课时;二是由于公共英语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校、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不高,这也是公共英语课时受到大幅度缩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脱离社会和个人需求,与高中英语教学存在很大的重复性,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其次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够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没能真正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最后是考核评价方式缺乏对学生整个学习发展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清考”“放水”“划范围”“不设主观题”“平时成绩虚高”等现象比较普遍,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判。

三、高职公共英语“金课”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从学校里受益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2015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1]这指明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更加明确了公共基础课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

公共英语课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学生基礎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任务,也为学生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职业道德、提升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无论是从国际、社会、就业,还是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来看,对于英语技能的要求非但没有降低,反而越来越高。那些既通晓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因此,改变高职公共英语现状,让高职英语在改革的夹缝中求生存,就应主动顺应改革趋势,开展高职公共英语课程“金课”的建设。

四、建设高职公共英语“金课”的策略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新时代的高职教育需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需要把“三全育人”“三教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职教20条”的根本要求。“金课”是高质量课程的代名词,一门高质量的课程既要教人也要育人,学校教育既要有思政课程,也要有课程思政。每门课程都承载着独特的育人功能,英语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建设高职公共英语“金课”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过程中,使英语课程从传授学科知识向学科素养培育转变,育人于潜移默化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探索“课程思政”新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此外,还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和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职公共英语要以“金课”标准为指导,把就业和成才作为目标,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要与时俱进,真正体现高职英语课程的特色。根据职业教育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可按照“基础英语—职场英语—行业英语—专业英语”的建设思路,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英语“金课”体系,开展基于职业岗位需求或职场工作过程的情景式教学、任务引领的项目教学等。在教材选用方面,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实际工作岗位任务,整理或编写符合教学实际需要且反映专业前沿动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教材。或采用“英语教师+专业教师+企业人员”的模式,按照工作过程来设计,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用有效的英语“金课”教材。教材的内容要有创新性、实用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锻炼的同时兼顾语言的掌握。

(三)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

高职公共英语“金课”的“两性一度”可体现在语言教学的高阶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教学内容的挑战度上,这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用英语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等。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创新,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培养的目标,探索信息化英语教学模式。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内容设计能力,不断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创设情境,把语言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以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个性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专业知识和工匠精神,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提高高职学生的职场竞争力,真正体现高职英语课程的高阶性。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内容设计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素养等,才能更好地迎接“金课”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四)打造混合式英语“金课”

随著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线上教学平台,这也为高职院校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深化课堂教学革命,是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改革的重要方向。混合式教学可以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二者兼容并蓄、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混合式英语“金课”须做好课程的总体设计,根据课程目标准备教学资源、搭建好教学平台;可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课前学理论,课上进行更多的讨论、分享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他高水平的认知、人际和社交能力等,做到以学定教。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

高职公共英语“金课”应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的多元评价方式。从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的多元角度,对课程和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课程评价要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形成性和诊改性功能。评价的主体和评价内容要有一定广度,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教学管理者、课程专家、社会等可参与到课程的评价中,而评价内容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体验,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匠精神等重要素质。在评价过程中还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或信息化手段辅助评价等,使评价更科学具有诊断性,有效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热情。

五、结语

推进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需要我们不断提升每一门课程的质量,“金课”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提高高职英语课程的含金量,使之具备“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和实践。重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丰富课程资源、构建有效教学模式,只有所有的要素都达到了高质量,才可以说这门课程是“金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Z].2015.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蔡基刚.高校外语界“金课”打造的标准和内容探索[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12):6.

[4]陆国栋.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9):23-25.

[5]侯长林.应用型高校打造“金课”要体现“七性”[J].职教论坛,2019(3):58-61.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公共英语金课英语课程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浅谈高职公共英语实践教学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模式探索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