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做好就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0-03-24李洁刘静宋平
李洁 刘静 宋平
[摘 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随之而来的还有民生问题,以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2020年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实践为例,针对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如何帮助学生就业进行分析与思考,旨在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经济新常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4-0070-02
就业是民生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2020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了874万的历史新高,落实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政府稳就业相关政策
“稳就业”作为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六稳”之首,一直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有4次会议的内容与稳就业紧密相关,北京市教育工委、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也于2020年3月召开就业工作推进会,提出稳就业的相关要求。
二、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工作的影响
(一)宏观层面
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面对GDP逐年下降和高校毕业生逐年攀升的“一升一降”,就业形势非常嚴峻,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用人需求急剧下降。而中小微企业恰恰是高职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战场”。《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我国高职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的比例保持在60%以上。面对这么严峻的现实,必须充分认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多措并举做好就业工作。
受今年经济形势冲击比较大的行业有劳动密集的生产和服务行业、进出口贸易依赖型行业、需要消费者实地参与的行业。和交通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的上下游行业中造成不利影响的包括交通运输业(航空、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公交、网约车、出租车)、汽车业(整车、零部件)、建筑业(土木工程),有利影响的有快递。短期看,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汽车经济、汽车工程、航空物流、民航运输,包括部分轨道专业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存在一些未知变化和不确定性。
(二)微观层面
对我院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学院开展就业工作的基础是情况清、底数明,全面摸查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工作方式主要是通过“线下+线上”的模式进行,一方面完善学院就业网上顶岗实习信息,同步线下报送《2020届顶岗实习统计》,再与专业院系一一核实,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学院发布《“你的未来,我们来设计”——202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统计》,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指导的实际需求,分析经济下行对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学生通过学校获取招聘信息是就业主要渠道,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线上网络招聘也是就业重要渠道。线上就业指导最希望得到“职业生涯规划与职后发展指导”“简历制作与完善个人简历、简历注意事项”“求职礼仪、面试(网络面试)技巧和常见问题”“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解读”和“收集和整理社会上招聘信息”。
通过详实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工作,教学院系和学院就业部门已基本掌握了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需求。
较往年相比,学院2020届毕业生的“正在求职”比例增高,“准备继续读书”意愿增加,就业压力比往年的更大,但因毕业生服务于交通行业,主要以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为主。2020届毕业生大部分已签署顶岗实习协议,所以截至3月底,所需岗位缺口并不大,而且岗位缺口主要集中在个别专业领域内(如:航空物流、民航运输、汽车经济、轨道和道桥个别专业)。针对这个情况,学院将会根据学生意愿,在其他相近交通行业内进行分流,但就业压力仍需高度重视、提前谋划,防止随着复产、复工的推进企业逐渐减员的风险,还需学院加大线上就业招聘、线上就业指导的力度精准施策。
三、校内外合力共同保障就业工作的有序进行
(一)发挥校内校外合力,推出分层、分类的线上就业指导服务
推动就业工作的原则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学生的需求,细分就业人群,分层分类地推进就业工作,才能打好就业“组合拳”。
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应加强组织领导,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进行部署;成立就业工作小组,院级领导重点抓就业工作,压实二级院系的责任,对毕业生进行地毯式排查,保证毕业生就业现状“情况清、底数明、对策准”;创新工作模式,网上在线招聘不断线,充分联合智联招聘,便捷就业手续,加强线上就业指导,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把全员育人第二课堂纳入总体布局,缓解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确保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此外,密切关注新业态、新需求,如大兴国际机场、2022年冬奥会、5G网络、人工智能等,搭建优质岗位,精准对接需求等。
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类的指导,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效率。例如,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就业问题,也可以带动他人就业;为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展开一对一的指导,在一对一指导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来进行分层指导。
(二)积极丰富校内就业、创业课程指导
学院在2020年春季学期开设了6门就业、创业相关课程,覆盖了全院学生,就业课程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学院也通过创业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从而促进就业。
不仅如此,思政课“形势与政策”中也涉及求职就业相关内容。学院要求就业、创业教师将课程思政工作融入日常教学中,引导毕业生端正就业态度,培育师生家国情怀,鼓励毕业生参军,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领域去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有效借助校外专家智囊
三月中旬,学院公布《线上就业指导服务实施方案》。针对2020届毕业生和2021届进入顶岗实习的学生安排了线上就业指导直播课程,针对两届毕业生中有意向求职的学生开展了“简历打磨”一对一指导服务,针对有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的群体,开展了线上“一对多模拟面试”情景演练,并向所有学生公布了就业指导热线,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
(四)合理利用优质平台,拓宽线上渠道
巧用“24365”等国家、北京市平台,积极借助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加强毕业班辅导员就业政策的学习,并通过建立常态化分享就业指导课程信息,动态化跟踪就业反馈情况的工作机制,收集学生学习效果,动态跟踪摸查毕业生就业现状和需求。
四、线上、线下融合,扩大就业大市场,力求“一生一策一方案”
(一)借助网络优势,积极拓宽招聘信息途径
首先,积极与企业对接,为毕业生找出路、找单位、找岗位需求信息。各院系要根据专业特色和合作企业,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确保“稳就业”“高质量就业”“多元化就业”。
自暂停毕业生顶岗实习以来,学院一直与友好的合作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并多次主动出击寻找新的合作企业向其推荐优秀毕业生。此外,学院发布“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网络招聘用人单位邀请函”,着手摸排企业需求情况,尤其是开发校友企业、动用校友力量,精准推送给未落实就业岗位的毕业生。
不仅如此,学院筹划网上招聘会,确保线上招聘不停歇。重点利用学院官网、就业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招聘信息,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等各种线上方式收取简历、协助面试等活动,精准发布岗位招聘信息,确保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学生就业信心倍增。
最后,多渠道补充招聘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借助教育部、北京市资源,积极向学生推广,引导学生通过关注公众号扩大就业视野,多方面了解用人单位岗位需求。
(二)推广线上就业服务,简化就业派遣手续
根据教育部、人社部对就业手续的新要求,教委统一安排,将以电子版材料作为就业手续凭证,使学生少跑路,确保毕业生各项就业手续正常办理。尤其是针对个别急需办理派遣和改派手续的,学院立即配合线上办理。
五、就业工作管理提升的建议
第一,经济下行对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的影响是长期的,根据对当前形势的研判,做好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要制订下一步就业工作进度计划,对2021届的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和就业情况进行研判,提前部署,加强对2021届毕业生的关注,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缓解2021届毕业生的就业紧张情绪。
第二,加强分级、分类,精准实施就业指导。其中包括针对湖北籍、学业困难、家庭困难、升本科、云南少数民族等不同学生群体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还需更务实,如:提供给学生就业指南、就业政策汇编、求职攻略、职业测评相关工具等。
第三,持续关注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群体。建立台账制度,明了重点帮扶的毕业生情况。协同学生处对困难毕业生进行精准帮扶,主动全面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身体残疾、少数民族的家庭困难和其他因性格、心理造成的就业困难等重点群体毕业生的详细情况,实行分类帮扶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理清名单,建立就业台账,有针对性地持续提供岗位信息、求职技巧和心理辅导,确保就业困难毕业生合理期望下的充分就业。
第四,加强就业反馈机制,推动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今年,就业形势的严峻更坚定了学院以就业的反馈结果推动招生和人才培养改革的目的,已经对自主招生计划进行了调整,把更优质的生源向就业好的专业进行了倾斜。另外,学院也根据2019年的就业数据对今年的招生专业进行了动态调整,在招生方面进行创新。
第五,大力推广全员育人第二课堂。从2020年春季学期开始,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分类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并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学院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用人单位招录毕业生和学生毕业的重要内容,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重要作用。
第六,加强维护原有企业关系,开发新业态、新市场、新企业。学院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现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开办“订单班”“冠名班”“品牌班”,订单式培养人才,完成一站式就业。促进企业中的专家深入参与到课程的设置和教育教学中,促进学院产教融合。
第七,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学院学生大赛成果落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学院将加强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借鉴成功的经验,促进一些优秀大赛成果的转化。
综上,在经济新常态下落实好就业工作,首先应当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借助“互联网+”开拓新的就业服务方式和平台。此外,高职院校应当及时根据社会需求、专业发展规律和学生兴趣爱好对专业进行动态及时的调整,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可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56.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