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
2020-03-24唐燕高洋
唐燕 高洋
[摘 要] 为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基于“五横五纵一平台”设计理念,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从诊改信息化平台设计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平台架构及设计方案,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监测,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服务。
[关 键 词]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信息化平台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4-0058-02
一、建设背景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为“诊改”)工作自2015年逐步展开,教育部及全国诊改专委会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及通知,其中提出要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支撑,以诊改为手段,加快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等内容。可见,教学诊改信息化已然成为高职院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各高职院校正在进行诊改工作的探索与尝试,产生了较多的理论研究,但从系统平台设计的角度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通过设计高职院校诊改信息化平台,为高职院校诊改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
二、高职院校诊改信息化平台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诊改平台,汇聚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产生的各类数据,形成校本数据中心,规范并共享数据,实现过程监控、预警、诊断与质量分析,形成自主诊改的内部质量提升长效机制,为建设世界先进水平高职院校提供质量保证。
(一)促进校本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集成学校已有或正在建设的业务系统,依据国家标准对元数据、数据代码、数据集、数据交换标准,将基础数据与过程数据分开统一管理,集成教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资产管理等学校应用业务系统的数据,实现数据管理高度规范与共享。
(二)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诊断标准体系
将全面质量管理(TQM)理念融入学校日常管理中,根据教育部关于内部质量管理诊断与改进的要求,建立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成长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实现教学环节诊断标准化及信息化管理。
(三)实现数据实时动态采集,全程化诊断
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为主线,实时采集业务过程数据,对各诊断标准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预警各教学环节质量情况,形成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画像,通过各维度数据的横纵向对比,进行统计分析与监测。
(四)依托大数据平台,积累和挖掘潜在数据价值
通过大数据管理,采集学校全维度数据,建立大数据仓库,实现全校数据资产的积累,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分析和挖掘数据潜在价值,描绘五个层面的深度画像,助力学校决策及质量保证;通过多维度分析质控指标的目标值、标准值、预警值等运行状态,建立综合预警机制。
三、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天津职业大学从实践出发,引入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全员、全过程、全面的基本观点及其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设计了高职院校诊改信息化平台基本框架。采用大数据技术,利用数字化手段和信息化技术,在学校已有的业务系统和数据融合的基础上,整合学校现有资源,集成教务、人事、科研、资产、学生等业务的信息化应用系统,经过数据清洗、建模、治理等步骤,形成校本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规范化、标准化。按照全国诊改委倡导的“五横五纵一平台”架构设计理念,设计了学校质量、专业质量、课程质量、教师质量、学生质量的横向维度以及质量规划、质量标准、质量支持、质量生成、质量诊断等纵向层面,建设一套集信息采集、数据治理、数据分析、数据画像、数据监测及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诊改信息化平台,能够动态实时监测预警各教学环节质量情况,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决策提供数據支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系统设计方案
(一)统一数据标准,建立数据中心
首先,学校首先从信息化顶层管理入手,提高信息化建设实效,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信息编码标准和数据交换等标准,规范信息系统建设过程和数据资源的管理;其次,梳理学校现有的应用业务系统数据,将杂乱的数据资源按域进行划分,完成数据分析、关联提取以及共享展现,提高数据综合运用能力;再次,开发数据接口,实时共享交换,着力进行数据综合治理,逐步消除信息孤岛的问题;最后,推进系统完善与升级,掌握系统建设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明确需求和改进方向。
(二)确立质量标准,量化诊断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标准作为衡量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是否达到规范性要求而制定的准则,是实施教学过程质量评价与监控的依据,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指标[1]。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涵盖学校、专业、课程、教师以及学生五个层面的质量标准,形成质量监控工作链,构建操作化、日常化、任务化、责任化的“全方位、立体化”质量诊断指标体系,量化目标值、标准值以及预警值,明确预警规则,形成系列质量标准。
(三)分阶段梳理质量监测点,明确数据来源
以数据诊改为切入点,分阶段全面梳理内部质量数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明确五个层面的质量监测点,查找并分析监测点数据来源,确定数据采集频率、展示形式以及统计维度;根据建设目标与标准,明确监测点标准,包括目标值、标准值、预警规则、预警值、数据算法以及数据责任部门等,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及准确性,为学校诊改工作做好数据支撑。
(四)软、硬件环境设计
配置硬件及软件环境,是信息化平台搭建的基本要素。平台硬件环境为:16核CPU(2.1GHz)、内存32G,硬盘1T;软件环境以CentOS为操作系统,采用SpringBoot开发框架以及JAVA开发语言,数据库使用Hive、MySQL。
基于大数据技术,采用高效数据存储、分布式计算、Hive和Spark离线处理等技术为诊改信息化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和计算平台。以JAVA技术建立多层分布式应用构架,分别为不同服务提供独立应用,实现数据采集、治理、发布以及业务应用,同时采用React模块技术的前端技术,以增强响应速度与视觉效果。
(五)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实时监测
根据学校特点设计诊改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质量管理,监测点管理以及监测点预警等功能模块。
1.五层面质量诊断
质量规划包括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项建设规划以及分项建设(发展)规划,学校以此厘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教学质量标准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监控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尺。因此,在五个层面设计质量规划、质量标准管理模块,以便对诊改工作的具体实施进行全面掌控。
诊改信息化平台应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靈活多样的展现方式,构建五个层面的深度“综合画像”,对提出的各质量监测点采用合适的呈现形式,如统计图、表格、雷达图、仪表盘等,从状态、横向、纵向等维度进行分析对比,以生成统一的核心数据分析结果或个性化的数据报告。[2]设计质量诊断模块进行多维度的数据综合对比分析,实现学校各学院、系部之间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监测点数据横向对比、学校历年数据纵向对比的数据实时统计分析功能,每项监测点可进行数据下钻,以钻取画像数据的详细来源。
在质量诊断过程中查找出问题和不足,对此,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形成五个层面、各诊改责任部门的自我诊断报告。在诊改报告撰写过程中,平台应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的质量监测点数据做参考。
2.监测点管理
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所涉及的数据源系统众多,质量监测点面广、量大,因此,监测点数据、展示形式以及维度的确定需要各业务部门的长期配合沟通,在短时期内难以做到充分调研。随着调研的深入,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难免需要不断更新监测点,对平台来讲,应能实现各个层面质量监测点的灵活配置功能,可自主配置监测点、展示画像、分析维度、数据下钻列表等,灵活实现数据过程监测。
3.监测点预警
实施教学过程质量评价与监控,需要量化教学质量标准,在教学质量各个目标、标准既定的情况下,将质量标准转化为计算以及预警模型,即根据量化后的标准值、预警值以及预警规则,将系统采集到的监测点数据当前值与预警值做对比,低于预警值时,显示相应预警信息,以监测目标达成度,实现质量指标的监测和预警。
高职院校诊改信息化平台设计旨在以诊改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主式诊断与改进长效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实现平台功能的可持续性、灵活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动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的集成,实现过程数据实时收集与分析,全面掌握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为人才培养质量论证提供依据,为学校发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茹新宇,王殿安.基于教学诊改要求的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8(8):17-20.
[2]张培.职业院校内部质量诊改数据平台建设的理念、架构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6):26-32.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