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分享式学习课堂建构

2020-03-24赵会玲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26期
关键词:课堂建构小学数学

赵会玲

【摘要】分享式学习课堂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模式,其体现的是“开放”“共享”“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理念,它能够将数学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自主思考、独立提问、合作共探贯串整节数学课堂.这种分享式学习课堂的建构将彻底改变传统数学教学中以课本知识为纲要、教师讲解为主导、通过课后练习去理解的教学方法,使数学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更为重要的是,分享式学习课堂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竞争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与同学互相帮助、和睦共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享式课堂;课堂建构

小学数学教学因其特有的抽象性、严谨性、记忆性,与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和爱玩好动的身体特性相矛盾,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课本知识为纲要、教师讲解为主导、通过课后练习去理解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面对这样的教学难题,教师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分享式教学模式正是值得小学数学教师尝试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旋律的数学课堂固然更加便于数学教师按照教学安排逐步推进自己的教学进程,但是这样就会使数学课堂的教学变为“想教师所想,讲教师所想”,而不是“想学生所想,讲学生所惑”.因为数学教师和学生二者的思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二者分别从“教”与“学”的视角来看待数学问题时会呈现不同的思考模式,而且数学教师是无法预知和切身感受到每名小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点的,这些思维方式上的隔阂会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不利影响.因此,分享式学习课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单纯地让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分享自己的答案,而是完整的“学生分享交流—学生思考发问—学生互动交流—学生解答疑惑”的循环学习过程,而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以学生的主动思考来推动课堂进展的.

一、以分享为起点

当教师讲解新知识时,如果只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导,不仅会加重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很有可能会僵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丧失自主思考的能力而只会被动地接受教师给出的解题思路.因此,教师不妨打开教学思路,在讲授新知识、遇到新问题时采取让学生主动分享解题思路的方式来展开数学课堂,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往往会在学生主动分享时发现与自己教学计划不同的、每名学生个性化的思路.

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节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想到将数进行拆分重组.教师可以先在课前向学生提出小问题:“如果十二名同学每人手中都有十四本数学练习本,那么他们总共有多少本练习本呢?”教师可提示学生:“如果没有办法直接解出12×14,我们除了可以把它转化为加法,是不是还有其他更加简单的转化方法呢?是否可以尝试借助图形的划分呢?”在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我们可以将列出的数学计算公式转化为用圆点表示的图形,然后在这样的图形里找到能用学过的计算方法计算的部分.”其他学生在他的“提醒”下慢慢打开思路,想到了可以借助圖对数进行拆分.有的学生补充道:“可以把点子图分为四小块,分别用 2×4=8,10×4=40,2×10=20,10×10=100进行计算,最后把四个计算结果相加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补充:“可以直接划分为两个部分,这样计算就更加简便:一部分是14×2=28,另一部分是10×14=140.然后将两部分相加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补充:“那不如直接两等分,变成12×7×2=168,这样也可以省去加法了.”思维逐渐活跃的学生在同学的分享中提出了更多更巧妙的解题思路.有的学生受到启发,说:“那还可以拆分为14×6×2或者14×4×3.”此时学生的数学思维已经在交流分享中扩展开来,有一小部分学生在思维上接受了“数形转化”的思维模式,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分享进行肯定后,还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问题引导自己从各种计算公式中提取出“拆分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模式.接下来就是第二步:用提问来推动.

二、用提问来推动

当学生分享完自己的解题思路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见解,还有一些学生会对分享的同学的解题思路提出质疑,此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学生的困惑点和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意想不到的.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简单易解的,教师可以让班里的其他同学来解答,但对于那些有争议的,无法让全班同学都达成一致意见的学习问题,教师可以顺势展开交流互助,让学生自主讨论,互相交换意见.

例如,当学生对“两位数的乘法”分享完自己的解题思路后,有部分学生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想到将12×14这个式子进行拆分呢?这个巨大的点阵图对我的思考又有什么帮助呢?”这时,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主动说出自己心中的困惑,主动向交流分享的同学发问.如果是不太复杂、当场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讲解自己得出拆分12×14这一算式的思考过程和点阵图在思考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的学生会说:“想到拆分是因为我不会计算14×12,但是我会计算14×3×4.”还有的学生补充:“想到拆分是因为我发现可以把大点阵图划分为几个小点阵图,这样就更加方便计算了.”还有的学生会说:“在其他同学对点阵图进行了划分之后,我发现可以对点阵图进行不同的拆分.”“我发现借助图对算式进行拆分更加直观方便.”还有一些具有发散思维的学生会提出疑问:“既然我们可以通过拆分和图形的分解解12×14,那么我们是不是同样可以尝试解决12×3.5呢?”此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可是3.5要如何用图形表示呢?”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疑问启发他们:“是不是可以借鉴刚才的方法呢?既然我们可以将图形进行拆分,是不是也可以将图形进行补充呢?”对于这种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三、凭交流来互助

对于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应当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分组时应当合理搭配学优生和学困生.例如,如果是以四人为单位的学习小组,则应该是一名学优生、一名学困生和两名平均水平的学生,这样才能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以“优”带“困”,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教师要分别选出每个小组的组长,根据具体的课堂内容下达课堂讨论任务.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明白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是一个不断浮动变化的过程,因此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变化,并且根据学生某一阶段学习状态的动态变化来分配小组成员,形成小组成员的动态化流动机制.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每一阶段数学测验的成绩和数学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给予学生“优秀”“良好”“较差”的不同评价,然后根据每名学生每一阶段的评价结果来分配小组成员.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讨论、辩论、交流,并且让每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进行发言汇报.

小组交流讨论这一环节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是较高的.教师在课前就应当考虑到每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然后思考哪些教学内容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且结合整堂数学课的教学节奏分配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时间和次数.教师在分配小组学习的时间时,既要足够充分到能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又要不浪费課堂学习的时间.同时,教师要注意给各小组分配的学习任务的深浅程度应适当和有趣,是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掌握的内容.例如,通过“两位数的乘法”的分享式学习,学生基本掌握“拆分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后,教师应当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思维方法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去尝试解决同类问题.再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会有学生对公式中的“1[]2”提出疑问,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着自主思考解决.

四、借答疑来总结

学生在小组内对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辩论后,应当由每个小组的小组长提出交流结果,便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且在班级范围内共同学习进步.同时,教师在小组学习交流讨论结束后,应当及时对每个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点评,并且对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总结归纳.分享式学习是为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课堂内容服务的,因此,教师在通过分享式学习讨论创设了思想活跃、主动思考的课堂氛围后,更应当进一步加深学习难度,顺势引入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这样不仅能减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畏难情绪,还能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更加充分积极地为突破难点做准备.

例如,对于“小数乘整数”的问题,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回答:“我们可以画出十二行七列的点阵图,然后连接对角线,这样点阵图的一半就可以表示12×3.5了.”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肯定后,有的学生继续追问:“那么我们在算式中要如何体现出来呢?”“可以把算式拆分为6×2×3.5.”“对,这样就可以进行小数的乘法计算了.”学生纷纷表示赞同.教师在引导学生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解决问题后,应当用总结性的话语来提示学生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迁移:“解决两位数的乘法和小数乘整数问题的关键都是运用数的拆分,将我们原本不能解决的问题转化为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我们是如何想到数的拆分的呢?就是借助图形来表示算式,使其由抽象变为具体.”再如,对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表示,有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可以借助正方形纸片解决这个问题,并主动分享:“我们知道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那么我们可以将正方形纸片对折,这样一个正方形就被均分为两个三角形.”有的学生表示赞同:“是这样的.”有的学生继续追问:“那么我们在求出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要怎样求出这两个均分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呢?”有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启发下,观察自己手中的纸片后得出答案:“将正方形的面积除以二.”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底边长乘高乘二分之一.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和思考就可以轻松地理解和记忆三角形面积公式中“二分之一”的由来,接着教师可以顺势引出更为复杂的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结 语

小学数学学习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阶段至关重要,而教师的教学策略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教学的目标并非只是让学生记住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通过理解知识点来领悟得出结论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妨采用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陆莲花.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J].小学教学研究,2020(15):62-63.

[2]刘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14):71-72.

猜你喜欢

课堂建构小学数学
构建充分性语文课堂涵泳初中生核心素养
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情感与生态的有效性探索
依托“概念认知”过程构建“数学内涵”课堂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