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凌农业自贸片区发展目标、战略与路径

2020-03-24冯宗宪郭亚军王征兵

冯宗宪 郭亚军 王征兵

摘 要: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是全国目前唯一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要特色的自贸片区,对全面扩大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和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杨凌农业自贸片区的发展背景和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杨凌自贸片区的四大发展优势和三大深层次问题,提出了充分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杨凌农业自贸片区双区联动优势的“一体两翼”总体发展战略和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和机构建设两大支撑战略,以及聚焦制度创新、“一带一路”、农业国际特色贸易、农业产业集群打造等四大发展路径,并分别从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深化金融改革力度以及强化“智能化”科技支撑等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杨凌农业自贸片区;“一带一路”;自贸区经济发展

在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历史背景下,为了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确保探索国际人文交流新模式等特色试点任务得到贯彻落实,围绕实施现代农业领域高水平改革开放和推进现代农业国际交流合作等具体目标,国务院批准在陕西自贸试验区内设立全国唯一以推动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为主要特色的杨凌自贸片区,该自贸片区位于被称为“中国农科城”的我国最早设立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范围之内,覆盖面积5.76平方公里。杨凌自贸片区设立对提升杨凌“农科城”品牌声誉,焕发杨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生动力,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国际交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具有“二次推动”的重要意义。

杨凌自贸片区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为重点,通过全面扩大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设有五大主要功能区,包括综合保税区、国际商务中心、商贸服务区、科技创新区、科技服务区等。杨凌自贸片区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已建成投用,具备工商注册、外资备案、出入境管理、海关及检验检疫业务代办等功能。“七证合一、八项联办”行政事项审批(备案)联办平台已正式开办业务。挂牌三年来,在试点任务落实、创新案例培育、“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完善对外贸易平台以及重点项目落实等方面扎实推进,政府服务效能显著增强,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杨凌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效。

然而杨凌自贸片区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构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及培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以切实提高就业率的龙头企业方面仍然存在欠缺,导致自贸片区发展后劲不足,长远而言限制了自贸片区的内在潜力发挥。

值此取得阶段性成就的关键时机,为了充分发挥杨凌自贸片区的发展潜力,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杨凌自贸片区和杨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有必要在回顾杨凌自贸片区取得成绩、梳理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杨凌自贸片区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实现路径,这对杨凌自贸片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杨凌农业自贸片区取得的成绩

(一)规划了农业自贸片区发展架构

先后制定出台《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实施方案》《加快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系列文件。积极与陕西省相关厅局对接,213项省级下放管理事项目前已实际落实下放34项、委托159项。编制完成了《杨凌片区发展规划》,启动了《杨凌片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了杨凌自贸片区未来将形成“一中心、五基地”的格局。“一中心”即“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五基地”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创新基地、国家农业国际贸易创新基地、国家农业现代服务创新基地和国家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基地。此外,还将以“一中心、五基地”定位为导向,开工建设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大厦、国际农业人才交流总部基地、智慧农业产业园等十大类近30个重点项目。

(二)探索了一系列创新事项

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国际农业合作、投资贸易领域改革等九个方面,研究提出首批18项创新试点举措。大力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创新,通过农业基地连锁化推动农业标准化实施。实现了国税、地税全域通办,初步建立了与企业、机构及政府部门协作进行自贸区制度创新探索的工作模式。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商事登记”,企业登记注册实现全程电子化。首创手机微信办理营业执照模式,申请人通过工商部门微信公众号,最快可在半小时内完成登记注册并申领电子营业执照。形成了50多个系统集成性较好的创新案例,《以标准化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农业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被商务部作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创新亮点对外发布。

(三)深化了商事制度改革

建成启用杨凌片区综合服务大厅,联办平台运行快捷顺畅,在实现企业注册“七证合一、八项联办”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整合农林领域的45项后置审批事项,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立24个“审批(备案)联办服务中心”,实行“53项联办”,企业在任意网点即可办理行政审批备案事项,一元钱创办公司、一小时完成注册等便捷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实。实施“一口受理”式审批制度,探索建立“三合两联”工作模式: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图合一、联合评估以及联合验收,大大提高了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审批时间从原来的150天压缩到60天以内。

(四)搭建了国际合作平台

重点推动杨凌片区“1+3”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商务平台建设顺利推进,在哈萨克斯坦、美国、俄罗斯设立的3个杨凌农业企业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均已正式挂牌运行;积极推进尼日利亚杨凌农业科技文化培训中心项目,杨凌片区与尼日利亚十字河流州签署了关于开展农业合作交流谅解备忘录,后期将通过海外杨凌农业科技文化培训中心建设形成杨凌农业国际合作新平台;与中铁20局、中非发展基金等加强合作,加快推进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农业国际合作园项目;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络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的85所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共同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創新联盟。

(五)推进了重点项目建设落地

自贸区建设以来,先后安排杨凌自贸片区重点建设项目54个,计划投资200.6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1.82亿元。54个重点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13.90亿元。积极策划包装重点支撑项目,储备国际学校、国际医养中心、自贸中心商业综合体、杨凌国际农资展示直销中心、中(中国)以(以色列)设施农业产业园、自贸区产业引导基金等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杨凌综合保税区项目已完成前期资料准备工作,正式向省政府提出设立申请。西北海产品集散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网线下展示交易中心、农食互联中央厨房食材集散中心等三个项目已完成入区评审,开始实质性落地。引进Ulife洋货码头进口商品直营店项目,即将正式营业。

(六)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杨凌自贸片区挂牌以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组织实施国际合作项目120个,与6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现代农业发展合作关系,与20多个丝路沿线国家的相关政府部门签订农业合作协议,与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德国以及俄罗斯等国合作建成一批现代化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作为中国四大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之一,先后有100多个国家的2 900多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在杨凌接受培训。

杨凌自贸片区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围绕打造世界顶级种业技术工程中心和产品生产中心的建设目标,先后引进种业巨头先正达、美国的嘉吉、阿根廷的凯茂等世界知名农业企业投资杨凌。围绕农产品深加工以及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构思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加拿大麦肯集团的马铃薯深加工项目、凯尔库干细胞科技产业园项目正处在洽谈推进之中。

二、杨凌农业自贸片区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

(一)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杨凌自贸片区坐落于关中平原中部,属于渭河流域,向东82公里为省会城市西安,西边86公里是陕西的西大门宝鸡。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以及高铁线路从区域内通过,毗邻咸阳国际机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未来在内陆型自由贸易港建设上必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2.大学城优势。杨凌自贸片区的最大优势和依托是拥有一座属于“985”“211”工程建设的双一流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类似于国内外所有拥有大学的城区,具有发展自贸区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研发优势。打造和提升商业、人文、研发、教育、医疗、国际化等城市功能,在自贸区建设中实现城区、校区、园区的良性互动,是杨凌自贸片区未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3.示范区平台优势。199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对于整个国家的意义就是要成为国家农业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示范区,更好完成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的国家使命。在示范区平台基础上建立杨凌农业自贸片区,使得自贸区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发挥示范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优势。

4.双区联动优势。杨凌是我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又是迄今为止国务院批准的唯一农业自贸片区,充分显示了国家对杨凌农业自贸片区发展的目标定位。如何以农业为特色,充分发挥示范区和自贸片区的双区联动优势,在自贸片区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国际农业技术合作、农产品贸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将对全国2 000多个县城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实现国内外资源优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1.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不足。杨凌自贸片区发展的经济和产业基础薄弱,财政自给能力不足(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从2015年到2019年连续增长,净增长7.35亿元,增长率为31.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15年到2019年减少了1.48亿元,减少率为15.98%,财政自给率从2015年的39.2%下降为2019年的25.12%,依靠“输血型”财政支持发展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面对先天财政实力不足的局面,建设杨凌自贸片区更需要自贸片区干部对中央赋予政策优势的创造性运用,治理能力建设应该侧重于提升干部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从无路处走出一条新路。因杨凌高校、科研机构和行政单位占比较大,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再加上一个地区具有杨凌示范区和杨陵区两套行政管理机构,学者思维和行政思维方式比较浓厚,规范化管理意识有余而开拓性意识不足,行政思维能力有余而企业家思维能力不足。尽管自贸片区成立以来,自贸片区干部的开拓能力和主动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然不能满足自贸片区的发展需要,影响到自贸片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潜力的有效发挥。

自贸片区各部门在开放意识培养、开放能力建设以及开放发展基础等方面参差不齐,部分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停留于向国家争取更多优惠政策和更多项目支持的层面,导致政府部门围绕经济发展和全方位开放进行制度创新的现代化治理能力不足,限制了自贸片区“放管服”的实际效果。

自贸片区各部门的数据化管理能力需要提高,尽管数据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政府创新治理模式和提高治理效果提供了更多工具选项,但是自贸片区管理部门作为数据占有者的核心,搜集数据、开发数据和利用数据的能力仍然存在不足,制约了政府现代化治理潜力和公共服务效能的充分发挥。

2.产业发展程度不高。(1)杨凌自贸片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杨凌农业自贸区建设起步于单薄的农业、服务业和几乎空白的工业基础之上,产业规模小、大企业缺乏,尤其缺乏强势龙头企业带动。朱宝等认为,杨凌示范区是国家级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尽管国家在农业发展方面投资很大,但农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仅为7.45%,远远低于第二产业的58.65%和第三产业的33.9%,而杨凌的第二产业在总体产业结构中并不占优势,产业结构和产业贡献度并不相称[1],近几年还出现了经济发展重要方面增速下降的现象(見图2)。

从图2可以看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7年以来处于持续下降的态势,2019年的增长速度仅为2.6%,不能充分发挥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甚至呈现部分去工业化的态势,不利于自贸片区的长远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含农户和跨区域投资)增长速度从2015年的25.1%持续下降到2019年的12.2%,在2019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含农户和跨区域投资)增长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9%,房地产投资增长104.3%,农户投资下降0.9%,跨区域投资下降56.8%,可以看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仅逐年减少,而且结构不合理,主要来源于房地产投资的拉动,来自于工农业产业的投资拉动力大幅度减弱,不利于示范区和自贸片区的长期潜力发挥。(2)杨凌农业自贸片区现有的产业发展进程有待加快。自贸片区目前在创新案例建设方面成绩显著,对产业招商引资在自贸片区建设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却略显不足,导致高科技农业特色产业培育短期内进程较慢,国家赋予政策创新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2]。尽管根据自贸试验区设置目标,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点不是产业发展而是制度创新,不是招商引资而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但制度创新成效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营商环境优化体现为招商引资扩大,离开招商引资、产业培育和经济增长进行制度创新和营商环境优化,无异于离开目标衡量手段的重要性。因此,杨凌自贸片区建设的重点必然是在高水平开放中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在这一点上,农业自贸片区建设与全球产业布局分工调整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开放什么”以及“如何开放”的问题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资本市场发展不足。杨凌自贸片区的金融机构为推动杨凌自贸片区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杨凌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以及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等问题,金融资本的力量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2019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6.1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9.55亿元,存贷比相差106.64亿元,表明杨凌仍然是金融资本净流出地区。出现上述局面,主要原因有:(1)金融主体构成不合理。杨凌示范区的金融机构主要为银行业,非银行业占比较少,资本市场的层次和维度都比较单一,无法形成有效竞争,导致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和金融机构优化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2)金融机构服务效率有待提高。现有金融机构金融支持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较低,是制约示范区经济发展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也限制了自贸片区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建设。(3)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现有金融产品可复制性差,创新金融产品缺乏等问题,限制了贸易结算和信贷支持等金融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杨凌农业自贸片区的发展目标、战略和路径

综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杨凌农业自贸片区的发展应该秉承国家对自贸区发展探索对外开放新模式和政府管理经济新模式两大任务[3],紧密结合杨凌自贸片区的发展现状和特色,深化治理机制改革为自贸片区发展提供制度支撑[4],建好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为自贸片区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贸易,融入“一带一路”开放战略,提升服务贸易规模和质量为自贸片区发展提供开放支撑[5],培养具有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集群,融入全球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为自贸片区发展提供产业支撑[6],促进杨凌自贸片区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发展目标

1.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目标。杨凌自贸片区作为全国唯一的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要特色的自贸试验区,是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一号工程”。发展目标是打造“一带一路”沿线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发展重点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科技示范推广和农业国际合作等领域持续提升,积极探索制度创新,推動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完善国际投资贸易,精准开展国际招商,不断创新人文交流新模式,对标农业特色鲜明的国际一流自贸区,全力打造资源配置能力强、体制机制活、服务效能高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全力打造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

2.优势产业发展目标。要把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和自贸区推进农业领域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在杨凌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领域的投资贸易、农村金融以及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利用资本市场和市场化手段,持续做大做强杨凌种业产业,在推进上合组织国家现代农业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3.产业集群打造目标。积极培育以现代农业为特色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服务、检测认证、产品加工、现代金融等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第六产业。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建立全球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库,完善和升级杨凌农业大数据中心功能。推进组建国际苹果研究中心,启动世界苹果大数据中心建设。

4.骨干企业培养引进目标。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农村金融创新等方面提出的81项重点任务和72条创新事项落实。进一步扩大国际农业领域的交流合作,重点培育一批年出口额在1 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贸骨干企业,引进农业跨国公司总部入驻杨凌。

(二)发展战略

1.“一体两翼”的总体发展战略。“一体”:龙头是农业,这是国家对杨凌发展的功能定位,也是杨凌示范区和自贸片区最突出的特色;龙身是高新技术,杨凌的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是建立在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机技术、现代生物植保技术以及现代作物栽培技术基础上的高新技术农业;龙尾是产业,产业化是杨凌现代高新技术农业发展的根本,农业要走产业化的路径,高新技术也要走产业化的发展路径,用专业化、规模化、技术化、精准化、组织化的方式实现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创建具有杨凌特色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两翼”:一翼是示范区,杨凌是国务院批准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肩负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另一翼是自贸区,通过全面扩大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

2.制度创新支撑战略。紧扣杨凌示范区国家使命,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为重点,探索建立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国际贸易投资便利化,全面扩大国际农业领域合作与交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

3.机构建设支撑战略。紧紧围绕“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的国家战略目标,针对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种质资源,建设集保税和免于检验检疫的进境、收集、保存、监管、繁育、创制、鉴定评价、交易、展示、中转等功能于一体的海关特殊隔离区,其实也是一个特殊的国际合作的离岸研发区。

(三)杨凌农业自贸片区的发展路径

1.聚焦制度创新,放大自贸区的招商引资效应。自贸试验区要形成的是一种监管服务型服务体制,建立自贸试验区的过程就是实现从审批限制向监管服务转型的过程[7]。杨凌自贸片区要立足“示范区+自贸区”的双区联动优势,努力在农业科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和释放改革创新红利等方面有所突破,探索简化农作物种子及经济林果苗木等跨境贸易审批流程,助推经济林果、绿化苗木等进出口标准互认,拓宽国际贸易渠道,全力打造资源配置能力强、体制机制活、服务效能高的改革开放新高地,从根本上形成对优秀企业家和创业者的招商引资效应。

2.聚焦“一带一路”,充分发挥国家合作先行区作用。自贸区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节点,“一带一路”战略是自贸区建设的统领[8]。要把杨凌自贸片区与上合农业基地建设融为一体、互为支撑,带动建设“‘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先行区”,建设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要以“杨凌农科”品牌为依托,制定统一创建标准、认定标准,高质量建好上合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全力打造集农业品种、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要不断丰富实训内容、创新实训形式,在更大范围深化同上合组织国家农业交流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建好上合农业基地、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做出积极努力。

3.聚焦农业特色国际贸易,凸显自贸区的国际贸易促进效应。聚焦农业科技特色、项目支撑、招商突破和国际标准等要素,充分发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水平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领跑者”角色,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农业特色鲜明的自贸区。充分发挥“省部共建”体制优势和国务院自贸试验区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对标国际农业对外开放先进规则,在粮食配额分配机制创新、检验检疫监管模式优化以及科技和人文交流模式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快推进杨凌铁路货运口岸申报建设工作,立足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定位,依托杨凌铁路货运站,积极争取设立进境粮食油料、肉类等指定口岸。探索新型对外贸易形式,建设高水平跨境农产品电商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进出口业务,发展转口贸易。

4.聚焦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打造,充分发挥自贸区的产业示范作用。杨凌自贸片区要充分考虑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和实际情况,形成具有农业高新技术特色,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9]。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聚集一批在产业链上具有特殊优势的中小微企业,优化经营模式,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联合陕西省粮农集团、西安爱菊集团等单位,推动建设海外农业园区,构筑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进境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生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示范。

四、杨凌农业自贸片区发展保障措施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片区的战略定位,以投资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改革为重点,打造国际一流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深化产业链支撑、金融支撑和科技支撑,为促进杨凌自贸片区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持續推进营商环境优化

对标国际高效率做法,推进自贸区行政管理专业化、便利化和自由化[10]。杨凌自贸片区应积极贯彻执行中央赋予自贸区的改革自主权,不断提升自贸区制度创新水平,在制度创新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方面深化挖掘,对各项改革创新措施进行系统集成,优化营商政策环境;以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为标杆,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字口岸”和全球农产品质量溯源中心的建设进程,加强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改革,优化营商制度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商事登记、证照分离以及政府服务等制度改革方面不断深化,在法律服务水平方面实现国际化,优化营商管理环境。

(二)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积极培育农业产业经营实体,以培育高端农业产业和高端农业服务业为目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技术为手段,深层次改造现有传统农业产业和服务业,力争在自贸片区内孵化培育一批具有国内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著名农业产品品牌。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八大园区投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突出杨凌农业科技教育旅游的品牌特色,发展壮大具有现代农业特色的第三产业,提升农业产业价值链[11]。积极建立农业全产业链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科学水平,推进质量安全追溯,加快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促进产业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和政府治理方式创新,在农业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方面探索新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三)深化金融改革力度

深化金融改革,为现代农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依托示范区体制机制优势,探索建立符合农业自贸区发展实际的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组建杨凌农科农业保险公司,设立杨凌自贸片区农业科技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保险机构、外资专业保险公司以及融资租赁公司等落户自贸片区,针对“三农”领域提供农业保险以及农业装备租赁等业务,在普惠金融产品服务和提供内容、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立方面不断探索,引导金融企业积极开展农业领域投融资,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为拥有知识产权的创业者扫除融资障碍[12],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插上金融翅膀,助推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片区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智能化”科技支撑

进入21世纪以来,“智能化”成为技术发展的主潮流,已经逐渐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变迁中,传统技术的农业和制造业已经难以在经济竞争中抢占优势地位,只有用“智能化”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制造业,提高运行效率和创新速度,才能实现技术跃迁和产业升级,营造新的竞争优势。杨凌农业自贸片区应当在开发建设、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积极推行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运用,以建设新型智慧农业自贸片区为目标,用全领域智能化引领城市发展,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化对外开放中心城市”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最终把杨凌农业自贸片区建设成为贯彻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的智能化技术水平支撑平台。

参考文献

[1] 朱宝,刘天军,王征兵.“新常态”下国家农业示范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为例[J].农村经济,2015(6):44-47.

[2] 陈浩.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经验和思考[J].国际贸易,2019(2):32-39.

[3] 何骏,张祥建.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困境究竟在哪里?——自贸试验区调研总结[J].当代经济管理,2016,38(11):30-34.

[4] 刘晓宁.中国自贸区战略实施的现状、效果、趋势及未来策略[J].国际贸易,2020(2):16-23.

[5] 张晓娣.建设高质量开放经济体系[J].上海经济研究,2020(4):24-30.

[6] 杜国臣,徐哲潇,尹政平.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态势及未来重点发展方向[J].经济纵横,2020(2):73-80.

[7] 张幼文.自贸区试验的战略内涵与理论意义[J].世界经济研究,2016(7):3-12.

[8] 陈宏,程健.“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自贸区战略协同对接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1):62-66.

[9] 张鑫,杨兰品.我国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的成效与重点方向[J].經济纵横,2020(4):89-95.

[10] 孔庆峰.我国自贸区建设如何对标国际先进经验[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65-71.

[11] 雷玲,成艳梅.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综合效益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76-82.

[12] 徐嘉祺,陆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5(19):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