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
2020-03-24赵菁张磊
赵菁 张磊
摘要:近年来,职业教育不断深化和改革,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下,高职院校的授课主体,对象及环境等的变化,给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制定了更高的标准。本文通过详细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企业实践课“三课堂”课程思政教学的不同性,进而了解构建“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当下,对现代学徒制的大力推广,开辟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适应了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新标准。但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主体、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方面的改变,使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面临新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当下课程思政改革研究工作的重点。本文以高职院校“三课堂”的特点为基础,具体分析在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的构建。
一、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思政的意义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有效推进了新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也符合了加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要求,同时给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指出了方向。
(一)强化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
促使高职教育课程中充分调动了思想政治育人效能,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传统文化以及专业理论等等元素巧妙地融合于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也提升了教学效果。因而说,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对高职院校构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明确教师的根本使命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严格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使其职责所在。而我国高职院校倾向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削弱了其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则要求教师坚持把握好“立德树人”这一环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使命是:注重学生知识与既能的传授,更关注学生内在价值观的培养,做好学生成才路上的领路人。只有教师队伍不懈的将德育资源和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发挥极致,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
(三)凸显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多远化给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思政改革,加强了思想政治教学,提升了学生的思政觉悟以及政治素养,也积极响应了国家提出的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大军的思想方针。最终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培养与价值的塑造做了有机统一。
二、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学主体、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环境都發生了转变,因而新时代背景下,关于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则面临更为复杂的问题:当下教师队伍往往来源于应届毕业生,对于如今的企业与高校相结合后的教学内容在认知和经验上是存在偏差的,不免难以将理论知识教学与企业实践工作有效结合,因而缺乏思政教学的原生素材,便难以开展立足于企业的思政教育工作[3]。其次,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有学校和企业,实现对二者教学环境下的德育资源的整合,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开展也直观重要。最后由于学校和企业的交替教学,对于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很难实施有效的考评。
三、“三课堂”思政教学特点
为了解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路径,研究“三课堂”协同式思政教学模式,则应深刻把握“三课堂”的思政教学特性,以满足思政育人要求[2]。“三课堂”是涉及校内“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企业实践课”,其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存在差异。首先,教学环境。由于“三课堂”的教学环境分为校内外两种,思政理论及专业文化课在校内,企业实践在校外。另外,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软性环境与企业也存在差异。其次,教学内容上公共基础课主要以基础通识及思政公共基础课为教学内容,专业课以专业技能知识思政品德为教学内容,而企业实践课以现场实操课与职业素养的应用为教学主要内容,三者侧重各有不同。最后,教学方式方面。公共基础运用口述的方式来进行思政内容教学。专业课则借助案例分析、情景再现等形式讲解理论知识,并使其融合对应的思政教学内容。而企业实践课需要师傅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教育。
四、高职院校“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的建立
基于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将校内理论教学与企业技能实践有机结合,发挥其优势,既学习了专业理论,又做了实践体验,深化了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建立“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离不开两大重要载体,以促成了协同式的思政教学机制。
(一)空间建立
根据高职院校三年教学制安排和“三课堂”的教学特性,将思政教学内容合理应用于“三课堂”的协同式教学模式中,可以有效提高现代学徒制下的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在第一学年,学生应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该阶段要将思政教学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同时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课程思政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掘专业课的德育元素,在授课过程中积极传播正能量。第二学年,要以专业理论课和实操课为主。该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侧重点是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将思政教学内容融合于专业理论知识中来提升教学,激发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第三学年,以企业实践为主。将思政教育从理论转向于实践应用,实现思政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1]。
(二)双育人主体建立
首先要求教师下企业深入学习搜集教学素材,提升育人能力。其次,增强教师和企业师傅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潜心发掘,拓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元素。最后,组织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机制,构建评价体系,将知识考核,职业素养,工作业绩,思想表现等评价内容多维化,全面化。
(三)“三课堂”协同式思政教学的覆盖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三大教学环节形成的三大教学涟漪圈又包含多个小涟漪圈。为促使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达到理论知识、社会实践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则应将各种思想政治教学涟漪圈互相覆盖,互相影响和叠加,逐步形成覆盖式、立体式的思政教育。
五、结语
在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三课堂”协同式思政教学,持续推进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改革步伐,有利于专业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时,有益于学校、企业人才的双丰收。实现了全程全方位育人,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