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

2020-03-24赵婷婷

山东青年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问题研究山东

赵婷婷

摘要:

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也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关键环节。当前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体规模、产业结构、质量效益、区域布局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发展增速、竞争实力、要素投入、创新发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需从不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发展,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以及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发力,促进全省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发展。

关键词:山东;生产性服务业;问题研究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十分注重省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先后于2009年、2015、2019年发布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4〕26号文件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提出一系列推进和保障措施,力求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布局。从实践来看,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发展结构、空间布局、质量效益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然而与其他先进地区比较,在规模、要素投入、载体建设等方面仍有欠缺。山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制造业、农业基础较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更应将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大战略,促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从而带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多年来,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保持较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1669.0亿元,比重升至47.3%,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实现历史性转变。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877.4亿元,占比升至49.5%,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三二一”现代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全省生产性服务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对全省经济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3年至2017年,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产值由8572.11亿元增长到14681.89亿元,年均增速在14%以上。2017年生产性服务业占全省服务业比重达到42.1%,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全国排名第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国排名第四,金融业全国排名第五,成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从行业发展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更趋优化

第一,金融业增长明显。近年来金融业增加值逐年攀升,2017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707.24亿元,比2013年增长1467.31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6.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6%,在第三产业占比排名由2013年第四位升至第二位,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占比排名由2013年第二位升至第一位。第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2017年两类行业增加值均比2013年增长约2倍,增幅明显,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第三产业15个细分行业中的占比排名由2013年第九位升至第七位。第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2017年,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53.84亿元,比2013年增长584.27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5.6%。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质量与效益优势

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1%,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2.4%,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态良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4.1%,商务服务业增长25.1%,研究和试验发展增长18.8%,同时生产性服务业营业利润占比较高,排名前三位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服务业利润总额达到80%。不断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大促进了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效率效果,也为推动山东经济持续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产业基础。

(四)区域布局集聚度不断提高

根据2018年省发改委印发的《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全省园区集聚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全省认定的70个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优势产业集群中,大数据、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产业集群49个,占比达70%。就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分布来看,在济南、青岛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烟台、淄博等制造业集中区域和潍坊等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较为充分,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的产业集聚布局已经形成,且在集聚区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二、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主要短板

整体来看,近几年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但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先进省市相比,还存有较大差距。

(一)产业规模偏小,与经济大省地位不相称

一是产业整体规模偏小。近年来,山东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增长,但相对而言发展仍然缓慢、比重仍然较低。2017年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2.1%,低于北京80.0%,上海63.3%,广东51.9%,江苏46.7%,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普遍规模偏小,没有头部优势。以金融业为例,近两年来,金融业已经成为全省第一大生产性服务业,然而与稳居全国第三的经济地位相比,2017年山东省金融业增加值3707亿元,低于广东6851亿元、江苏6786亿元,全国排名第五;从GDP占比來看,山东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1%,低于广东2.1个百分点,低于江苏2.8个百分点,经济贡献度明显较低。三是部分产业增长幅度与先进地区有差距。2017年山东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虽然全国排名第二位,但增速趋缓,与其他省市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2017年山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值1153.84亿元,位居全国第4位,但其中成长性较好的软件产业规模全国排名由2014年第四位下滑到第六位,且总量与江苏、广东的差距有拉大趋势。从表1可见,山东省2017年软件业务收入比2016年有所下滑,而与之相比,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浙江等先进省市均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

(二)产业市场竞争力较弱

总体来看,山东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力还不强、市场竞争力亟待提升。一是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仍是主力。2017年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前三大行业分别为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与之相比,江苏前三大行业为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北京前三大行业为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上海前三大行业为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天津前三大行业为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总体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这些能够直接为工业生产的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现代服务产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二是领军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量偏少。金融业方面,本土金融机构规模与影响力较小。银行业中,直到2019年山东才有两家地方性股份制银行青岛银行与青农商行成功上市。证券业中,山东省本土证券公司只有齐鲁证券一家,而广东多达28家,江苏为6家。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方面,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布的“2018年(第17届)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发展报告及名单”,山东上榜企业4家,相比而言,北京入围14家,广东18家,江苏8家。除此之外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军型企业较少,相关服务平台建设也相对不足。

(三)创新要素投入不足

根据2015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山东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6个方面的指标排名均未进入全国前三,分别居全国7位、5位、7位、13位、10位和15位。其中,科技活动投入和科技活动产出的排名反映出山东省更多的科技投入并没有获得相匹配的科技产出,科技活动产出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两项排名较为靠后,反映出山东省对于科技要素利用程度与转化效率有待大幅提高,科技服务于经济建设与转型升级方面的贡献还不明显。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指标来看,2018年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15%,与2017年是2.41%、2016年2.34%、2015年2.27%相比,有所下滑。虽然从总量上全国第四,排名较为靠前,但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9%,且全国排名第9,与发达地区北京(6.17%)、上海(4.16%)、天津(2.62%)、广东(2.78%)等地相比仍然偏低,如见表2。另外,2017年山东省专利授权数100522件,总量居于全国第5位,但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第11位,创新要素支撑能力较为不足。

(四)新兴业态发展相对较慢,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渗透融合到社会和经济的各个层面,众多新兴业态随之萌芽壮大,呈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然而当前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业务领域仍主要集中在传统业务领域,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能力不够,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信息获取、商务交易、网络娱乐、安全服务等新兴领域涉足较少,缺少像阿里、腾讯、百度、新浪等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兴信息服务企业。同时,作为服务业发展重要载体的园区建设产业层次和服务效率不高。一些园区已经出现了特色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但园区内的产业发展仍然是传统服务业。如物流园区内提供服务的企业或项目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缺少相应的物流企业或项目。在功能方面,虽然有些园区具有一定规模,园区功能逐步完善,但园区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普遍,整体来看缺少成熟大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园区。

三、山东省优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路建议

山东省2019年初印发的《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确立了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即到2022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達到2.5万亿元,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左右;到2028年,改革开放50周年时,占比达到55%左右,初步建立起与一二产业发展相适应、结构优化、功能完备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到2035年,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体系。结合山东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短板问题,要实现既定目标,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共同发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不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发展

一是培育大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重点扶持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重点骨干企业、重点纳税企业,培育壮大一批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能力强、关联程度高,短期内能较快实现产业化的重点服务业行业。鼓励引导“低、小、散”服务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国有企业、龙头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大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二是立足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一定区域内不断吸引企业大量聚集,带来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经济要素和产品、产值等经济产出的集中,从而形成高密度经济区,集群内企业因生产链而关联在一起,通过共生效应、创新效应形成较强的区域经济竞争级差,进而强化区域经济竞争力。近年来我省产业发展基础愈加雄厚,在现代服务业已形成了颇具实力的优势产业。因此,在已有《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政策支持基础上,应引导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延伸、做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在集聚产业主体、振兴实体经济、配置积聚财源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在促进优势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推动区域整体共同发展。

(二)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

一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以总部经济吸引众多资源大规模聚合,将产生产业聚集效应、产业关联效应、资本放大效应等外溢效应。实践表明,总部经济的运行对吸引集聚优质服务业并实现服务业融合发展有重要作用。应吸引鼓励国内外大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或机构在鲁设立法人总部,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总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不断增强全省产业集聚力和辐射力;引导支持全省重点龙头企业增强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风险承担能力和综合经营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跨地区并购和市场化重组,实现资源优化整合和外溢发展等。二是鼓励支持高质量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园区既能为承载产业集群提供空间载体,也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的有力孵化平台。应将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省范围内做好产业园区规划,突出产业园区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加大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转型升级政策支持等,提升园区协同整合、集聚创新能力,同时更加注重园区自身内涵、功能、品质、环境的转型提升,。为吸引集聚优质生产性服务业资源添油助力。

(三)抓住“互联网+”机遇,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服务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然选择。一是推进服务业向“智慧服务”发展。深化互联网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向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渗透,实现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在加速“两化”融合的进程中,着力推动互联网向我省既有优势生产性服务业渗透融合,形成新的增长点。找准本土优势产业依靠互联网进行价值链重构以及价值再造的关键点,精准发力,使其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依托我省金融优势、高效物流优势、信息服务优势、农业优势等,鼓励“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高效物流、“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生态农业等的深度融合。創新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使金融发展着眼于产业链的全过程,为产业链整体及交易过程提供金融服务。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巩固和增强我省电子商务发展增速优势,进一步深化扩大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二是积极培育基于网络化、信息化而衍生的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立足区域发展需求和山东优势产业,扶持一批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新业态骨干生产性服务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培育具有山东优势的新业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服务,发展物流配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网络化服务。

(四)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拓展产业提升空间

一是为产业提供更有利的要素环境。落实中央的财税政策,积极宣传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措施并力促这些优惠能够落到实处,如国务院、财政部等都出台文件对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给予支持。同时结合省内发展实情,在土地、水电、贷款等要素方面给予一定优惠。二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简政放权,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对接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三是优化人才环境,提升人才结构。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创新人才工作手段,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完善子女教育、家属随迁政策,努力优化人才发展的创业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等。

(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100)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问题研究山东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