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在校大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研究

2020-03-24汤金丽

山东青年 2020年1期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价值引领新时代

汤金丽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职业结构呈动态性变化,职业能力需求与职业能力固有存在不对称性,学年制的人才培养成果滞后于社会职业能力要求变化快、职业能力要求综合性,降低了就业率与满意度。中国高校应引导在校大学生价值观,转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学习模式,培养其职业迁移能力,同时高校也应创新机制,活化校内外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关键词:新时代;在校大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培养;价值引领

职业迁移能力是指那些能够从一份工作中转移运用到另一份工作中的、可以用来完成许多类型工作的技能。迁移的本质,实质上是两种学习之间在知识结构、认知规律上相同要素间的影响与同化。以此理论,教师在预设教学内容时,可以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行预设,从而达到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新时代人才技能需求与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代的人才技能需求可概括为三种:首先,专业基础技能。其注重强调高校专业对口就业,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通常高校的专业教育和课程设置的实施就能达到;其次,自我管理技能。与在校大学生多元价值观不同,主要依附于既定价值观和未来职业期待及自律;最后,职业迁移技能。指的是能够从一份工作中转移到另一份工作中用以完成多类型工作的技能。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在职场能否成功、职业发展能走多远,是一个人毕生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

对照社会三种技能需要,高校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一些不利现象:专业界限明显,专业群固化并对所属专业封闭,办学资源分割化,服务系统功能未能发挥。

二、新时代在校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迁移能力

目前,学界业界普遍认为主要的可迁移性技能有10项,主要包括:交流表达技能(口头、书面和图解)、团队工作能力和人际能力、组织管理和计划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动作技能、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计划能力、创造能力、社会能力等。其中,前四项是最为重要的可迁移性技能。

分析前四项最重要的可迁移性技能,是多个学科思维和专业综合培养才可能具备的结果,但我国高校目前的12个学科门类、506种专业正如前所说是各自为营的,长此以往,会固化学生的思维、原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向,不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改良与引导。

三、 新时代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及利于提升职业迁移能力的价值观引领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内、外双重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特点:精英意识转向平民意识、单一选择转向多元选择、人际沟通转向网络沟通、外在依附转向独立自主、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积累知识转向培养能力。这些价值观具有辩证的矛盾性,能不能辩证统一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并指导行为还有待引导。矛盾性的负面表现:精英意识淡化虽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不利于中国创新人才培养;多元选择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忙乱和目标混乱,思维能力不足;网络沟通弱化了社会人际沟通技能;独立自主可能特立独行,不利于团队合作;注重实惠容易导致学生注重短期利益等,但矛盾的有利面只要引导好了,是有利于学生迁移技能的培养的。

影响价值观的因素是多重的,在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重要特殊时段,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知、情、意、行和对事物的认识上体现差异性,建立分层次价值观教育目标,拓展教育内容,在教学中通过思想价值的培养和引导,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新时代高校在校大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路径

1、学校层面

首先,主动担当,突出素质本位的教育改革,重视人文素质培养。素质本位教育,一是改变传统应试教育追求就业率的观念,转变为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观念,重视培养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长远进步;二是从单纯的“职业人”转变为“社会人”。素质本位教育不仅培养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增加提升文化修养与思维技能的知识体系;三是从要求本专业、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向技能款、适应性强的方向拓展,重视学生的基础应用理论知识、应用技术、人际技能、创新思维的培养。

其次,高校有关就业部门和教务部门应注重学生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正确处理就业导向中存在的适应性程度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加强就业结构和就业层次与学生专业和学科的一致性与否的研究,关注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特征,在校内对专业和学科发展进行调整和优化。

再次,发揮高校职能,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一是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方面下功夫,坐实思想政治工作;二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的集体活动来营造。

最后,高校可以创新资源组合和应用机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整合校内外资源,服务于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从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协调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三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和比例,在保证专业能力这一基础技能的基础上,开放所有校内课程资源,实现学科、专业的课程互选、成绩互认,并寻求社会实践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视野。

2、教师层面

教师是教育主渠道的执行者。以培养学生“职业迁移技能”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应相应变化:一是深刻思考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知识性、能力性、情感性等多项目标相统一要求;二是注重课程设计,在知识点、思维训练、动手能力、课程研究等方面做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控制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此应当深刻领会国家教育文件精神,创新理念,顺应时代改变创新。教师任教应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教学发展,通过创设课堂设计和活动设计,开设多种教学手段、实践基地渠道,开设多样性的活动体验,将传统知识性转变为学习迁移能力。

3、学生层面

首先,主动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和提升。具体实现:具备高尚的理想、优良的道德、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及高水平人文素养;具备主动学习和训练在校大学生的各种能力,能够独立适应社会生活与工作的生存能力、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基本写作能力、审美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等;具备培育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调整职业期待,合理做好职业规划,并据此做好学业规划。大学生在职业准备阶段,首先需要放弃“好高骛远”的职业期待和诉求,客观认识自己所处的能力阶段和未来职业可能性,通过学校的培训和教育,争取认识社会现实职业需求特点,对职业进行评估和选择,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主动学习职业迁移技能所必须学习的课程和学科研究,建立和清晰个人职业方向;在职业组织阶段(毕业年),尽可能选择合适、满意的职业,根据积累的能力和在此阶段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其未来的职业选择。

最后,抓牢实践机会,提升实践能力,缩短职业适应期。现代高校的课程设计和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加之大学生的灵活教学日程,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机会提供了可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平台、校园基地、社会大舞台来锤炼意志、锻炼本领,增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耿文晶.《新时代学生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研究》.《好家长》.2018年第41期.

[2]杨红娜,曹禹,孙飞飞.《新时代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8, No.915(11):34-38.

[3]谭运启.《高职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4,5:37-39.

[4]郭梦菲,黄炜,谷晓红.《风险社会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可迁移技能的培养措施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4(20):153-155.

[5]芦佳.《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及其特征因素分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期.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猜你喜欢

在校大学生价值引领新时代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