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20-03-24孙珙娜张晓煜
孙珙娜 张晓煜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OBE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中通过采用“反向设计”原理,将实现最终的学习成果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有机导入到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本文将具体研究如何实现基于OBE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课程改革旨在如何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需求。
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对相关理论及法规法条的学习,未能与当下劳动关系特点以及企业实际案例结合在一起,应用性不强,学生大多是为了完成考试任务而学习这门课程,而未深究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不利于学生主动地持续地学习。通过成果导向的项目训练与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及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通过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基础。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体系构建
基于OBE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不以教材为主导,将所有教学内容分为了4个模块——认识劳动关系相关理论、熟记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基础知识、比较分析劳动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变化以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案例。
(一)改革的目标
本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于: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2.培养应用型人才,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提高其人际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
(二)本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应的考核方式将本课程分为4个模块。
1.模块一:认识劳动关系相关理论。
本部分属于理论前沿部分,相对来说内容有点枯燥,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基于以往教学经验,就本部分内容,采取团队合作的形式,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就劳动关系相关理论进行讨论、总结,使用恰当的案例以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占总成绩的15%。小组展示评分由教师(40%)和小组代表(60%)共同完成。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补充说明。
2.模块二:熟记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基础知识。
本部分内容属于理论型任务设计中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法律法规,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本模块内容简单,不深究其内容,在实操中出错率较高,针对本模块知识特点,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进行考核,占总成绩35%。在知识竞赛进行前会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初试(笔试),笔试前10名进入决赛,决赛方案由小组(全班分为10组)竞标产生,决赛最少包含两部分——抢答环节+必答环节。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强化了全班学生的知识,并能及时进行反馈,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模块三:比较分析劳动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变化。
收集1995年1月以后我国劳动法或者劳动合同法内容的变化并对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述,形成500字以上的word文档展示成果,占总成绩15%。本模块的学习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会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劳资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特点进行变化,当学生想要探究相关法规的变化时也是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想要进行持续性学习的开始。
4.模块四: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案例。
通过课程学习平台(劳动法律咨询、劳动法律基本常识等)的使用,了解我国目前劳动关系的特点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最新规定,针对企业需求提出具体案例,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占总成绩20%。
除以上4个模块,剩余15%的成绩考查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出勤、回答问题以及作业,这方面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
三、结语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任务主要是使学生建立基本的勞动关系与劳动法意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法规并且能够结合案例,灵活运用劳动法规。课程实践教学是专业素质能力培养的基本构成要素和主要教学形态,对学生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OBE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入手,采取“反向设计”的教学手段,首先凝练出成果目标,再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内容,并且通过阶段性考核的方式,及时反馈教学成果,有利于学生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作者单位:沈阳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