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的抗疫战
2020-03-24何己派
何己派
又过了一个咳嗽不止的夜,一晚没睡,疫情也紧张,张淳决定求助线上问诊。
北京朝阳医院的张大夫接诊很快,以详细的图文交流了解情况后,他判断张淳的咳嗽是因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并给出了针对性的用药建议,购买服用后,张淳咳嗽很快得到缓解。
“感冒和新型冠状肺炎的症状很像,很多人相当焦虑,犹豫该不该去医院。这段时期,特别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在网上给出初步判断和指导。”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告诉《21CBR》记者。
特殊时期,线下医疗资源向武汉汇聚,线上医院已成为抗疫的第二战场。京东健康等多家机构上线“在线问诊”,减少线下问诊的交叉感染风险,扩大患者救治的覆盖面。
这场疫情,将诊疗线上化的市场教育时间缩短了5-10年。
全员上阵
“当时整个状态都是晕的。”
辛利军没想到,腊月二十九会突然忙起来,当日武汉“封城”,气氛陡然紧张,口罩、防护目镜、消毒液等医疗产品的需求瞬间暴增,由于供应商还在放假,产品供不应求,京东健康的团队一时应付不暇。
更紧迫的是,大量问诊需求涌入线上。中国每年感冒患者近20亿人次,而感冒与新型肺炎症状相似,很多人因症状疑似而焦虑。
京东健康自建有近200人的医生团队,一开始迅速调动起来,轮班值班到晚上12点,其后,研发、市场、供应链人员陆续上岗,至大年初一,已是全员动员。
研发人员通宵赶工,只用2天时间,于1月26日上线“防范阻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平台,面向全国用户免费提供在线问诊。
在所有免费问诊需求中,许多人有张淳一样的困恼,60%左右要由呼吸内科的专业医生接诊。
应对海量的需求,京东健康联动数千名呼吸科、感染科等高关联度的医生,以“全职+兼职”形式提供支持,他们根据卫健委制定的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集中于疑似新型肺炎的轻症状排查。
其中,有一名武汉的老人,出现发烧、干咳等症状,女儿远在广州,老人自己出门怕有感染风险,线上却又不太会使用APP,其问诊由其家人全程代理,医生在线上对症给出诊断和用药指导。
经过后续回访,最终,老人排除新冠肺炎感染,家人和醫生都松了口气。如果发现疑似,医生会请用户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前提下,尽快去线下医院检查。
相较平时,平台呼吸科、感染科等科室的线上问诊量呈现6-7倍的增长,然而,还有一项在线咨询的需求,预计日增幅在10倍甚至20倍以上。
随着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越来越多,特别是死亡数字上升,许多轻症疑似患者,心里有同样的纠结:我是否也感染了?该不该去医院?……内心的焦虑也急需宣泄的出口。
“一些人产生了过于紧张的情绪,甚至有人打电话进来直接问:‘我出现了某某症状,是不是就要死了?”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部总经理、在线问诊业务负责人肖建波说,考虑到疫情会引发诸多心理问题,其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同步上线。
自建的心理咨询团队,此时发挥了大作用,该团队本是支持精神类疾病的慢病管理,没想到突发疫情,全国的精神卫生中心纷纷希望,借助京东健康的平台服务更广人群,这样,一个精神病和心理咨询平台很快搭建起来。
平台上的心理咨询形式,主要为图文问诊和电话问诊,需求量极大,从开通到现在,均基本处于饱和状态,高峰时期甚至很难打进电话。特别是,来自一线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咨询量,占比在10%左右,一线人员处在高强度、高压力环境中,尤为需要心理疏导。
集中教育
在线问诊平台刚开通,京东健康日均问诊量迅速攀升到10万人次左右,高峰时期,一小时内免费问诊服务上万名用户。
不出意外,武汉市的线上问诊量高居城市第一,超过北京、上海等;从省份的维度,湖北、浙江、广东等省排在前列,基本与疫情严重度情况吻合。“在各地尤其湖北医疗资源紧缺的时候,线上问诊切实起到了辅助作用。”肖建波说。
受限于各地严格的隔离防护举措,需长期用药和问诊的慢病患者、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以及需居家隔离的患者,他们的问诊、复诊与购药成了难题。?2月5日,辛利军召集团队紧急开会,决定将免费问诊扩大至全部科室,24小时无休。
京东互联网医院连接的医生超3万,且陆续有医生加入免费问诊,平台要为加入的医生提供补贴,且支持全科所需的运营开支也不小,带来巨大成本压力。
据肖建波介绍,疫情还打乱了在线问诊团队已有的规划,节后人员扩张等计划都延后,团队现有精力和资源全力投入在抗疫上,其他事项只能推后。京东健康的App将会很快上线,预计在3月份前后。
收获在于,疫情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线上医疗的认知,这个渗透率较低的行业骤然加速,目前,要求马上上线服务的医院需求,京东健康接到的就不下10个。
辛利军认为,疫情的深刻影响在于,通过一个集中阶段,迅速提升了公众认知,将市场教育的时间缩短了5-10年,上下游产业链也受到了震动。“传统的药品供应链,不够重视互联网渠道,假如互联网供药体系顺畅,供应链压力会大大缓解,这次疫情将会重塑药品供应链。”辛利军说。
“我相信,未来会有很多患者基于在线问诊进行初步判断,而不是一不舒服就往医院跑,供应链和医患关系也会发生变化。”辛利军认为,诊疗线上化的就医方式要成为常态,渗透率至少达到20%,这还需10年以上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