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对方法,由点到面
2020-03-24訾玉玲
訾玉玲
同学们在高中生物的多轮复习中,每一轮复习都要对标高考要求,力求实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力争实现模块内容综合化、教材知识体系化、解题方法类型化、答题步骤规范化,完成高考必备的知识积累和基本解题能力的训练。
高考试题难易度有“5∶3∶2”或“4∶4∶2”的规则,即40%—50%是基础题,30%—40%是中档题,20%是难题,而基础和中低档题的得分与一轮复习的效果成正相关。针对高考试题的特点,下面笔者根据下一阶段高三生物复习的备考要点,进行归类例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千里之行始足下,教材复习巧方法
很多同学到了复习阶段,会抱着一本教辅书,觉得里面有很多总结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而把课本抛在一边;但其实教材才是最好的复习资料,高考重视课本素材的再挖掘,很多试题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
例如2019年全国Ⅰ卷第2道选择题中出现了以“遗传密码破译”为背景的试题,这是必修2中的选学内容,有很多同学看到课本里“选学”二字就“Pass掉”了,那么这道本来是已知情境的试题就变成了陌生题,无论在心态上、答题时间还是正确率上都会有差别。
再例如2017年全国Ⅱ卷一道试题中要求判断“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是否正确,同学们对于蛋白质变性比较清楚,但盐析对于同学们来说则相对陌生。盐析源自必修1第23页“与生活的联系”,如果没有仔细阅读过,就会出现“卡顿”现象,甚至错选。
因此,同学们万万不可“弃书从辅”,要通读教材,不留死角和盲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和理解上的障碍。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可能是高考命题的范围,哪怕是课本中的一个边角,一个不起眼的课后习题,我们都不可忽视。如黑体字的重要概念,曲线、图表,小字部分,思考与讨论,课后资料等,都做到“划、查、思、问”。
教材的资料分析、旁栏思考题的答案要关注,“本节聚焦”、阅读材料、汇总材料 ,以及教材中的结论性语句等要熟记。在通读的基础上辅以教辅书上的基础知识填空,或者老师印发的学案中的课本填空,做到“面广点全”。同学们不要认为这个过程是浪费时间,这是查漏补缺的最好办法,有些同学会发现自己居然有很多填空题填不上来,这些知识漏洞可能就是考试中的考点,进行查漏补缺后,可以有效防止出现知识点的张冠李戴。
同学们的课后习题都完成了吗?很多考试题是课本习题的延伸拓展,比如必修2第8页课后习题中:①相对性状的概念;②概率计算;③花粉鉴定新方法;④显隐性判断及性状分离;⑤拓展题中涉及纯合子和杂合子判断、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假说演绎法,等等。这些经典习题虽然难度不大,但这些课后习题几乎囊括了遗传部分所有经典习题类型,因此,建议同学们认真完成课本中的课后习题,尝试把课后的习题按照类型进行划分:判断题、选择题、基础填空、概念图、知识迁移、技能应用、思维拓展等。
二、谋一隅以谋全局,建模结网成体系
读书要抓细抓实, 但不能满足于“浅思低效”的状态,不能单纯死记硬背,还要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复习不同于新授知识的碎片化记忆,而是要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对准知识漏洞、能力盲点进行查漏补缺。同学们不仅要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还需要打破教材限制,把必修与选修中的有关知识纳入到相应的知识体系中,提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整个复习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
1.建构知识网络,学会由点到面
总结的方法很多,如采用归纳法、类比法等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每个模块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呈现出来,做到连线成片,心中有网,知其然且知其联。
(1)教材中出现的“骨架”总结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支)架;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
(2)“信息分子”总结
胞内信息分子:如Ca2+;胞间信息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CO2等;生态信息分子:如性外激素等。
(3)有关“酶”的总结
可以梳理出各种酶的名称和作用,如淀粉酶、麦芽糖酶、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胰蛋白酶、解旋酶、DNA聚合酶、限制酶、DNA连接酶、RNA聚合酶等。
2.从图出发,实现“串珠结网”
不同知识背景下的同类内容是一个整体。借助概念图、思维导图实现联系与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一种高效的复习方式。
如通过细胞的生命历程的知识网络图,可以清晰地找到复习的主线。
从图出发,更重要的是需要自己“脑中有图”,不可照搬照抄教辅资料上的总结。这一过程加上了自己的思考和整合,是有效提高知识系统性的过程。
3.甄选习题分类型,总结规律重错题
有些同学经常出现“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情况,说明书是读通透了,但知识体系的牢固性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规范训练来总结规律,掌握技巧,最终实现“看得准、想得对、做得好”的目标。
(1)了解高考命题规律,减少低效复习
同学们要重视教材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我们的教材,必须跳出中学视野看命题。命题时有个“四九法则”:即考点里的40%常考、必考题型,分数占到了高考卷的90%。如果把精力浪费在60%的不考或不常考题型上,抓不到重点,则可能事倍功半。
按照命题专家的分类,高考试题分为五大块:植物生理、动物生理、生态、遗传、分子生化和细胞,而且通常是这五大块中选取四块来组合。近几年四个必考题加强了对理性思维的考查,在每题中,通常有1—2个空需要书写1—2句话来回答理由、判断依据、设计方案等,题空少、分值大、书写多。
针对这些特点,平时做题时要有意识地甄选,不贪求偏、难、怪,不一味求新,关注试题背景材料及来源、题型结构和解题要点,并有意识地储备答案,如关键术语、核心概念、命题的陳述句以及教材中的概念等,要说得清楚、写得明白,答题做到又全又对。
做单元测试题时需要和小专题整合同步进行,对文字信息题、数据信息题,图形信息题等进行类型化专项训练。以曲线部分为例,可以把酶的曲线、物质运输曲线、光合作用曲线、呼吸作用曲线、细胞分裂曲线、生长素作用曲线、种群增长曲线等整合进行类型化训练,以期对同类型试题无盲点。
(2)挖掘隐藏知识点,瞻前顾后有提升
课本中有一些隐藏知识点,平时同学们没有关注到,可先通过“刷题”检测出知识漏洞,然后带着问题回归课本,这是一个“把书读厚”的过程,并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外延,最后回扣试题或再通过类似试题进行检测。
新授课时的题目往往涉及分散化的知识,考点常集中在一个章节内、解题思路直接而简单。但是一轮复习时的试题题目则考查知识网络、跨章节整合,解题思路多变,做题时需慎思。一轮复习按照计划在一步一步进行,但是理综模拟考试却是所有内容全覆盖,因此同学们要学会“既瞻前又顾后”,平时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不同步的试题来保持题感,滚动式前进。
(3)常用“剪刀加胶水”,错题用好补漏洞
有的同学“刷题飞快,错题成片”,这样只要速度不要质量是不行的。同学们不要淹没在题海中,而是要“五里一徘徊,随时整理错题”。把错题剪贴或者抄下来,是最难坚持但却是最能提升自己的方法。那么,哪些题可以称为错题,值得花时间整理呢?
所选择的错题应具有典型性,并要加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错题本中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①不会做的题:这类题对应知识漏洞,可以帮助健全知识体系,这类错题整理10分钟胜过做新题半小时。
②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题:这类题与自己的概念模糊和记忆混淆有关,需要回扣课本进行梳理。
③会做却错了的题:这类题出错绝非粗心那么简单,试题做得不透,审题错误等,特别需要进行错因归类。如果想法出错则属于判断失误,需要整理下来。
而對于没有时间做的题目,不要全部纳入错题本中,因为看错、抄错、算错、写错、跳步和没有按照要求的非知识性错误,比如要求写标号你写了名称;要求用R和r表示,而你因为思维定式使用了A和a,等等,则需要想办法提醒自己注意。
另外,错题整理要及时,每次考试后及时整理,进行错因分析和题型归纳,分析类型题的错误率,写出突破思维定式的方法。留出重新做题的位置和书写思考体会的位置,错题主要是思维方法错误,还是知识型错误,还是运算型错误,这是错题本的关键所在。建议同学们用双色笔,后期看起来一目了然,也方便平时利用零散琐碎的时间来整理。
错误率较高的问题和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更需要经常翻阅,使错题减少,以错题带薄弱知识点,总结提升有窍门,做到“做过的题要会,类似的题要对”。在错题的整理和使用中明晰易错点、思路和突破口,期待发现更多的错误,不能只满足于翻看,要用铅笔重做,对于二做三做还出错的,要擦掉答案反复练习,且需要求助老师,把知识弄通弄透,加深印象。
有些同学的失分原因是思考不周全,语言表述不全面,信息获取能力不足,综合分析能力不够,等等。因此“听明白,想明白,写明白”,把每一次的练习都当成实战训练,每一个程序都要关注,做到“审题抓题眼,练习有所得,解题有模板,答题守规范”。
此外,要养成平时做题找考点、找关键词的好习惯。 审题时“大字小字仔细看,图像文字联系看,括号内容不漏看”。解题顺序则是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大分后小分。答题规范体现在答案完整准确,答题要点鲜明突出,层次条理清楚。注重检查答题卡的填涂顺序,有无漏解的大分题,有无张冠李戴,有无专业术语出错等。高考功夫在平时,只有每一次练习当成考试,将来高考才能如平时练习一般轻松。
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中,需要大家主动去听、去说、去写、去思考、去总结,知识要成网,方法要成套,习题要精选,训练要有效。与此同时,还要做好课本回归、错题梳理、心态调整、题感保持等工作,加强临场答卷的高考适应性训练,培养出“快速出击,规范呈现”的实战技能和沉着应对的心理素质,方能在高考中斩获佳绩。
热点追踪
2019年10月7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美英的三位科学家威廉·凯林、彼得·拉特克利夫、格雷格·塞门扎获得这一奖项,以表彰他们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可用性。生物体感受氧气浓度的信号识别系统是生命最基本的功能,三位科学家阐明了人类和大多数动物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气含量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生命过程中重要的一种适应性信号机制。
氧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几乎所有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都会利用氧气将食物转化成身体必需的能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A.在线粒体中形成ATP时,不一定需要氧气直接参与
B.噬菌体、大肠杆菌都不属于原核生物,营寄生生活的动物肯定是厌氧型生物
C.核酸、蛋白质、叶绿素、ATP的组成元素均有C、H、O、N
D.光合作用不一定要在叶绿体中进行,有氧呼吸过程也不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
【答案】B
【解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场所,其中第二阶段形成ATP时不需要氧气直接参与,A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营寄生生活的动物不一定是厌氧型生物,B错误。核酸、蛋白质、叶绿素、ATP的组成元素均有C、H、O、N,C正确。光合作用不一定要在叶绿体中进行,有氧呼吸过程也不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如蓝藻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但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