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新课程改革讲好陕西故事
2020-03-24宋献普
宋献普
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科彰显,其功能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新教材以“任务群”为路径,精选了大量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篇目,以新时代高中生应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为暗线,分解出若干人文主题,如“青春激扬”“劳动光荣”“诗意人生”“使命与抱负”“责任与担当”“良知与悲悯”“伟大的复兴”等。新教材的精神主线和人文主题既与学生个体及社会发展紧密关联,又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如何以此为契机,借助本地文化资源的优势,讲好陕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笔者试从课堂活动、课题研究、课外研学等层面进行探讨,瞽议如下:
以课堂活动为主阵
新课程必然催生新课堂,新课堂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学”为主,也就是教师以问题为导引、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并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实践情境,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讲好陕西故事,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并以阅读、听说(辩论)、写作、探究(思考)等课堂活动的方式为依托,精准地完成教学目标。
如2019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分别选取了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单元学习任务是:心灵对话,思想撞击——学写文学短评。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如果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穿越时空来到陕西,你会为他们推荐哪些地方,为什么?在这样富有趣味、完全开放、充满冲突的话语情境下,学生是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的。
曹操在《短歌行》里感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渴慕人才,他可能要去关中书院招募人中龙凤;陶渊明在《归园田居》里表明“少无适俗韵,性本愛丘山” ,志向隐逸,他可能要去大秦岭中、终南山下采菊种豆;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高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他可能要去观壶口、登华山、访神仙;杜甫在《登高》里伤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他遥望长安,应该想去杜(少)陵原、曲江畔、慈恩寺、鄜州(今陕西富县)、奉先(今陕西蒲城县)、华州(今陕西华县)这些留下他人生痕迹与不朽诗篇的地方;白居易在《琵琶行》里痛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泪湿青衫,可能要去看看琵琶女这位人生知己的故居——下马陵(蛤蟆陵)或者自己曾议论朝政的地方——大明宫;苏轼在《念奴娇》里长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他洞悟人生,乃是“人而仙者”,逍遥洒脱,应该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品尝自己发明的美食,“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辛弃疾在《永遇乐》里放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志在光复中原,应该去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被称为“川陕咽喉”的大散关;李清照在《声声慢》里悲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充满国仇家恨和人生的感伤,她最崇尚“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应该去临潼的项王营发幽古之思。
在这些情境里,学生通过作品的阅读、理解、比较,捕捉关键词句,领会主题旨意,把握不同作者的风格与倾向,写好短评,进而有所依据地推荐陕西名胜古迹,做好陕西的文化名片。
以课题研究为辅助
利用新课程改革讲好陕西故事,就一定要对陕西的文化素材进行整合,以课题和专题的形式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学习家乡文化,了解家乡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地域自豪感。
例如,可以开展“司马迁(陕西韩城人)、杜甫(一说陕西杜陵人)、白居易(一说陕西下邽人)的现实主义精神研究”,学习陕西人敢于直书、直言、直谏的精神以及敢于维护历史尊严或者敢于为人民疾苦鸣不平的讽谏意识。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并阅读其文学作品,了解三位作者的人生经历:司马迁为了替李陵辩解,痛下蚕室,忍辱负重,创作《史记》;杜甫为了替房琯鸣不平,被罢官革职,却心忧天下苍生,用诗歌忠实地记录时代;白居易“为时而著”,写了大量的讽喻诗篇,揭露时代弊病,且为了武元衡而“越职奏事”,被贬江州。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这些古代陕西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担当意识、良知与情怀会逐渐充盈学生的思想,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标的。
再如,开展“陕西地方戏曲(秦腔)文化与中学戏剧教学的研究”。目前陕西文化惠民政策落地生根,相关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戏曲进校园”活动已经持续开展了许多年。百年名社——易俗社和陕西戏曲的最高学府——戏曲研究院多次组织名家进校园,通过演出和报告等形式宣传秦腔文化。中学语文教学何不趁此长风,上好戏剧单元这一课,并讲好陕西故事!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组织课题活动。如让学生观看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学习戏曲舞台的高度集中性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性等特点。或者观看秦腔版的《窦娥冤》《祝福》,发现不同文学样式的特殊性并进行审美比较,从而提升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秦腔《窦娥冤》结尾通过灯光变暗及背景音乐艺术化地表现窦娥被斩,凸显出古典艺术“美得凄凉”的特质。秦腔《祝福》则增加了祥林嫂砍门槛一节,表现人物的觉醒与愤怒。或者观看《柳河湾的新娘》《大树西迁》这些获得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秦腔现代剧目,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使学生从英勇抗日的陕西兵、支援西北的交大人身上汲取素养和力量。或者观看《断桥》《西湖遗恨》等,感受隽永秀美的唱词,“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霜染丹枫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想那时,三月西湖春如绣,与许郎,花前月下结鸾俦,实指望,夫妻恩爱共偕老,又谁知,风雨折花春难留,许郎他负心恩情薄,法海与我作对头。我与青儿金山寻访人不见。不由我又是心酸又是愁”“长夜漫漫星斗远,杜鹃啼秋蝉鸣。冷房凄凄透骨寒,我苦受摧残。壮志未酬身遭陷,囚禁一日似三年。朝纲不振多忧患,奸臣当道民不安。可叹人世不平坦,贤才总被庸夫嫌。慧娘无辜遭劫难,身陷囹圄难救援。何日红梅花重绽,犹恐此愿化云烟。人在难中思绪乱,神悴力竭双目眩”。或者让学生改编秦腔剧本,将全本戏删减成独幕剧并排练表演,甚至粉墨登场。总之,从戏剧特点、戏剧人物、戏剧主题、戏剧唱词、戏剧表演与实践等角度选取其一做为切入口,让学生作具体而深刻的研究和学习,从而爱上古老的戏曲文化,做好陕西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以课外研学为补充
陕西的文化符号和名片数不胜数,如何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并转化成教学资源,是一项智慧且宏大的教育工程!
首先我们要搭上新课程改革这一列顺风车。新课标的焦点之一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新教材“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的《论语》《孟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作品。另外,新教材将革命传统教育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等各个部分,并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要求学生集中学习和研讨。“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500多年前,孔子率弟子出游踏青,于造化之中游目骋怀,这不正是研学的原始典范吗?课外研学的形式,不仅让学生体悟自然,也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实地感知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如《诗经》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洽川湿地,在一望无垠的芦苇荡和荷花丛里诵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老子》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道教最早的胜地之一——周至县楼观台,在悠悠青山里诵读“道可道,非常道”;《史记》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太史公的故乡——韩城芝川,在韩奕坡上、黄河岸畔诵读“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关于红色文化,我们可以提倡学生广泛关注并阅读陕西作家的作品,如柳青《牺牲者》《地雷》《一天的伙伴》《废物》《被侮辱的女人》《在故乡》《喜事》《土地的儿子》《三垧地的买主》等反映革命传统和时代印记的作品,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渭华起义纪念馆、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然后撰写研究报告或观后感,“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使之拥有崇高的革命情怀。
王荆公曾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故研学不能止步于走马观花或搬出凳子看大戏的姿态,应该“深思而慎取”。笔者曾开展过题为“我爱陕西文化”的研学活动,学生自主选取研学对象,观览结束后撰写文章,成果累累,胡孟莹的《万寿寺塔传奇》和孟雨薇的《一座城市的记忆——大明宫》刊载于《西安晚报》。两位学生通过文字,讲述了被尘封的陕西故事,传达出本土文化的厚重感,也洋溢着对一方水土的温情与眷恋。
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出了读书人的伟大使命。点燃一盏灯,照亮后来者。新时代的教师当以此为训,借助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催开万朵桃李,讲好陕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