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五看”

2020-03-24王波济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3期

摘要: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学生如何读懂诗歌、正确解题成为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从看标题 、看作者、看意象 、看关键词、看注解的“五看”入手,读懂古诗词。

关键词:高考古诗词;读懂;五看

在《江苏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古诗词考查,要求学生能够鉴赏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够体悟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并且能力等级为D级。从2016年开始,高考语文江苏卷在诗歌鉴赏题的考查上,从三道简答题变为两题,题目的综合性更强。比如,2019年的诗歌鉴赏,其中一题为“诗歌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从设题来看,要求学生不仅理解诗歌写的是什么,还必须掌握诗歌如何写?再如,另外一题“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要求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必须具备高度的概括能力,思维需要从具体到抽象。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教学中在明确诗歌设题方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读懂诗歌,精准答题。

据近三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得分统计,笔者发现江苏考生古诗词鉴赏题的得分并不理想,满分11分的古诗词鉴赏题有的学生拿不到5分。笔者综合学生解答古诗词鉴赏题的情况,分析其得分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1)考生综合分析能力不强;(2)学生读不懂诗歌;(3)答案要点不全面。其中“读不懂”诗歌是学生答题解题的第一道拦路虎。考生如果不理解诗歌就提笔答题,就如盲人摸象,即使铺天盖地写了一堆答案也是无用的。同时就高考的古诗词的内容选择上较初中阶段的解读难度加大了,并且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是复杂的,很多诗词需要多元解读。所以,笔者认为学生在考场上要有一双慧眼才能读懂古诗词,才能全面准确地解读诗歌的内涵。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读懂古诗词的五种方法,为学生理解古诗词提供一些借鉴,也为准确解答古诗词鉴赏题奠定基础。

一、看标题

阅读古诗词的第一步是品读标题,标题中有许多重要的信息,这对于学生读懂古诗词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首先,标题中有时会交代具体的事件、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比如,韩翃的诗作《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该标题就交代了具体事件和发生的时间,学生可以从这个信息入手赏析诗歌。首联“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写出了秋夜的清凉,其中“长簟”“淡月”看出了秋夜的清虚;颔联“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看出秋夜之中家家户户为在外的游子赶制衣服的场景,“大雁”意味着思乡;尾联“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写出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作者不断吟诵友人的诗句,表达了对友人的钦佩,“一直吟诵到天明”表达出作者孤独寂寞,一夜难眠。

其次,有的诗题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比如,陆游的《书愤》,可以直接看出作者的“愤慨”之情,围绕这点学生可以梳理作者“愤”从何来?在诗歌中是如何表达的。

生1:义愤。首联作者面对被金兵侵入的中原,激起了义愤之情,表达自己一定要收复中原的壮志雄心。

生2:激愤。颔联作者通过两次抗金的经历,表达出一种激愤之意,民族大义之情。

生3:悲愤。通过“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可以看出作者壮志难酬,对投降派妥协的悲愤。

生4:悲怆中的一种期待。“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以看出作者想象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直到死也要恢复中原,相信中原一定能够恢复。

通过以上教学实录,不难看出这是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抓住“情语”,从而对诗歌由内容到情感进行深度解读,层次分明,抽丝拨茧地赏析古诗词。

二、看作者

高中古诗词考查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了考生在考场中能够迅速看懂诗歌,解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必须要了解典型诗人、词人常见的情感和语言风格。学生平时要 注重知识的积累。比如白居易的平易通俗,王维的清新自然,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等语言风格。再如,杜甫安史之乱时期诗歌表达出来的忧国忧民,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恨,李清照南渡前后的情感变化,辛弃疾、陆游恢复中原的报国之志。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著名诗人和词人的创作风格,总结归纳,注重知识性的积累。考生在考场上再结合具体诗词进行分析鉴赏。

三、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描述的艺术形象。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往往要营造一定的环境才能构成意境。在古诗词中的“意”和“象”往往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是情语”。诗人往往借助意象构成景语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比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还有一些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反复重现,其所代表的内涵也是相对稳定的。学生平时要对这些内涵相对稳定的意象做好积累。比如,“杜鹃”是指古代杜宇的传说,由此可以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是哀愁。又如,“梧桐更兼细雨”中的“梧桐”代表着“离情别恨“;“长亭”代表着送别;“柳”有折柳送别之意,柳永代表性的诗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归雁”古代大多指思乡之情,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诗词中的意象进行画面的描述,对诗歌进行构图,从而解读诗词的情感。比如学习《雨霖铃·寒蝉凄切》,首先让学生梳理出诗词上阕中的意象;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些意象所构成的画面有哪些?

生1:寒蝉长亭图。寒蝉交代了“孟秋之月,寒蝉鸣”,长亭是送别之地,如“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骤雨初歇”是离别的天气。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生2:兰舟催发图。“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出了不想走和催着走的两种境况。

生3:执手相别图。表现出两人之间难分难舍、无可奈何、泪眼朦胧的画面。

生4:烟波暮霭图。“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将眼前的肝肠寸断、难舍难分的画面想象为离别后云水苍茫,难期再会的画面。由实而虚,将离愁推向深处。

从古诗词的意象入手,学生可以了解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和所抒发的真情实感。

四、看关键词

阅读古诗词,要学会圈点勾画出直接表达情感的字词。作者的情感有时是直接抒发,有时是间接隐含,品味诗词需要细嚼慢咽,仔细品味。比如,《寄和州刘使君》一诗,起句为“别离已久尤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学生抓住这句诗中表达情感的词“别离”“尤为”“闲向”等来解读诗歌就很容易。作者为何“闲”?一个“闲”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尤为”两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状况?“别离”与谁别离?为何思念他?围绕这样问题去解读诗歌,可以从多角度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生1:表达了对刘禹锡的钦佩之情。

生2:表达对刘禹锡状况的同情之意。

生3:表达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可见,赏析诗词抓住关键词尤为重要。

五、看注解

注释是帮助读者解读诗词的,学生品读诗词一定要看清注释。注释里暗含了写作背景、写作缘由甚至一些重点字词的解释,注释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解读诗词。

例如,汤显祖的《秋发庾岭》中注释为:“万历十九年,汤显祖被贬为徐闻典史,今天隶属于广东省,主要是因为他触怒了权贵,本诗作于赴任途中。”这一注释暗示了作者写作的背景,介绍了作者的处境,如果学生围绕这个注释去解读诗歌,其中的意象所蕴含的内涵就可以迎刃而解。还有的注释可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时字词的障碍,比如“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许多学生看不懂大意,但是如果能抓住“吴钩”的注释“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種弯刀,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的利器”,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报国之情。

所以,学生鉴赏古诗词需要凝神屏气地进行深入思考分析,从而咀嚼出诗词的精华。如果在平时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熟知这些解读的方法,在考场上解答古诗词考题就能胸有成竹、稳操胜券。

作者简介:王波济(1977—),男,江苏省赣榆县城头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