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推进策略
2020-03-24闫志军寇文亮吴冠斌
闫志军 寇文亮 吴冠斌
为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满足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迫切需求,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综合改革、需求导向、师范引领、协同推进的高校转型方略与14项转型重点任务。4年来,全国先后有300所高校参与改革试点,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在这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潮流中,部分学校依旧存在转型目标不明确、学科专业无特色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转型发展,特别是促使学校提前预设转型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课题组对全国整体转型中的80所试点院校进行了调查,并就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影响因素调查
确定影响因素。高校转型发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诸多因素。本研究从较微观的层面着手,对问题进一步聚焦和细化,从而增加研究的针对性和指向性。首先,课题组根据高校组织结构、主要职能及教育部提出的转型任务,并查阅和参考相关文献,列出了27项可能性影响因素,依此编制李克特5点量表问卷(1—5分别表示不重要、重要性较小、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随后,课题组在全国整体转型试点中遴选出65所院校,对近300名转型发展改革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高校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和研究人员。最后,通过SPSS对各项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去掉平均值在3分界限值以下的因素,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因素体系。该体系包括高校内部和外部2个维度,共计8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
建立因素影响矩阵。在确定影响因素后,课题组运用DEMATEL对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析。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构建因素直接影响矩阵。课题组根据上述19项影响因素编制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因素直接影响矩阵”,该问卷采用4点量表,用0—3分表示因素间由弱到强的相互影响程度。其次,课题组从国内重点高校邀请到14名从事转型发展研究的学者为因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赋值。再次,课题组对全国整体转型中的80所试点院校发放问卷并回收统计,并将每一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确定为对应因素的直接关联程度值,进而得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因素直接影响矩阵X。最后,计算综合影响矩阵T。课题组需先将直接影响矩阵X转换为标准化影响矩阵G,即对矩阵X中每一行元素进行求和,取其中最大值设为max,并将X中每项关联程度值除以该数值,可以得到:G=X/max。然后借助公式T=G(I-G)-1(I为单位阵),计算出综合影响矩阵T。
计算因素相关性指标。限于篇幅,本文略去各个矩阵图示,各项指标详见表1。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是通过影响度、被影响度、原因度和中心度来体现的。其中,影响度是综合影响矩阵中各行元素之和,数值越大说明该因素的影响力越大。被影响度是矩阵中各列元素之和,表示该因素所受到的影响力。原因度是影响度与被影响度之差,若两者之差大于0说明该因素对其他因素具有主动性引导作用;反之,说明受其他因素制约。中心度为影响度与被影响度之和,中心度越大表示该因素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就越大。
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从中心度来看,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办学理念、科研定位和课程内容的整体排名靠前。其中,人才培养维度的3个因素(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的中心度值最高,说明高校转型改革本质上是人才培养在目标、规格和方式上的转变,其根本任务就是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办学理念体现了管理者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理性审视与价值取向,转型改革就是要实现理念层面的更新。科学研究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但科研定位不明一直困扰着地方高校,基础性研究难以取得较大突破,应用性研究由于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解决好科研定位难题意义重大。课程改革被认为是高校转型发展的深水区,成为制约地方高校转型改革的瓶颈。
表1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因素相关性
从原因度看,政府维度的3个因素(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治理模式、政府职能定位)的原因度较高,说明政府职能定位决定着转型高校自主办学权利,而管理模式直接影响着转型高校发展的活力。经济维度的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建设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建设是转型高校的主要特征之一,对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等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在高校内部因素中,办学传统是历史基础,办学理念是转型发展的思想基础。
整体来看,原因度值最大的9项因素中除2项学校管理因素外(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其他均属于高校外部领域,且包含了所有外部因素;而中心度较高的因素都集中于高校内部领域。分析表明,此次改革与以往一样,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行政力量来推动的,是其他社会系统的先行改革对高等教育发展所提出的诉求,但最终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改革着力点还是高校内部问题。因此,转型高校需正确处理核心任务与改革动因之间的关系。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策略建议
提升转型高校行为主体的自觉意识。地方高校要从根本上实现转型,关键就在于提升自主改革动力和能力,真正成为转型主体。首先,辩证认识核心因素“理念”的性质,正确发挥其作用。一方面,应重视理念的作用。办学理念是同时具有原因性和高中心度的核心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试点院校的转型新理念和转型思维。当前,部分高校在转型中亦步亦趋,主要是受落后的传统观念影响。另一方面,不可机械理解理念的先导作用。转变理念并非转型发展的必要准备,改革也不可能在所有人的理念都转变之后再进行。其次,加强核心领域转型实践指导。在高校转型所有影响因素中,中心度较高的因素主要集中于人才培养、课程和教学等核心领域,这也是当前转型改革实践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方。由于地方高校都已习惯于传统发展模式,加之转型改革时间有限,各高校基本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对此,转型高校需要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围绕核心领域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实践指导。
强化政府责任主体服务职能,优化高校转型发展政策环境。首先,提高政府职能自觉。在高校转型改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政府行为应力戒主观性,强调决策的科学性;避免随意性,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切忌功利性,注重教育的长远性。同时,政府应督促税务、人事、财政等相关领域同步进行配套改革,如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减免税收,为实习实训基地企业提供财政补贴,为建立双师教师队伍改进人事制度等。另外,政府应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加大试点院校转型发展评估力度,规范转型高校办学行为。
积极引导社会其他领域利益主体参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首先,当前经济社会领域的各个因素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尚未得到真正认可,其能动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必要的激励,适当运用利益杠杆进行积极引导。其次,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利益主体参与机制。高校转型发展中社会利益主体的参与虽有所发展,但合作关系松散且不规范。鉴于此,高校可以尝试通过院校联盟和企业联盟等形式搭建合作平台。最后,社会利益主体应主动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并与高校合作建立高校转型发展评估体系制度,如团队职业化、指标科学化、作业标准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