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
2020-03-23秦雯
秦雯
【摘 要】 德育跟智育一样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接受良好的品行和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随着国家“美丽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针政策的实施,各类大、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学校都把德育摆在了学校办学的首要位置。所以,德育团队构建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构建实效性德育团队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缓解学校德育工作的迫切性,真正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从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 实效性;德育团队
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国公民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大学里把德育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在综合测评里占据着50%的比重,各类中小学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虽然也把德育作为对学生全面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但大多数都过于形式化。小学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对学生将来的道德品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思想品德却是一门不受待见的学科,大都是兼职教师任教,缺乏专业教师,学生也对课程不感兴趣,所以德育团队的构建是我们最先需要攻克的难题。我们肯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代比一代强,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自媒体时代下追求物质、追求享乐的金钱主义文化更加容易对小学校园进行渗透和侵蚀,学生之间的各种攀比风气依然存在,所以构建德育团队就显得迫在眉睫。同时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也是当下和未来长远的需求,也是小学德育工作改革的重点。
一、实效性德育团队构建的几点问题
构建德育团队实效性的关键任务有两点。首先是通过构建学校德育工作团队,把当下的德育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接受德育教育,自身思想品德和个人素质有了一个快速的提高。其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带动整个社会的素质提升,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在学校实效性德育团队建设方面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1.师资问题。德育作为“三位一体”教学体系下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缺乏专业的师资和必要的研究经费。小学师资的引进一般很少会考虑到思想品德教育等专业方面的师资,到时课程一般都由其他任何老师兼任,老师大都也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未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开展更深入的研究。虽然有兼职教师任教这门课程,但很少会像语数外等科目一样经常把大家聚在一起集体备课、集中学习等。以上种种问题都对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一定的影响,会导致学生的不重视,从而不能及时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价值取向。作为培养学生主流价值观取向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知识理论水平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德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兼职老师很少花心思和精力去洞悉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师资的匮乏也导致德育教育的研究经费不足,很难对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各类社会深层次问题进行剖析。
2.教学内容。实效性德育团队的构建除了相应的师资外,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德育的教学内容应该紧紧围绕时代发展的步伐,并不断更新。当前社会瞬息万变,很多社会现象、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不断的变化。而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小学德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过于陈旧和单一,不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在课程考核评价过程中,不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不会过多关注该课程的考核结果,除非学生有非常明显的不良行为,一般教师都不会在该门课程的考核结果上为难学生。教学内容很多是灌输性的,教师要求学生学什么,我们学生就學生,缺乏实效性,脱离社会主体,很少去研究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需要的是什么,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达不到修身养性的教学目标。教育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辨认善恶美丑的基本能力,所以教学知识体系要紧跟时代步伐,彰显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评价体系。在小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中,很容易出现“学习好、品德好,学习差、品德差”的固有思维,甚至各科老师纷纷效仿。在评价体系的考核过程中,忽视过程化的评价,忽视以学生为本的考核方式,目前的单一评价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真实的道德水平,缺乏相应的科学性,学生成绩单上的操行等第评定大都由班主任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给出,评价主体单一,大都是走过场的形式,无法反映学生真实的道德水平,严重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目标。德育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结合学校、家庭甚至学生所在的社区,一起进行过程化考核,结合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生活习惯、社会第三方(社区)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德育团队也面临着复杂化的局面,不仅要兼顾德育教师、班主任,家长还要把社区参与对学生评价的人员罗列进来,在团队的日常沟通管理上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构建实效性德育团队的建议
首先要扩充现有的师资团队,引进和补充有相应专业背景或者研究背景的师资,同时任课老师、班主任、家长,社会人员社都可以充实到学校德育工作团队,这样不仅可以反映学校德育的工作成效,也能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成效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价,同时我们的教育部门可以适当拨入经费支持学校德育方面的教学研讨、师资培训、课题研究等等。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结合当前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制定或者调整教学内容,多挑选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不能千篇一律地运用理想主义、精英主义思想来对未成年人进行灌输,以至于问学生将来的理想是什么,很容易得到“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这样空洞不切实际的答案。教学手段要丰富多样,德育可以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进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
最后,要改变目前单一的课程评价体系,要科学规划评价结构,充分考虑学生为本的主体思想,结合德育的有效性原则,并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更新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王洁,刘红妹,刘利.学校德育有效性初探[J].考试周刊,2018(41).
[2]余志嵩.关于构建中国现代道德教育体系的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