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家河之行

2020-03-23杨维新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0年2期
关键词:河村梁家窑洞

杨维新

汽车穿过晋陕交界收费站,跨过黄河,进入陕西延安地界后,在望不到边际的黄土高原的沟壑中一路曲折前行,傍晚7点多,我们县纪委监委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性教育培训的一行40人到达了梁家河。

梁家河是一个山村,准确的说是一条山沟,一条平整但并不宽敞的山村道路蜿蜒延伸在沟底,村中一条小河傍着山路迤逦流过,两边山上树木植被郁郁葱葱,远看仿佛是绿绒绒的毯子铺了上去,给人一种柔软舒服的感觉。在沿着沟底道路两边的平地或山坡上,在树木的掩映中散落着一处处陕北风情的窑洞小院。

吃罢晚饭,在导游的指引下,沿着一条曲折的上山小路,我们来到一个挂着红灯笼的院门前,推开两扇红色的院门,两孔崭新的窑洞呈现在眼前,进得房间,干净的床铺,古朴雅致的陈设,让人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现在正是七月流火的季节,梁家河却凉爽湿润,俨然是避暑胜地。大家都不想早早睡觉,稍事休息后,我们几个便结伴来到村子里的街道上散步。夜幕下静默的山村,散发出舒缓温润的气息,远处的蛙鸣此起彼伏,山坡上的人家灯光闪烁,踏着梁家河村的小路,徜徉在幽静没有任何干扰的大山里,置身在这个有点神秘的山村,一种想要了解它的冲动油然而生......

一夜无话,第二天我们参观了知青旧居、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居住过的窑洞、梁家河村史馆,一路走来,随着党校老师的讲解,我们对梁家河的过往、对当年的知青、对梁家河精神,逐渐有了清晰和深刻的了解。

多年以前,这里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虽说在公社的所在地,属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那种村子,但当时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1969年,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习近平总书记便是这插队知青中的一员,他在这里生活工作了七年,七年青春激荡的岁月,让这本来平静的山村,变得与众不同。

刚到梁家河的习近平总书记才是个15岁的孩子,一个在父母的呵护下才从学校出来的孩子,破旧的窑洞,简陋的食物,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对他来说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在这里他逐渐适应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在这里他逐渐和群众打成一片,在这里他和老百姓的感情日益融为一体,在这里他为人民做实事的思想逐渐形成。这里是他挥洒青春汗水、留下青春足迹、度过青春年华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入了团,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黨支部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他经受了磨难,锻造了意志,也锤炼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真挚的为民情怀。

正如他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所言,“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是啊,为人民做实事,这不正是梁家河的初心、习总书记的初心吗?正是这样的初心,使他在梁家河度过了艰难的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

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贫困面貌,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习总书记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沼气池、筑淤地坝、打水井、办铁业社、开磨坊、开裁缝铺、开代销店,现在看来这不算什么,但在当时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需要人拉肩扛、众志成城、想方设法才能办到。

来到梁家河,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服务思想形成的脉络,感受到了一个人民领袖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怀,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梦想启航的地方,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这里扎根并得到弘扬。他从中国的最基层走来,他亲身经历并感受到了最基层人民群众的疾苦。从这里走出去,他肩负了更大的使命,脱贫攻坚、乡村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正是他梁家河初心的延续和升华吗?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村探望乡亲们时,深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里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40多年前梁家河见证了他意志的磨练和坚定的信念。今天全中国人民见证了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实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庄严的承诺,有着融入血脉的坚定。

不忘初心为人民,牢记使命再出发。去年是建国70周年,70年前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使饱经沧桑的祖国站了起来,改革开放使一穷二白的祖国富了起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让祖国强起来,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务必牢记的光荣使命。

猜你喜欢

河村梁家窑洞
油品储运系统油气回收
梁家河,我心中的歌
听故事的人
陕北窑洞民居
大西北的窑洞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
名古屋市长再次拒绝道歉
名古屋市长欲访中国大使馆被拒
名古屋市长再就大屠杀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