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昔日旱黑地 今朝金银山

2020-03-23梁婧刘存瑞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同市黄花贫困人口

梁婧 刘存瑞

山西大同,地处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生存发展条件恶劣。按照党中央战略部署,2020年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直到2019年年初,大同尚有2.7万贫困人口未脱贫、3个贫困县未摘帽、 101个贫困村未退出目标任务。并且贫困地区全面脱贫后,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大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期脱贫?面对返贫风险,采取何种措施预防返贫?两个月来,记者沿着太行山脉,就大同脱贫问题展开实地调研。

专家“把脉” 举措更精准

65岁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义丰有双“大同鞋”,牛筋软底,颜色深灰,耐脏。5年来,这双鞋为张义丰一寸寸用脚“丈量”大同立下汗马功劳。“每方水土都有独特的气质,学者出的报告、给的意见,必须在充分摸过、嗅过、量过这片土地后才能进行。”

张义丰团队是大同从中科院特聘的“把脉”专家。“大同的贫困问题主要有四个原因:大同是山区盆地城市,又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由于长期的黑色煤炭开采,形成了1600平方公里煤矿塌陷区;其本身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与水土流失严重,国土绿化与农村环境整治问题突出;城市严重缺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2亿立方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9%左右;空心村和老龄化问题突出,连带的土地产出功能明显衰减,‘三农发展与脱贫交织。”张义丰细数大同贫困原因。

“生态扶贫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既能发挥贫困户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又能在保护生态中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是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保护区开展脱贫工作的重要措施。”张义丰告诉记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大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实现稳定脱贫的保障,必须在精准脱贫中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互利共赢的绿色脱贫道路。

2015年,大同率先启动了“大同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大同市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紧接着,大同厚植生态屏障,利用国家和省级重点林业建设工程,紧紧围绕造林务工、退耕奖补、管护就业、经济林增效、林产业增收等林业扶贫“五大项目”,吸纳贫困人口参与项目。

目前,全市承担的国家、省级下达54.12万亩人工造林任务和当地经济林栽种等绿化任务,就地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064人,占比达79%,累计带动22832人脱贫。国家生态护林员全部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带动了贫困人口增收。

随着院地合作深入,大同又先后启动了区县沟域经济发展规划、长寿养生基地规划等。同时,专家组对大同市“三黄”产业发展、县域绿色发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恐龙与玉石保护与利用、长城文化与旅游融合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出了一批重要成果,也形成了“理念创新、规划先行、全市联动、先行探索”的独具大同特色的“大同模式”……在大同市委市政府和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大同迈开了稳步脱贫的坚实步伐。

生态扶贫 煤城变绿城

“欢迎到俺们牛寺沟村!”一位皮肤黝黑、满脸汗水的汉子从不远处跑过来。他叫李述军,曾是大同市云州区吉家庄乡牛寺沟村的贫困户,前些年家里种了40多亩玉米地,一年挣万把块钱,刚够三个娃念书,生活紧巴巴的。“三年前,俺把家里的玉米地流转给枸杞加工基地,俺们两口子给基地打工,一年下来挣三万多元钱,日子比往年宽裕多了。”老李脸上洋溢着笑容。这是大同市大力开展林业生态建设,让贫困群众切实享受到生态扶贫红利的实例。

大同在发展生态林业带动农民加快脱贫致富过程中,“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让贫困群众受益多多。山西新星项目管理公司以每亩100元的价格流转聚乐乡上羊落村1373亩退耕地,建设高标准经济林采摘园,其中的80元用于农户分红,20元留归集体,期限为30年,全村30户70口人一次性实现脱贫,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该企业把流转的林地交给林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栽植经济林,产生效益后,将利润的20%返还给林业专业合作社和退耕农户,农民既可获得林地流转收入,又可在合作社打工获得劳务收入,将来还可以从盈利中获得分红,形成“租金+薪金+股金”的扶贫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同在以生态建设促农民增收的道路上步伐坚定。2018年,大同在全市5个贫困县的1.32万亩地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805户贫困退耕户、2564名贫困人口受益。6个贫困县的21.51万亩营造林任务由191个合作社承担实施,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42人,兑现劳务费3779.92万元,带动11724名貧困人口脱贫。增加生态护林员管护比例,为2000名贫困劳动力提供了生态管护岗位,每人年增收6000元至8000元,惠及贫困人口5630人。在此基础上,大同还加快推进五大生态治理项目,重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等项目,着力加强监管和治理。

山变绿,产业也在增值。大同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林光互补一体化”的林地改革新思路,7个乡镇,48个行政村签订林光互补项目合同进行了林权流转,共流转48宗,流转面积3.78万亩,按每年租赁补偿金450元计算,使林农增收 1701万元,安排贫困人口就业岗位3000多个。去年,全市完成经济林、林下中药材种植1.58万亩。浑源国昶新能源有限公司发展2万千瓦光伏扶贫项目,涉及贫困农户186户,租用林地补偿费共计12.18万元/年,户均收入655元。

如今的大同,在变绿的同时,逐步形成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雏形。在大同市广灵县,依托壶流河湿地,实施水城河湖治理项目,通过“截污、清淤、换水、绿化”的方式修复生态,完善排污管网建设,将壶流河变成景观河、生态河和人文河。“在修护水城环境的同时,广灵通过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发展新型业态,促进沿河土地增值。”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穆松林告诉记者。

光伏扶贫 照亮致富路

沿山路行远远地看,山梁上的光伏板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这个‘蓝板板每天晒着太阳就能赚到钱,贫困户脱贫就有希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严茂超行走在大同山涧,边考察边向贫困户普及光伏知识。2016至2018年度,左云县2个村级电站的屋顶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并网发电,460多户贫困户受益,完成2万千瓦地面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520多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受益。左云县小京庄乡小堡子村的贫困户许大娘说,“光伏电站每年补贴3000元,让咱家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荒坡多、日照时间长,立足境内的特殊地貌,大同市委、市政府把能源革命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在光伏扶贫产业上大胆试、勇敢闯,发起了一场光伏产业扶贫的大同实践。浑源、广灵、天镇等县先后上马了一批光伏扶贫项目,成为助力全市脱贫攻坚的重要平台。其中,天镇县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电2074万千瓦时,每个贫困村平均收益20多万元。

光伏扶贫项目的落地投产,照亮了贫困群众的致富之路。截至目前,大同市光伏扶贫收益累计2.84亿元,分配到村2.44亿元,惠及1106个村,光伏扶贫覆盖了全市所有的745个贫困村,非贫困村333个,5449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成为受益者。

产业扶贫 对返贫说“不”

大同云州区的黄花种植已有600年历史。从清朝开始就享有“黄花之乡”的盛名。“我国是黄花菜原产地,黄花菜享有‘四大素山珍之一的美称,国际市场需求旺盛,被欧洲人称为21世纪生活的新潮食品。”张义丰告诉记者。

这么好的资源如何跟扶贫结合起来?院地合作专家组认为,黄花菜具有串联一二三产业的优良属性,通过发展黄花菜种植、旅游、休闲、加工、贸易、服务等产业,构建新型黄花产业形态,能够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实现黄花产业发展和农业、农民、企业的多赢。

说干就干。云州区把黄花产业确立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黄花种植总面积达到16万亩,采摘期的黄花9万亩,盛产期的黄花7万亩,总收入达7亿元。云州区也成为首个国家级黄花种植加工标准化示范区。云州区初步形成2个万亩黄花片区、3个万亩乡镇、3个5000亩乡镇,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3600多元,其中3.1万贫困人口种植4.2万亩,已有7403人因此脱贫,黄花成为农民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

“村里有了产业,老百姓的口袋才能持續进账。一个好的产业,会撑起一方经济,帮助当地百姓对返贫说‘不。”云州区委书记王凤瑞说。

浑源黄芪、大同黄花、左云苦荞、新荣杂粮、阳高杏果、灵丘有机农产品……大同以“特色产业”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畜牧、杂粮、蔬菜、杏果、中药材、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七大产业扶贫工程。纷至沓来的国内外订货单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最坚实的后盾。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实际困难,把扶贫、脱贫落实在‘精准上,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就业和产业发展等问题。”大同市市长武宏文说,“大同将以产业发展等方式防止返贫发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猜你喜欢

大同市黄花贫困人口
张新油画作品选
隐形贫困人口
黑黄花天牛
黄花歌
橡皮博物馆
素描静物
我是一棵忘忧草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采煤沉陷区上“收获阳光”
战地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