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2020-03-23梁永娴
梁永娴
摘 要:在当前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下,小学与初中数学知识的有效性教学要能够体现出其内在差异性,并在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数学思维、学习内容的角度进行综合性分析,以此来总结出促进两个阶段不同数学教学之间的有效性衔接。通过这种有效的衔接,学生往往能够从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方式的角度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发展,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知识;衔接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知识虽然呈现出一种学习深度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是就数学学习思维、学习习惯和思维分析角度而言,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为此,教师要在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之间做好相应的衔接工作,以此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性对比
1. 学习能力上的具体要求
小学数学学科由于学生自身能力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教师大多趋于基础性内容教学,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最终的考核过程中,会将学习成绩看作评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数学知识本身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和灵活性特点,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其对于学生的自主分析、独立学习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课程教学和知识讲解,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2. 学习内容上的具体要求
小学阶段的基础性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分析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为此,学生要能就现有的小学数学知识进行合理分析,结合自身学习状况来提出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尤其是在初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于数学抽象性特点的认识,那么,如何按照现有的知识储备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也就成了教师和学生关注的重点。对于部分抽象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较差的学生,其难以发挥出数学知识的灵活性特点,因此就出现了学习成绩下降、思考不全面等问题。
二、实现小学与初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措施
1. 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渗透,提升衔接效果
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是要从知识学习和层次渗透的角度来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出发进行具体的运算;但在初中阶段,利用方程的运算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数学知识的便捷性和应用技巧,简单的列式计算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在代数运算中,我们会频繁地使用未知数来解决问题,因为这会使未知关系和已知关系变得更加明朗。
2. 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对于学生的计算能力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成为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在初中阶段,除了要加强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之外,还要加强数学推理、分析能力的提升。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严密性,因此计算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效果。初中数学引入了代数式的概念,并基于此来研究实际运算法则,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在此时有较大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从一般性原则过渡到特殊性原则,既培养学生的计算技巧,又培养学生的推导、分析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知识的衔接,利用旧知识进行广泛的迁移,实现知识的转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复习小学阶段的图形知识,让学生回忆图形及其相关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用初中阶段的具体图形和推导公式实现数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以此加强学生的辨析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提升其思维和想象能力
培养数学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教改的主要任务之一。初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函数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引导学生对函数图像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并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理解函数的具体内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取生活中的问题,再通过分析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数学教学中既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开拓型人才。
综上所述,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差异性来看,其数学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生在面对此方面的影响时,往往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的学习方式,从而出现学习内容脫节、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为此,教师需要从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出发,结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训练,加强中小学数学学科教育之间的衔接,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辨析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跃.如何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1(8):23-24.
[2]周全忠.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23):31.
[3]石淑媛.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20):125.
[4]高在为.浅析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J].福建中学数学,2014(Z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