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权力理论视角下的《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权力研究
2020-03-23李语溪
摘 要:权力理论是米歇尔·福柯最为经典的理论之一,他用一种全新的人类学视角,来阐释权力无时无刻都渗透着我们的生活。《规训与惩罚》是福柯第一次展开对权力的研究,他将权力视为一种关系、网络、场,认为权力是无主体的、非中心化的,强调权力的分散性、多元性。《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女作家哈珀·李在1960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自发行以来,便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小说中阿瑟·布·拉德利这一人物形象在书中最为争议,在孩子们面前,他无疑是善良的化身,可在小镇人民的口中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本文意在通过福柯的權力理论来解释布·拉德利性格二重性的原因,并使人们理解权力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
关键词:权力;规训;话语分析
作者简介:李语溪(1994-),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跨文化交际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2
《杀死一只知更鸟》无疑是哈珀·李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故事情节基于叙述者六岁时对身边家人,朋友以及邻居的观察。小说借助孩童时期斯各特的视角,抨击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揭示了美国严重的种族歧视,反映出美国黑人的艰辛。因此,多数学者侧重对其种族歧视,成长经历进行分析。何为“知更鸟”?它是一种最早报时的鸟儿,每天履行着自己的义务,对人们善良友好。杀死知更鸟,象征着“杀死”那些纯真、善良的人。小说中,布·雷德利便符合“知更鸟”的形象。由于梅岗镇上无处不在的权力,使善良友好的布·拉德利由会给孩子准备礼物的友好的人,变成小镇人们口中的疯子,进而被隔绝到了自己的房子里,足不出户。他的房子犹如牢笼,而他身边隐含的“权力”也如囚牢般控制着他也制约着他。作者借由边沁的“监狱”模式来类比布·拉德利所处的环境,如同三所监狱使他被监视着,而这一切的原因便是这无形的权力。
一、房子、权力、囚笼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认为,并非现代人“发现人体是权力的对象和目标”,它是“古典时代的人的发现”。而且,“在任何一个社会里,人体都要受到极其严厉的权力控制”。[1]因此,权力一方面作用于身体上,通过对肉体的折磨,禁锢,最终达到征服,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身体政治”。他把权利理论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前现代权力理论;另一方面为现代权力理论。前者为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地位所采取的暴力手段;与前者不同的是,现代权力多是没有权力的主体,更为隐秘。福柯指出,随着权力技术在现代社会以越来越隐蔽的形式运作,社会控制的手段变得越来越高明,成本变得越来越低,社会逐渐演化成为一个规训化社会。
这一点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上便有体现。从斯各特眼中看拉德利家的房子:“房子低矮,以前是白色的,并有着深深的前廊和绿色的百叶窗,不过现在早已晦暗,变得和 ‘四周的院子一样灰不溜秋了”、“这个被叫做扫院的地方却从来没被清扫过——强生草和兔烟草长得非常茂盛”、“拉德利家在星期天门窗紧闭”。从布·拉德利所处的外部环境,我们不难看出他是被他的父亲圈禁在自家的房子里。“谁也不知道拉德利先生用了什么样的恐吓手段,才让怪人不露面”、“邻居们以为,拉德利先生走了,怪人就会出来了”。拉德利先生犹如监视者,限制着他儿子的一举一动。慢慢地,布·拉德利成为规训权力的主体,对自己的身体失去了支配的权利。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提到,规训的一个作法就是控制肉体,使其变得易操控,或者使其变得有文化。在学校中,学生听从老师的指令并从老师获得知识便是权力的体现。而布·拉德利恰恰是被操控肉体的对象,被父亲管控;禁锢在房子里;限制活动,成为了父亲权力下的受害者,而房子则是权力的牢笼。
二、话语、权力、囚笼
福柯认为,权力的表现不单单体现在对身体的制约,还体现在话语上。1970年,福柯发表了“话语的秩序”的演讲,指出了话语与权力的概念。话语是一种暗含在权力背后,服务于权力的思维方式。通常人们不经意使用言语、和思考的话语中,存在着一种抑制与压迫。1972年他在与德勒兹对话时指出:“权力问题始终完全是个谜。谁行使权力?在什么领域?我们现在相当准确地知道谁在剥削别人, 谁获得利润, 哪些人与此有关……但是说到权力, 我们知道,它并不在实行统治的人手里……我们也应该研究权力运作受到的限制——权力运作的中介及其对控制、监视、禁止和限制的等级网络的许多微不足道方面的影响程度”[2]。在话语秩序中,一些人被剥夺了话语权,一些有话语权的人支配其话语方式及思考。
小说中,主人公杰姆的大部分信息便来源于小镇上的长舌妇斯蒂芬妮·克劳福德小姐。“怪人一剪刀捅进他父亲腿里,然后拔出来,在自己的裤子上擦了又擦,又接着剪起报纸来”、“拉德利太太尖叫着跑到街上,说阿瑟要把他们全都杀了”。从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克劳福德小姐所说并不是真实的事例。但由于梅科姆仅仅是一个小镇子,人们便听信了这种谣言。话语不仅仅能反映我们的思维,还能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一旦有人说布·拉德利是个疯子,那么小镇上的人都会视他为疯子。长时间生活在这种谣言下,遭到邻居及朋友的鄙夷,也会把一个善良纯真的人变成“疯子”。福柯把话语看作权力关系的网络,认为话语始终是与权力和权力运作交织在一起的, 社会性的和政治性的权力总是通过话语去运作。而小镇中的谣言犹如社会中看不见的权力,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同样,布·拉德利作为话语权力下的产物,每天都受其荼毒。因此,话语也为一座监牢,不明所以的小镇居民为“狱警”,窥探着布·拉德利的生活。
三、知识、权力、囚笼
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中》,提到了话语、知识、权力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知识是话语的表现形式,知识与权力相互影响。一方面权力创造知识,我们只能了解我们被允许了解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知识又创造着权力,我们所知道的支配着我们的行为。在福柯看来, 权力和知识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谁拥有权力, 谁就决定知识的有效性;谁拥有知识,谁就决定权力的统治策略。而在小说中,也有例子得已认证。
“他们不去教堂…而是在家里做礼拜”、“拉德利先生每天上午十一点半出门,并在12点钟准时返回”、“只把上帝的话当作自己的唯一准则”、“拉德利先生的姿势就是笔管条直的”……从小说中对拉德利先生的描写,我们明白他是一个清教徒,每天按照严格的自我标准及规划制约着自己。他不能忍受自己儿子所犯下的錯误。在法庭上,拉德利先生承诺布·拉德利不会再犯错误,从此以后,便把他一直关在了房子里。知识和权力在福柯看来是一对共生体,这个共生体的表象是知识,实质是权力。父亲披着清教徒知识的外衣,实则是实施权力的表现。因此,清教徒这一身份也化作权力的大网,制约着布·拉德利。
结论:
从福柯权力理论来看,我们便可以明白为什么纯真善良的布·拉德利会变成小镇人们口中的“疯子”。权力便是这性格二重性的原因。通过对身体的制约、话语的误导、知识决定行为造成了布·拉德利的悲剧。三重权力犹如三所牢笼囚禁着布·拉德利身体与心灵。他的悲剧并不代表他自己一个人,而是映射着无时无刻处于“无形权力”中的我们。无论我们是谁,做什么,“权力”总会渗透在我们的生活。这种权力没有主体性,但我们每个人却是亿亿万万个主体。布·拉德利的故事成为了悲剧,最终我们也会成为权力的产物。
注释:
[1]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译.
[2]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
参考文献:
[1]张秀琴,孔伟. 福柯的意识形态论:“话语—权力”及其“身体—主体”[J].国外理论动态,2016(07):15-26.
[2]辛斌.福柯的权力论与批评性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2005(02):1-6.
[3]李婷.福柯对话语、知识与权力关系的论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6(06):22-24.
[4]刘军.从宏观统治权力到微观规训权力—马克思与福柯权力理论的当代对话[J].江海学刊,2013(01):67-71.
[5]刘光斌,童建军. 权力与自由 —福柯微观权力理论探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5):66-72.
[6]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福柯.规训与惩罚: 监狱的诞生[M].上海:三联书店.
[8]陈炳辉.福柯的权力观[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89-90.
[9]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M].江苏:译林出版社.
[10]Foucault,M.(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1]Gordimer,M. (2017). A Foucauldian Study of Space and Power in Two Novels. Journal of Language Studies,17(4),113-127.
[12]Allen,A.(2014). Normatively,Power,and Gender: Reply to Critics. Critical Horizons 15 (1):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