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帝王于音乐创作的功绩
2020-03-23邹铁兴高珊
邹铁兴 高珊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创作的大曲将中国传统音乐推向了顶峰,无论是曲式结构,或者是演出规模,都鲜有出其右者。像唐大曲这样庞大的乐舞,在封建社会,也只能存在于宫廷贵族阶层,只有君王有权利、有能力调动如此多的艺人进行排演。同时,统治者会根据个人的喜好编排乐曲,已知著名的唐代大曲,如《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等,在产生过程中都能看到唐朝历代帝王的身影。
在中国古代音乐领域当中,唐代音乐总能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就现存文史资料来看,唐代音乐史料的发掘较其他朝代而言略显丰硕,不仅正史当中有专门记载音乐的篇章,在各种笔记体小说,以及诗词歌赋当中,均有音乐事项的描述。这些文字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音乐活动的盛况。众所周知,唐王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神权和君权牢牢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帝王掌握著绝对的统治权,正所谓上行下效,只有“上行”才敢“下效”。唐代君王大多热爱音乐,更有甚者创作过结构庞大的音乐,如唐太宗李世民作《秦王破阵乐》、唐玄宗李隆基制《霓裳羽衣曲》。
一、唐太宗与唐代“第一部”大曲《秦王破阵乐》
唐代音乐的发展以大曲为重。近年来,学界有关唐代大曲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就《秦王破阵乐》而言,它曾先后被多位学者认定为第一部唐代大曲。先是词曲理论家任二北在他所著的《教坊记笺定》中将《秦王破阵乐》定义为“唐代第一乐曲”,又近而将其比作“近世国家之国歌”;后民族音乐学家李石根发表《唐代大曲第一部——秦王破阵乐》说:“《秦王破阵乐》是唐初创制的第一部大曲”;国家一级导演、编剧、制作人沈东在所著《唐代乐舞新论》中,对以上学者的观点也表示认同。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有学者提出过质疑,我们暂且不论《秦王破阵乐》是否为唐代第一部大曲,仅从它受关注的程度来说,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
关于这首大曲的产生,在唐诗《舞曲歌辞·凯乐歌辞·破阵乐》中有这样一句记载:“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这首诗讲述的是当时作为秦王的李世民,在征讨叛将的战役中取得胜利,人们歌颂秦王为太平盛世所作功德而传唱“破阵乐”。在正史《新唐书》中也有关于此曲创作的缘由:“太常卿萧瑀曰:‘乐所以美盛德,形容而有所未尽,陛下破刘武周……原图其状以识。帝曰:‘方四海未定,攻伐以平祸乱,制乐阵其梗概而已。”可见,此曲确实是为赞美秦王破敌功劳,鼓舞将士士气而作。但在这时,此曲还不能算是一部大曲,只能算作是一部军乐体裁的作品,因为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作为秦王的李世民还无权享用大型乐舞,《秦王破阵乐》成为大曲是在李世民登基之后。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为帝,在一次与大臣对话中谈到:“朕昔在藩,屡有征讨,世间遂有此乐,岂意今日登于雅乐。然其发扬蹈厉,虽异文容,功业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于乐章,示不忘于本也。” 李世民创制这部大曲的意义是为了不忘本。随着唐王朝逐渐统一,天下日趋安定,太宗为彰显“武功打天下,文德治天下”的治国理念,遂命大臣对《秦王破阵乐》进行二度创作,更名为《七德》,演出规模进一步扩大,演出人数增至120人。此时,该曲实至名归,成为了一部唐代大曲。《秦王破阵乐》无论是产生还是后续发展为大曲,都源于李世民,足以见得李氏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唐玄宗与唐大曲大成者《霓裳羽衣曲》
不知是因为祖辈的喜好,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唐王朝历代皇帝对音乐都有一定的涉猎,高宗时,改《破阵乐舞》为《神功破阵乐》,将乐舞与武舞结合,在服饰和器物上都做了一些改动;中宗时期作《小破阵乐》;武后虽废李氏《七德》《九功》等曲,却有《景云乐舞》留存;到了玄宗时代,李隆基于音乐情有独钟,完善教坊,设梨园,集天下乐曲于都城,将唐朝音乐推到顶峰,而其中的佼佼者,莫属《霓裳羽衣曲》。
“千歌万物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这是诗人白居易对该曲的赞美。《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的集大成之作,它最早源于西域,名曰“婆罗门曲”,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深知皇帝酷爱音乐,为投其所好,将此曲进献给玄宗李隆基,玄宗在此基础上改编为《霓裳羽衣曲》。玄宗钟爱此曲是有一定的渊源的。唐朝重道,将道教始祖老子封为“太上玄元皇帝”,追求的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仙境生活,而《婆罗门曲》正是印度的祀神乐舞,其旋律色彩虚幻悠扬,只需加以适当的修饰,即可符合道教渴求的仙境世界。在古代,霓裳和羽衣又专指仙人穿的衣裳,这也就不难理解,玄宗为何会将《婆罗门曲》改编为《霓裳羽衣曲》了。
《霓裳》一曲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各阶层的关注,首先,该曲是一首宫廷教坊大曲,在玄宗设立的梨园当中成为演出频繁的经典曲目;其次,文人士大夫们对该曲的赞赏甚多,唐代诗词当中,有关《霓裳》的描述多达百余首。有关此曲的结构的记载存在多种说辞,欧阳修认为该曲共十二遍;姜夔在长沙所见残本有十八阙;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谓其有三十六遍;王国维在《唐宋大曲考》中考证该曲有二十段。可见,《霓裳》一曲在结构上至少有十二遍之多。最后,其演出规模庞大。文宗时,教坊宫女300人表演;宣宗时,宫中数百宫女表演,更有甚者描述其演出三天之久。这些资料中可能存在一些夸大的成分,但无不透露出《霓裳》一曲的庞大,在当时社会,也只有皇权有能力组织如此规模的音乐活动。
三、结语
封建社会有媚君的特点,将《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等唐代大曲的创作完全归功于统治者是有可能的,但即便如此,亦不能抹去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在乐曲创制中的主导作用,若没有君王的支持与喜好,再好的大曲想要频繁演出或是流传后世,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的。
(哈尔滨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