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一新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浅析

2020-03-23来东

科技风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一新生心理危机干预

摘 要:大一新生初入高校,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进而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的爆发,本文探索了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为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大一新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一、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特点

大一新生在入学之后,由于所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人际交往等方面,均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特别是现实的大学环境与期待中的大学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更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困扰,由此可能发引心理危机[1-2]。大一新生中,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群体主要有经济困难学生、复读学生、家庭支持不良学生、失恋学生、优秀学生和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学生等,通常表现为学业困惑、目标感缺失、人际交往冲突、情绪困扰等[3]。

二、高校针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均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和实际行为,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刚入学时即调整心态,保持看待自己的正确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将心理健康的种子潜移默化地种植于学生的心中,但仍有一部分高校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仅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选修课,应该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4]。另外,大多数院校能够开展多项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新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情景剧大赛、手语操大赛等,为大一新生科学看待心理不健康状态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5]。

三、大一新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信息交流的通畅与否是整个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是否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可以从高校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来建立预警机制。

在学校内部,应建立“宿舍—班级—院系—学校”的心理健康四级网络体系。宿舍方面,舍友是大一新生接触最为频繁的人,宿舍是新生在学校的家,舍友则是新生在学校的家人,所以应在宿舍设置“心灵家园”,由各宿舍长任园长,充分发挥朋辈的帮扶作用,园长应做到密切关注同宿舍同学的心理动态,详细收集舍友心理变化所反映的各类信息[6],这是四级网络体系的第一层。班级方面,班级是新生教育开展的基本存在形式,良好的班风能够有效地为新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應在各班级设置“心灵驿站”,由心理委员任站长,其成员应该以学生干部为代表的,在班级内平时较为活跃的同学为主,因为这部分同学与其他同学接触较多,更能掌握较为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另外,在此应特别着重加强心理委员的系统性培养,使其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委员应由一男一女两名同学同时担任,以便于开展工作。心理委员应着重观察班级内同学的日常动向,能对班级内出现心理危机的同学,做到早发现、早汇报,这是四级网络体系的第二层。院系方面,应设置“心理健康辅导站”,由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担任站长,专职心理健康辅导员担任副站长,各班主任担任成员。心理健康辅导站起着连接学生和学校的桥梁作用,应充分发挥院系在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方面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辅导站应有新生心理危机工作应急预案,并充分利用好下沉的宿舍及班级的心理危机预警作用,同时,各班主任要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心理健康辅导站平日的工作中应注意收集本学院新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建立健全新生心理健康卡片,做到及时发现、了解、处理新生的心理困扰,汇总好心理出现危机的新生各类信息,并与二级心理问题的新生进行一对一谈话,查找其出现问题的可能原因,将新生的情况反馈至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辅导站应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干预工作,这是四级网络体系的第三层。学校方面,应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负责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全校所有新生的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工作。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应与一级心理危机新生进行一对一面谈,建立健全新生心理健康档案,这是四级网络体系的第四层。通过“宿舍—班级—二级学院—学校”的心理健康四级网络体系所形成的联动机制,不仅可以保障信息流动的通畅性,更可以做到心理危机预警对新生的全覆盖,将心理危机预警融入到新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提高了新生心理危机预警的时效性。

在学校外部,主要借用专业的心理卫生医疗机构和学生家庭的力量来进行新生的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心理机构可以帮助学校给予专业的工作指导,学校可将疑难案例转介至心理机构,同时,心理机构可以将这些学生的心理信息反馈至学校,从而保障了新生心理危机信息沟通的顺畅性。家庭成员,特别是新生父母,由于他们最为了解新生的性格特点及生活成长经历,因此他们最容易察觉新生的心理变化。应充分发挥学生家庭的作用,学生家庭应及时、准确的向学校反馈新生的心理动态,可有效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四、大一新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高校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做好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危机的干预包括了心理危机状况评估、干预效果及目标的设置、干预方案的选择、干预人员参与等方面。心理危机状况评估主要是指应将对收集上来的新生心理危机预警信息进行评判,来判断其心理困扰是否属于心理危机或者其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从而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铺垫。干预效果及目标的设置主要是需要确定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目标和最终效果,同时定好心理危机的干预方向。干预方案的选择是指应选择、制定好恰当的、符合危机新生个人情况的干预方案,并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每个参与人。干预人员的参与,一方面应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干预工作的科学指导,使干预工作由定性分析更进一步变为定量分析,另一方面,应卷入班主任、心理委员等与新生日常接触较多的人群,在保密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广泛的发动力量、形成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合力。

五、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才,承载了国家民族的希望,大一新生处于心理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更是心理危机高发时期。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建立健全大一新生的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这不仅符合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加强我国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季辉,王佳欣.高职高专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研究[J].才智,2018,(17):207.

[2]苏鹏.高校辅导员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策略反思[J].教育纵横,2018(05):150-151.

[3]符丹,马宁.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再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04):81-83.

[4]周彦.关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教育时空,2019,(07):156+158.

[5]盛秋旭.浅谈独立院校“95”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J].教育探索,2018(30):151-152.

[6]王定福.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建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2018FXM29),西安航空学院校级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2018GJ2012)

作者简介:来东(1988-),男,陕西咸阳人,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大一新生心理危机干预
浅谈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内隐自恋大一新生恋爱态度研究
大一新生班委选拔与培养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大一新生课余生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