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世纪四五十年代梁伦的舞剧创作特征
2020-03-23王彦苏
梁伦是中国著名舞蹈编导家、舞蹈理论家、舞蹈教育家。在新中国舞剧的发展史上,梁伦与吴晓邦、戴爱莲等开拓者一样,为新中国舞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舞蹈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通过分析20世纪四五十年代梁伦的舞剧创作特征,为读者呈现他在舞剧创作上的走向,剖析他的舞剧创作观点,进而厘清梁伦在20世纪对新中国舞剧的发展方向起到的作用。
一、梁伦的创作背景介绍
(一)创作启蒙
1941年,梁伦考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编导专业。20世纪40年代中期,梁伦步入舞蹈艺术大门。当“新舞蹈”的开拓者吴晓邦的舞蹈创作成熟,并在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任职并授课教学时,梁伦恰好就读于此。1943年,吴晓邦创作了舞剧《宝塔与牌坊》,梁伦参与其中。这部为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班量身打造的舞剧,时至今日已成了中国舞剧创作历史中的代表作。
这次参演使得梁伦打开了中国舞剧的大门。通过《宝塔与牌坊》,他感受到了舞剧艺术的魅力。这门新兴的艺术与戏剧一样,都可以揭示深刻的真理,不同之处是舞剧运用了舞蹈这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对于梁伦来说,吴晓邦的舞蹈,影响他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题材的舞剧和舞蹈作品。到后来,他又向英国舞蹈家戴莱夫人学习芭蕾舞,通过吸收、借鉴外国舞剧,用中国的体态来表演中国的舞剧。正是这一时期的“容纳百家”,为梁伦打下了深厚的戲剧及舞蹈基础,使他日后走上了灿烂的舞蹈生涯。
(二)“中国歌舞剧艺社”时期的创作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进一步镇压民主运动,为了躲避国民党当局的迫害,演剧五队、七队被迫撤离到香港,并成立了“中国歌舞剧艺社”,梁伦就在其中。而后又出国赴南洋一带展开活动。本着“向广大侨胞宣传祖国的文化艺术,把新的艺术种子,传播到广大的侨胞,特别是青年的侨胞中去”的思想指南,梁伦到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作巡回演出。在异国他乡的三年,梁伦配合“中国歌舞剧艺社”,致力于“宣传爱国主义,宣传抗日,向广大侨胞宣传祖国的舞蹈艺术”,演出了众多富有生活气息、强烈时代感和民族气息的新作品,并自己创造了大量如:讽刺和批判封建婚姻的独幕喜剧《驼子回门》,反映新疆少数民族的歌舞《马车夫之恋》,以及喻义中国人民即将迎来解放的《天快亮了》等优秀作品,为舞蹈艺术创作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在之后时间里,梁伦的《保卫世界和平》《乘风破浪解放海南》《珍珠》《牛郎织女》等轰动一时的作品,先后呈现在世人眼前。
二、梁伦的舞剧创作手法
(一)深入生活,走进民间
梁伦很早就意识到搜集、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对作品创作大有裨益。他认为,要探寻新舞蹈的民族形式,必须要从民间舞蹈当中吸取养分,这关系着新舞蹈艺术是否可以获得广大群众的欢迎。
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文艺工作者应该解决的问题,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在会上明确指出,文艺工作首先要为工农兵、为广大群众服务。因此,要把立足转移到工农兵立场上。由此,对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华民族,舞蹈创作者们用现实主义舞蹈作品发出自己的呐喊。梁伦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开展艺术实践,并不断创作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舞剧作品。
他创作的舞剧《乘风破浪解放海南》,是讴歌人民武装力量的“战士舞剧”。这部由华南文工团为欢迎解放海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凯旋创作出的歌舞剧,以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渡过琼州海峡,一举解放海南岛为原型,展现了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渡海作战时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舞剧中“渡海作战” “海上练兵”等片段,从新的生活形象中提炼出来,创新了舞剧中的舞蹈语汇,为“战士舞剧”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可行性和发展依据。
(二)揭露现实,贴近大众
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之一,文艺界始终抗争在反法的第一线,用艺术的形式在精神上给予苦难的人民以鼓舞和宽慰。现实表现主义的现代性新舞蹈艺术作为当时的新生艺术形式,它与戏剧、音乐紧密结合,用写实、暗喻、讽刺等多种方式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各类进步演出活动也催生了一批抗战题材的表现主义作品。在梁伦这一时期的舞剧作品中,人们很容易发现其现实表现主义的创作方式。
在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完善中,梁伦形成了自己的现实主义舞剧创作风格。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他的舞剧创作初衷是对当前现实的思考和批判。他与同伴胡均根据1944年湘桂大撤退的途中,不愿意做亡国奴的百姓们,被日军疯狂进攻和轰炸的真实事件创作出《饥饿的人民》,将切身的感受加注于作品中,在当时引起大众的共鸣。他的另一部作品《花轿临门》,受到小说家萧红《呼兰河传》的启发,讽刺了封建主义的反动和官僚的腐败。舞剧运用闽南音乐作为基调,运用闹剧式的喜剧贴近大众的接受程度,使其符合大众的观赏心理,为舞剧在群众中生根发芽起到了铺垫作用。就是这样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舞剧作品,在精神上慰藉中国的劳苦大众,使舞剧的群众基础越来越扎实,舞剧的发展也在梁伦和吴晓邦、戴爱莲等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渐渐由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三、梁伦的舞剧创作特征
(一)思想性
1.舞蹈要服务于大众
“舞蹈要服务于大众”是梁伦舞蹈创作思想的大方向。毛泽东在延安座谈会的讲话不仅对梁伦的舞剧指出一条道路,也成为当时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指南。在他创作的《乘风破浪解放海南》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舞蹈创作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工农兵,舞剧创作思想就是体现解放军的生活,从原则上体现出他创作舞剧的思想性:反映人们当代生活,融合时代精神,呼应自然、回归自由。而这些思想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使得舞蹈作品与人们实际生活更贴合。
2.舞剧要用情表达
在阐述美学观点时,梁伦曾说:“舞从情中生,舞蹈以情动人,由此产生深刻的美感。”舞剧的情感表达展现的是编导的意图。他还认为,编导创作舞蹈、舞剧作品是为了向观众传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属于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但在传达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感情的抒发来达成。观众欣赏舞剧,首先是受到情绪感染,产生情感共鸣,然后才提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在舞剧中他的创作皆以情感人,《天快亮了》用情感表达劳苦大众对于新中国的期盼,《乘风破浪解放海南》用情感表达对于解放军战士的敬意,《花轿临门》用情感表达人民对于封建、官僚主义的痛恨……他认为,无论舞剧讲述的是怎样的现实,但情感的流露是一定要借助现实的情节展现出来,这才不失为一部好的舞剧。
3.舞剧要关注戏剧性
在“舞”与“剧”的关系上,梁伦对舞剧中戏剧要素的重视与他对舞剧艺术综合性的肯定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看来,舞蹈、音乐、戏剧、美术这四种舞剧创作中的要素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又统一为一个整体,舞剧编导对这四方面的构思应当围绕着舞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进行。在明确这一前提的基础上,舞剧创作必须重视戏剧性,因为充分发挥舞剧中的戏剧要素是扩大舞剧表现力的手段、加深舞剧感人力量的办法之一。进一步说,舞劇作品中的“舞”与“剧”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他认为,舞剧中的舞蹈场面必须与剧中人物行为发展相联系,为舞蹈而舞蹈、与剧情游离的舞段是不可取的。
(二)时代性
梁伦的现实主义舞剧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于他创作的舞剧主题具有时代意义,体现了时代精神。于平曾这样评价:“20世纪40年代的‘新舞剧活动,吴晓邦主要致力于将国外现代舞蹈的表现技法与中国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深刻地反映民众的生活;戴爱莲则主要致力于深入中国民间采撷民众生活中的舞蹈,从而使民众生活的某个方面得到直接呈现;梁伦似乎‘兼学吴戴,深入民间采撷民众生活中的舞蹈并以此作为反映民众生活的舞蹈语言。”从抨击黑暗、憧憬光明到体现战士斗志昂扬精神的舞蹈,梁伦的舞剧都走在时代创作的前沿,创作的作品主题不脱离群众生活和实际,用舞剧的方式替广大人民发声。
(三)艺术性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除了要解决好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和学习问题外,他还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这一讲话为舞剧工作者们指明了创作方向,舞剧作品的编创元素要取材于生活,但在展现方式上要高于生活,这样舞剧编创才具有艺术性。梁伦在创作中受到吴晓邦以及延安座谈会的影响,不断突破、创新,他所尝试创作的作品突出典型性、带有普遍性。无论是舞剧《花轿临门》《天快亮了》,还是后来的《乘风破浪解放海南》《保卫世界和平》,创作素材都源于大众,但在呈现方式上富有独特的艺术性。
(延边大学)
作者简介:王彦苏(1995-),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