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家国梦
2020-03-23朱雅菲
朱雅菲
舞剧《孔子》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排演的大型作品,由孔子第77代后人孔德辛执导,在国内外巡演了300余场,其中有着不少吸人眼目的舞段。在近几年上演的舞剧中,有不少作品是以中国历史著名人物为主题而进行编排的,如《杜甫》《梅兰芳》《昭君出塞》《关公》《西施》《仓央嘉措》等。以历史人物为主人公进行编创雖使人能快速了解舞剧内容,使舞剧可以更多地转向舞蹈,但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针对舞剧《孔子》进行研究分析,探寻舞剧如何用舞蹈语汇描述孔子这一历史人物的一生。
一、各自独立的结构
舞剧《孔子》展示了孔子周游列国的生命历程,由序幕《问》以及《乱世》《绝粮》《大同》《仁殇》组成。《问》讲述的是孔子怀揣济世忧民之心,开始周游列国,希望能够让国君为政以德。第一幕《乱世》讲述的是国君昏庸,沉溺女色,问政孔子,却又形同虚设。孔子进谏,推行礼治仁政,却屡屡遭拒。第二幕《绝粮》描绘的是孔子在奔波的路途中,在围困绝粮的风雪之中,看到了满路的流亡子民在官兵的欺压下忍辱负重的生活。孔子拒绝食用嗟来之食,斥责苛政猛于虎,在风雪交加中,孔子抚琴幻想着来到了大同世界。第三幕《大同》讲述的是孔子的幻境,这是一个礼乐之邦的国家,人们有着风乎舞雩的心境,寄情于山水,以文会友,贤者云集,吟诗作赋,君主能礼贤下士。第四幕《仁殇》讲述的是梦醒时分,现实是礼崩乐坏,战乱不断,在这个背景下,孔子“人能弘道”的思想依旧任重道远。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有着丰富的思想和内涵,在《论语》《乐》等著作中都有体现。要将孔子的经历、思想、贡献、感情用一个舞剧来讲明白是件较为困难的事情。舞剧《孔子》对其进行了挑战但是并未很好地贯穿起来。选取什么样的题材或者内容来进行讲述就是一个比较考验编导的难题。整体来看,这四幕彼此并不相接,《乱世》说的是背景,《绝粮》说的是事件,《大同》说的是理想,《仁殇》说的是效果。有的描述背景,有的讲述事件,有的描绘意象,每幕的目的均不相同,并没有一个主题情节或线索将其串连起来,只是孔子仕途失意、落魄的时候的梦想就成为第三幕《大同》,这样衔接,似乎有些牵强。
从人物塑造上来看,编导试图将孔子的多重身份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以及孔子内心的多重情感表现出来,但反而造成人物塑造的含混不清。
首先是如何定位孔子的问题,即如何通过线索将孔子的多重身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孔子被称为圣人是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形成的,而不是在当时,仅这一方面就较难表达。并且,孔子是儒家的代表,儒家讲求的是礼仪中正,但是作为舞剧为了表现舞段,孔子所舞的风格更加像庄子的潇洒飘逸。
其次是对于妃这个形象的塑造。编导抽出了妃、公、臣三个形象,并未赋予具体人物。但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孔子在文献上并未与妃来往,不仅如此,孔子还对女乐表现出了很大的反感。编导设计了一个妃来诠释孔子于理不合,也与历史不合,难道只是为了舞剧需要有女主角吗?并且,妃的设计并没有必要性,只在第一幕叙述故事情节中出现,之后就销声匿迹。从结构上来看,舞剧《孔子》各幕彼此独立却缺少联系和主线索,在分散的剧中加入了大批精美的舞蹈,犹如一个“糖葫芦”。但是,其敢于对著名历史人物进行创作尝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二、盛大的舞蹈
与剧的结构分散形成对比,舞剧《孔子》的舞蹈得到了一致认可,非常吸睛。舞剧《孔子》中出现了《执羽舞》《采薇舞》《玉人舞》《幽兰操》等舞段,得到了一致好评。
序的《执羽舞》源自西周时期的礼乐记载,文舞左手执龠、右手秉翟,动作得文,举止可观。这段舞蹈既体现了祭孔的脩舞,又不会过于端庄而产生无趣之感,而是进行了艺术上的处理,非常有震撼力。舞蹈仿佛将人带回了春秋时期。其中,男女分列,调动有度,进退整齐,是孔子内心的礼与艺术的乐相结合的体现。第一幕中妃和宫中女眷的表演也非常精彩,众女眷着红白相间的春秋服饰在烟雾中袅袅而舞,这样的场景也体现了孔子心中的礼仪世界。
《采薇舞》可谓是整部舞剧中最吸引人、最知名的舞蹈。舞女们身着素绿裙,长袖细腰,款款而来。伴随着《诗经·小雅·采薇》的唱曲,人们不由联想到孙颖教授所编的江南三月踏青的《踏歌》。《采薇》表现了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体现了“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向往。人数的“以众为美,以矩为观”也是当时审美的体现。这段舞目也经常被拿出单独表演,为舞剧《孔子》的代表。
《玉人舞》是通过玉的象征来表现孔子的高尚情操。在这个片段中,玉被赐予了生命,舞女们着玉一般颜色的服装而舞,造型如同博物馆展出的春秋玉舞人,两人一组垂袖并立,并掌而动。
《幽兰操》是舞剧的最后一个舞段,男子博袖群舞,将整个舞剧推向了高潮。在《诗经》朗诵与舞蹈的结合中,其表现了孔子泽被后人、永世留存的影响。群舞的激动昂扬与孔子先前的不得志而郁郁寡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段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激情澎湃的舞蹈既表现了孔子坎坷道路的艰辛,又表现了对未来社会的期望,深化了舞剧的主题,是情感与形式相结合的上乘之作。
三、虚实相生的意境表现
中国古典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滋生和发展,其美学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阴阳相生、虚实结合的哲学理念。古典舞讲究形神兼备,舞蹈的形是由肢体来传达的,从生活动作到舞蹈动作的凝练,脱离不了事物原本的形与神。舞蹈最高审美标准、风格特色是身心并用与内外统一,这也是古典舞不可或缺的标识。这一标识也恰恰吻合心学大师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念,先修养心知,再外化于行,“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舞姿动作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抒发脱离不了演员肢体的表现,两者虚实相生、相辅相成,这种身心合一的表现是中国古典舞表演的最高精神境界。不难看出,在舞剧表演中,除了对演员肢体动作的训练外,如何身心并用、内外兼一,将内在传统的文化底蕴及意、气、势渗透贯穿到外在肢体的情感与文化的表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内在的虚与外在的实相结合而达到内外统一、阴阳结合、虚实相济,这也是在古典舞表演中最重视的问题之一。
舞剧《孔子》不是一个单纯讲述故事的舞剧,而是力求在舞剧中将孔子一生中重要的事件以及他的思想、情感、影响、成就均表现出来。而这些比较抽象的形象和感情则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进行表现。从结构来看,《乱世》《绝粮》是实的体现,而《大同》《仁殇》则是想象中和情感上的虚的体现。
孔子非常讲求礼节,他曾说“是可忍,熟不可忍”,对大夫季氏“八脩舞于廷”,使用了超越自己等级的乐舞表示批判。在舞剧中,没有专门去强调孔子的礼,而是一上来就使用了一段代表礼乐的《执羽舞》,大气磅礴、音乐激昂,有力地表现了孔子的“礼”的意识。
第三幕《大同》是整个以虚幻的“音舞诗画”世界来描摹孔子理想中的世界。整个舞剧通过对时代、君主、孔子与弟子等实的描写来刻画出虚幻的礼乐之邦,以体现孔子的精神气质及其与当时世界观、价值观的背离,营造了古典的意境美。
四、结语
舞剧《孔子》用今天的舞蹈语汇去表现历史著名人物,具有较高的难度,但由于其高质量的演员、精美的服饰、精彩的舞段设计,使得《孔子》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也让更多人关注古典舞,关注传统文化与历史。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