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一”原则,厘清审题思路
2020-03-23卢晶金
卢晶金
2019年高考已云收雨霁。在漫长又短暂的等待公布成绩的时间里,学生们问的最多的就是——“老师,我这样写……,有没有走题?”可见,大多数学生都是有审题意识的。作文审题的重要性,无需多言。
但明白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就能准确把握材料的要旨。阅卷评分标准将作文评分分为六类。从审题的角度来看,一类、二类要求切题,三类要求比较切题,四类要求基本切题,五类、六类为不切题。就今年现场阅卷情况看,考生的审题能力还是有层次差别的。是从“酸甜苦辣咸”“百味”入笔,还是一心探究“物各有性”,抑或是扣住“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来写,考生的作文分数所属的类别也是有区别的。往者犹可谏,来者亦可追。故此,下面介绍审题的“三个一”原则,以帮助大家确立明晰的审题思维,从而确定最佳立意。
一、抓住“一个中心词”
客观地说,相较于前两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2019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是比较难把握的。比如,2018年的作文材料是围绕“语言”展开的,“语言”出现了五次。“语言”就是这则材料的中心词。2017年的作文材料是围绕“车”展开的,“车”出现了六次。“车”就是这则材料的中心词。而2019年的题目中,没有一个明显的中心词,所以学生一下子就懵了,没有方向了。但是,同学们,别慌,静下心我们仔细读一读,再读一读,拿出笔画一画,还是能够发现有一个词语出现的频率很高,那就是“味”。从水味、盐味到五味,再到百味。这个“味”字贯穿始终。倘若你在审题立意是抓住了这个“味”,那么恭喜你,过关了!
当然,在考场上总有一些考生无视材料,无视材料的“中心词”。比如,有个考生,通篇在写“合作”,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里的中心词都是“合作”。他的理解是调和的方式是“合作”,我写“合作”也不算错啊!可是“调和”等于“合作”吗?甚至,这里面不乏文学功底深厚的考生,但评卷者看着优美的语言、缜密的思路、丰富的材料,也只能一声叹息,摇头打进五类卷。无奈,这就是游戏规则,谁都要遵守!
所以,一个简单的避免偏题、跑题的方法,就是抓住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心词”。如果你的作文通篇没有出现这个高频“中心词”,肯定有走题风险。
二、明确“一个关键句”
当然,只是抓住中心词还不够,还要把握“关键句”。比如,写水味、鹽味,还是五味,百味,这是不一样的。写生活有味,还是写调和味,当然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不走题的前提下,还得考虑作文是基本切题、比较切题,还是切题。这时候,就要明确一个“关键句”。
这个“关键句”往往传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比如,2018年的“语言”,一共三句。第一句,“生活中处处有语言”,说明了语言在生活中的普遍性。第二句,“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这句列举了语言的不同种类。第三句,“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这句说明了语言的不同作用,并且逐层深入。那么,相对来说,第三句,就是整段材料的关键句。只有紧扣第三句写,才能把握材料中心,写得深刻,也才能更好地切题,写出最佳立意的作文。
2019年作文材料一共有四句话。第一句,“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盐”与“水”是一个引子,它强调说明“物各有性”。这句话说明了事物具有个性的普遍规律,还说明正因为事物的个性才形成了世界的多样性。第二句,“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是个过渡句。否定了事物一味地孤立,或者简单相加,简单相加就会单调无味。同时,这句话也是为了引出下面事物要相互调和,相互生成,相得益彰。第四句,“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是一个写作范畴的拓展,可以写物,可以写事,也可以写人。第三句,“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是关键句。“酸甜苦辣咸”强调要贴近生活,写作要侧重由生活中获得的感悟写。 “调和”是关键词。“共存相生”要分开解读。“共存”强调个性,即和而不同;“相生”,这里的生,不能简单理解为生活,而是生成。它强调“调和要有一个结果”,就是要有所生成,要么生成新质,要么让原本的事物大放异彩,最终百味纷呈。
2019年的作文,很多同学围绕“物各有性”展开去写,这当然也是材料反映出的一个立意。但是,却没有体现中心思想,所以在立意上只能算比较切题,最多是三类文。所以,同学们在审题的时候,除了要紧抓“中心词”,还要明确“关键句”,紧扣材料核心,才能写出立意最佳的作文。立意准确,分数才能更上层楼。
三、生成“一组对比点”
就2019年的作文材料来看,这组对比关系是:是坚持水、盐“物各有性”,还是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这时候就要仔细推敲命题者的态度。通过以上明确关键句的方法,我们知道,命题者的态度是倾向于“调和”的。但是,“物各有性”是前提,正因为“物各有性”,所以才要调和。并且,调和的结果,并不是要泯灭个性,而是“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有个考生对这个对比点就把握得很好,由此很机智地构思出了这么一篇文章:父母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一个像朝天椒,火辣急躁;一个像盐水豆腐,温吞绵软。两人都坚持自我,“物各有性”,朝天椒受不了盐水豆腐的绵软性子,盐水豆腐也不能包容朝天椒的热辣急躁,结果锅碗碰瓢盆,这日子没法过;如果都一味地退让,似乎也失去了各自的本真。所以,在朝天椒与盐水豆腐发生冲突时,因为“我”的加入,让他们学会了彼此包容,让他们看似极端的两种性格得到调和,从而和谐相处,生成一种幸福的家之美味。锅碗瓢盆,奏出了和谐的家庭乐章。
可见,生成“一组对比点”不仅是审题立意的可靠途径,还是构思谋篇的有效方法。如此行文,有起有伏,有“个性”有“调和”,有坚守有变化,有过程有结果,把文章写活了。评卷者阅读后,肯定暗暗佩服,唇角上翘,自然不吝分数。
所以,同学们审题的时候,如果没有头绪,无从下手,不如理性地思考“一个中心词”“一个关键句”“一组对比点”这几个问题。从“三个一”入手,快速把握材料核心,厘清思维,从而确立最佳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