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2020-03-23肖瑶
肖瑶
摘要:革命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解决革命老区留守儿童问题值得思考。通过分析革命老区——延安市康坪村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梳理存在的资源配置、家长能力、学生自身能力等教育问题,并根据当前的问题现状提出解决措施,以点带面,推进革命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革命老区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4-0148-02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知识能力、生活技能和品德素养的形成,关系到留守儿童的成长。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为壮大革命力量、夺取最后胜利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吃水不忘挖井人,加强革命老区建设,关爱革命老区留守儿童,是党和国家回馈老区的方式之一。康坪村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是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同时康坪村也曾是革命老区中的贫困村,已于2017年实现基本脱贫。虽然该村在2017年底人均年收入已达1.5万元,成了一类村,但是同经济贫困相伴随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经济脱贫并不代表教育脱贫,为了实现全面脱贫,实现教育脱贫势在必行。由此,我们在调查研究康坪村现状的基础上,对康坪村教育相关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式进行探析。
一、当前康坪村面临的教育问题
当前村内经济稳定发展,但是当地留守儿童教育在学校教育软硬件资源分配、学生家长能力、学生自身信念几个方面呈现出以下问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我们了解到村中的留守儿童普遍年龄较小,学年层次较低。村内学生共45人,幼、小、初、高年龄段的比例大约是10:7:5:2,并且当地学校老师的学历水平大致是以大专以上,本科为主,当地孩子本科升学率约为50%。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资源匹配呈现出以下问题:
1.教育硬件资源不均衡
从调查中显示,康坪村在校幼、小学生数量较多,大部分幼、小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并且康坪村内及周边的幼儿园、小学数量较少。康坪村内是没有初高中的,村内学生想要继续求学,就必须到附近的冯庄乡或是延安市区寄宿学习,这样就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一定的麻烦与困难。
然而校园数量问题并不是当地教育发展薄弱的主要问题,教育质量问题,才是当地真正的问题所在。
2.教育软件资源不均衡
康坪村所在的冯庄乡内,高学历、高素质的老师较少,学生整体素质也有所差异。从师生比的角度看,冯庄乡与延安市校园师生比差距较大,在基础教育软件资源的配置上存在明显差别。教师素质的不均衡,有些教师为了追赶市区的教学质量而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授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正因为冯庄乡当地的教育水平并不是很高,部分孩子们离开了周边村里的学校前往延安市上学,但城市的快节奏、高费用也并非每位乡村儿童都适应。
软件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使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地区的孩子拉开了差距,使升学竞争力减弱,不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发展。
(二)家长无力、无法辅导孩子
康坪村之前是宝塔区的一个贫困村,通过与村民的谈话得知,村里的年老劳动力主要从事大棚种植,年轻的劳动力则大多进城打工或是做生意了。康坪村内的村民大部分不具备太高的文化水平,在孩子学习上没有辅导能力或没有深入辅导的能力。
1.家长无力辅导孩子
很多学生家长学历低,不能辅导孩子学习,或是外出打工,因此,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上,一靠老师辅导,二靠请教同学。但是,教师无法在学生碰到问题的时候及时指导,同辈辅导又不具有教学方法与深度,无法彻底解决课业问题。这种辅导与教育的脱节,会给学生在解答疑惑上带来一定的麻烦,不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
2.家长无法辅导孩子
较高年级的孩子无法在康坪村村内就读,就进入寄宿学校,这使孩子与家庭的联系变少。在这种状况下,家长很难知道或是无法及时知道孩子在学习上及生理、心理上的变化,无法及时地关怀和指导,这样就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容易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成才。
(三)学生自身励志教育欠缺
與受访儿童交流得知,大部分儿童对未来发展没有简单的设想或规划。问题的来源:一是学生的家庭情况,其很难走出生长生活的区域,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眼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二是家长、老师没有对孩子在立志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或教育,孩子缺乏成才立志的意识,因此很难从立定志向上得到改变自身问题、改变生活现状的动力。
二、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一)人口流失影响资源配置的倾斜
康坪村自身土地拥有量较少,村内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大棚种植甜瓜等小型农作物贩卖和红色体验旅游。村内务农村民年龄较大,青壮年劳动力一部分升学走了,另一部分选择进入冯庄乡务工。村内的孩子也是一部分自主升学离开村子,一部分随着父母务工离开了村子,因而就使孩子数量减少。教育资源软、硬件设施需要根据人口的数量变化配置,村内孩童少,适龄学生也少,这对教学资源的分配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为孩子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也趋于简单,并且整体经济发展也不足以支持建设特别完善的设施体系。
(二)学历、素养影响教育能力水平
由于村内的老年人较多,青壮年较少,留下来的村民几乎都没有一技之长。村民学历水平普遍偏低,接受中等、高等教育的偏少。在这种状况下,村民辅导孩子便成了一个大问题。再加上教师资源有限,缺少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对整体的康坪村的教育能力都有所影响。
(三)人文观念影响到意志选择的能力
延安地区属于革命老区,又属于“三秦锁钥,五路襟喉”的要塞之地,自身环境相对封闭。康坪村自身所在区域,与延安市距离较远,无法接触到新事物。由于通信不顺畅,村内的老人大部分接受不到新时代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无法指导儿童形成新的意识观念。而当代网络的发展,使手机、互联网等工具媒介将大量的信息传播给村内的儿童,孩子正是信息接收最快、尚未形成完善认知的时候,这就使新老观念出现矛盾,使孩子很难形成坚定正确的意志观念。
三、解决途径与相关思考
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不不仅仅是收入的缺乏,而是教育能力的剥夺,教育的缺失便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次的贫困,它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1]。面对以上呈现出的教育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加强政策扶持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9月9日,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所以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政策的指导,整合提升现有的地区教育资源。加强本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质,按时进行培训,在提升本地教师能力的基础上,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外地优秀教师,丰富教师层次,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二)统筹关爱组织扶持教育
社會力量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力量,发动社会力量,让社会相关人员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教育问题的更好解决。针对家长无力或无法辅导孩子的现状,为了提升本地的教育能力,村内委员会可以与高校或公益组织对接,通过开展教育关爱活动,弥补教师课堂以及学校教育的不足。开展寒、暑假的教育关爱实践服务,通过课程辅导、建立图书角等方式,填补了孩子没有老师的空白,使孩子在课余时间能够接触到不同职业、不同学历层次的人,并得到相应的教育辅导。这能够使孩子在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和学习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三)帮助立志扶持教育
立志教育在改变孩子命运的教育中是重中之重。孩子只有树立了远大志向,才能追求知识,追求梦想,最终把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所以加强立志教育,是一种增强孩子“内生动力”的方式。在“扶志”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摆脱“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资源,如讲红色经典故事,通过红色精神使其体会当今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奋斗,通过观看励志电影、优秀影片,拓宽学生视野,认识外部世界,由此激发其想要走出去的心理状态,从而促使其立志改变自身命运。
总而言之,虽然康坪村在2017年年底已经实现脱贫,但是作为曾经的贫困村,我们仍然不能忘记,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并没有解决。在后脱贫时代,各种脱贫措施齐抓共管下,脱贫已不是难事,但如何保证脱贫村从方方面面都实现脱贫,却是一场持久战。“脱贫不脱钩,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在当前,我们要牢牢紧抓脱贫地区的教育,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从而避免脱贫村因教复贫、因教返贫的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1]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
[2]张耀东.“后脱贫时代”,教育精准扶贫如何“拔穷根”?[N].人民政协报,2019-04-17(10).
[3]沈涛,昝秀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爱教育问题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5).
[4]程印贵.偏远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与破局:以贵州省毕节市D县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3).
[5]李义良.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多教育关爱[J].人民论坛,2019(18).
[6]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引起热烈反响[N].人民日报,2016-09-10(1).
责任编辑:张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