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率市场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0-03-23余玥

时代金融 2020年6期
关键词:金融监管

余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实现全面的利率市场化,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并实现两者的全面接轨,加强我国金融机构的功能与效率。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利率市场化的相关文献,对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进行评述;其次对美国、日本及拉美等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实践进行整理,并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为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发展提出部分探讨性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利率市场  金融自由化  金融监管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主要针对“利率管制”而言,是指通过供需决定市场出清状态下均衡的利率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目前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改革虽然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也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理论进行总结分析,利用国外有关实践经验,希望为我国走完利率市场化的未尽之路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1973年,麦金农(2006)和肖(2006)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大都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政府通过对利率的高度管制,使得特权阶层可以轻松获取融资,导致市场资源配置低效,寻租腐败现象泛滥,国家的创新难以实现飞跃式发展。赫尔曼等(1999)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实行金融自由化的条件,金融抑制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相差甚远。Ngugi等(1998)以肯尼亚的金融自由化与利率市场化为例,发现虽然利率自由化会导致金融深度和经济增长,但金融自由化中存在松散现象,因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对市场进行监管以保证其改革正常化进行。对于利率市场化理论,国内学者也存在不同意见。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核心,是金融深化的体现(孙云峰,2003)。李萍等(2016)认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推动经济适度高效、可持续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深,会提高商业银行的总体效率(安辉等,2017)。学者们对于利率市场化理论的不断完善,对于各国的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各国根据自己的情况最大限度的利用金融自由化来带动经济发展。

二、国外利率市场化实践

19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危机,为了挽救大萧条经济下濒临崩溃的银行体系,美国推行了“Q条例”。但随着美国经济的恢复与通胀的上升,利率管制与市场供求严重脱节。在此基础上,美国废除原有的“Q条例”制度,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自1971年准许证券公司进入货币基金市场后,金融市场不断推陈出新,可转让支付帐户命令,股金汇票账户、不可转让定期存单等金融创新工具绕过市场管制,进入证券市场。但是,美国对利率的放松并未能阻止金融脱媒和金融创新,市场利率不断升高。为此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法律,直至1986年美国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以发行国债和利率自由化为突破口,开始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存贷款利率方面,开辟国债流通市场,对国债利率进行市场化定价,为利率市场化开辟了良好的开端;在金融市场方面,进行金融革命,完善市场交易品种,逐渐实现利率市场自由化。在制度方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同时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专业化的退出机制等。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 ,到1994年日本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和乌拉圭等拉美发展中国家均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日本的渐进式做法相反,其在改革时期均选择了激进式路线。阿根廷是最先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其整个改革过程仅用了两年时间。而智利也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乌拉圭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利率上升过快、大量外资涌入,也在短短三年间便结束了其改革。这些国家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时便进行了激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但没有借助改革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还放松了对金融机构和银行系统的管制,使得金融系统混乱。更是在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居高不下,不仅使得银行贷款质量下降,金融风险不断集聚;还使得国际资本内流,出口遭到限制,使得原本严峻的经济形式更加恶化。最终,这些拉美国家不得不回归金融管制的老路上去,利率市场化改革均以失败告终。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研究

1993年,我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利率市场化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从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设想,到1996-1997年先后放开同业拆借利率以及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利率,以及之后不斷提出各种制度,我国正在以一种稳健的方式不断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总体来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深入改革,也暴露出更多的问题与潜在的风险。第一、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有待于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市场化竞争愈加白热化,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有关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同时在市场监管方面,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金融机构会依赖央行最后贷款人的机制保障,增加道德风险的发生机率,这不利于市场化的竞争与淘汰。第二、银行业和企业风险加大。存款利率的放开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随着存款利率的放开,银行间竞争压力加大,资金成本上升,中小银行(如农村信用社等)贷款客户较少,无法面临较高的资金成本,很容易在竞争市场中被淘汰。而存贷款利率的放开导致利率水平升高,一方面会导致企业的筹资成本增加,降低企业投资额积极性;另一方面,贷款门槛的降低,可能会使得一部分企业以高利率盲目贷款,最终导致银行坏账增加。第三、金融创新领域发展不健全。由于银行业的垄断性较高,进入该行业存在着较高的壁垒,因而其存在的竞争压力比较小,从而使得不少银行满足于现有模式,导致其创新动力不足。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研究,本文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需要以“渐进式”的方法逐步进行。为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行,仅仅放开存贷款端利率是不可行的,与之相关的制度完善才是关键的环节,主要包括:

(一)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相关制度

严格的监管创造了稳定的金融环境,但我国金融监管始终存在漏洞,这很有可能导致市场化利率的异常波动。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在中国银行业现有的监督模式上,构建更为高效、严格的监督体系。尽快完善相应配套制度,如存款保险制度、救助破产机制等。

(二)大力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提高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是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吸引多元化的市场参与者,创设更加高效的金融环境,带动银行业和企业的创新化发展,提高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三)推动金融创新的发展

首先,完善金融创新制度环境,提高金融监管,加强风险防范,制定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其次,由于二元金融结构的存在,使得非国有部门无法得到部分稀缺资金,严重阻碍了其金融创新的发展,因此我国有关部分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消除二元金融结构。

参考文献:

[1]罗纳德.I.麦金农.麦金农经济学文集第一卷,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1.

[2]约翰.G.格利,爱德华.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

[3]托马斯.赫尔曼,凯文.穆尔多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经济导刊,1999.9

[4]安辉,张芳.创新驱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业效率提升[J].改革,2017:139-149

[5]李萍,冯梦黎.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一个新的解释思路[J].经济评论,2016(2):74-84.

[6]孙云峰.利率市场化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金融观察,2003:13-15.

[7]R.W.Ngugi and J.W.Kabubo Financial sector reforms and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The Kenya experience[J].General Information,1998.

[8]W.Si  Interest-Rate Liberalization in China[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9-10)1-28.

作者單位:济南大学

猜你喜欢

金融监管
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与新模式研究
论金融监管与金融行政执法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