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人对味道的追寻,是种生活艺术

2020-03-23张丰

廉政瞭望 2020年1期
关键词:陈晓卿河南人怪味

张丰

5·12 汶川特大地震改变了很多人,包括我,一个外来者。地震后,作为报社编辑,我连续上班20天。所有人都出来躲地震了,人们带着扑克牌,还有啤酒,或者其他可以让人开心的东西,来到开阔地带,集体逃命的行为,很快演变成大型娱乐活动。苍蝇馆子和烧烤店,也在正常营业。这不是消费苦难,而是在苦难中消费。四川人谈起地震时的潇洒和幽默背后,其实一直有某种忧虑的底色,只不过外人不易觉察罢了。

就是在那晚,我第一次吃了兔头。以前我每次走过卖兔头的店铺,看着那一个个脑袋,都感到害怕。但是在这个逃命的晚上,和几位朋友一起坐下,几杯啤酒下肚,“今晚我们命可能都保不住,你还在乎吃不吃兔头?”

我吃了。事实证明,兔头非常美味。可以说,这是一个河南人的关键时刻,吃兔头就是向四川人纳投名状。大概从那时开始,我就开始把自己看成是成都人了。那一年,在河南老家过完年,我使用了“回成都”,而不是“去成都”。我不识字的母亲注意到了这个变化,“你是‘回呀?”那时,我从北京到成都已经三年了,正在经历对工作的厌倦期,但是地震和兔头,好像给我展示出了某种新的东西,让我安静下来。

你到任何一个四川人家的厨房看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秘密。除了郫县豆瓣这种必需品,厨房里的调味瓶至少还有六七个,每一家的创造性都体现在这些味道的搭配上。四川人可能不屑使用河南的“十三香”,统一调制的味道有什么意思?四川人对各种“味道”的喜欢,是另一种人生方向。因为,味道决定口感,口感决定人生乐趣。

以吃面为例,河南人吃面分个大碗、小碗就够了,即便是小碗,也相当于四川的“三两”了。一个河南人吃面,来“三两”就够了。去过一家成都的面馆,人们可能要三个“一两”——他们需要三种味道,最奇怪的那种无法命名,就叫“怪味面”。在一家面店,最经典的男士套餐是“一牛一海一怪”,就是一两牛肉,一两海味,一两怪味。

美食家陈晓卿分享过一个故事,说他有一次在四川吃肥肠小面,地震了,他看了看周圍,想了想,还是先把面吃完再说……总觉得陈晓卿是入乡随俗,被四川人“大无畏”的精神感染了。看这欢脱的击鼓说唱俑,就能感受到四川人自古有之的乐观开朗。四川人的乐观还体现在他们对于自己语言的自信。

在成都,你基本听不到四川人说普通话,就算是出省,很多四川人也只是把四川话升调当普通话用。比如我的一名同学,第一次去上海出差就各种抱怨:“我那么标准的普通话,商场售货员都听不懂。”我问,那你问的啥?她说:“我问售货员,可不可以把那条摇裤儿递给我看一哈?”

我认为对味道的追寻,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而不仅仅是“活着”。这说明四川人已经脱离了生存的艰难,从而获得一种超脱性。他们乐观,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太过艰难的生存体验。由于都江堰的存在,成都平原的人千百年来讨生活相对容易一些。当北方人抗旱、南方人为洪水发愁的时候,这里的农民可能在聊天,喝茶,打麻将,等着地里结出硕果。

茶馆里遵循的是另外一种时间,那不是来源于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而是都江堰和岷江奔腾的河水。所以,四川人有独特的生物钟——捉啥子急,喝完这杯茶再说嘛。

猜你喜欢

陈晓卿河南人怪味
Hemingway—The Spokesman of“Lost Generation”
天蝎座陈晓卿
《诗经》为河南人正名
论旅游视角下河南人形象的重建
奇趣怪味豆
吃货的权力
陈晓卿的“筐”
怪味美食家
怪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