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物理”课例开发
2020-03-23周和建
摘 要:在分科教学仍占主导地位的普通高中,带有学科痕迹的“STEM+学科”模式,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升所有学生的STEM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本土化途径.运用逆向设计法对“桥梁+力的分解”课例进行了基于逆向设计研究,探讨将STEM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逆向设计;STEM+物理;课例开发
文章编号:1008-4134(2020)05-0038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周和建(1989-),男,浙江台州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STEM课程开发.
1 普通高中STEM教育现状
STEM课例的开发必须要结合国情和学校状况.在分科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普通高中,学科学习是学校和学生关注的重点.部分学校会在选修课程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但更多的以职业体验为主,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部分学校还会在暑期开展科技创新比赛,但这些活动往往面向少数学生,无法提升所有学生的STEM素养.
2 “STEM+物理”模式
在小学和初中学段开展得如火如荼的STEM教育,如何在普通高中广泛推行,依然是个难点.与学科教学分离的STEM教育在推行时受到了重重阻力,开发适合当前普通高中实际状况的STEM课例迫在眉睫.融合STEM理念,对学科课程进行重构,开发出带有学科痕迹的“STEM+学科”课程.这样的课程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是目前面向所有高中学生开展STEM教育较合理的途径.
对比STEM素养[1]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2](见表1),发现它们有很高的相似性,具有学科融合开发的优势.
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STEM核心理念,打破课时的限制,重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评价体系,培养学生STEM素养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3 逆向设计法
STEM课程评价聚焦于学生的素养,坚持学生发展导向,提倡多元主体参与,既重视结果亦重视过程,具备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这些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评价理念完全一致.当然,STEM课程学习方式主要是项目化学习,侧重于培养真实问题解决能力,学习结果往往是一项作品,更适合以表现性为主的多样化评价方式.
美国学者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格(Jay McTighe)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3]一书中提出逆向设计法,如图1所示.
逆向设计法体现了“翻转”设计的思想,重视表现性任务及其评价证据,这与STEM課程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完美契合.在物理学科教学设计时,许多教师也会选择逆向设计法.因此,选择逆向设计法进行“STEM+物理”课例的设计开发是非常合适的.本文以“桥梁+力的分解”为例,探讨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物理”课例开发程序[4].
3.1 确定预期结果
“STEM+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结合STEM素养与物理核心素养角度描述.本课例的学习目标见表2.
3.2 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3.2.1 表现性任务
利用学校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工具,在木工师傅的帮助指导下,切割好木块零件.搭一座桥,要求跨度大、结构简单、造型美观.
利用学校创新实验室的传感器,测试桥梁模型承重能力.结合力的分解知识,定量分析桥面压力与两侧桥墩压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讨论桥梁结构和受力特点.
将桥梁模型放在学校地震馆的震级工作台上作抗震实验,定性分析桥梁稳定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利用木条和胶水制作木结构桥梁,开展木结构桥梁承重比赛.
用工程制图软件,设计桥梁模型.利用学校创客实验室的3D打印机,打印桥梁模型.
3.2.2 其他证据
小测验:生活情境中的力的分解实例.例如,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为何刀刃的夹角越小,越锋利?如何把陷入泥坑的汽车拉出来?
简答题:描述不同种类桥梁的结构特点和受力特点,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3.2.3 评价指标
“力的分解”学习任务评价量表见表3.
学生们搭建的一些桥梁模型如图2所示.
从以下方面(见表4),自评和互评小组搭建的桥梁模型.
3.3 设计学习体验
3.3.1 力的分解
任务1:在水平面斜上拉木块,拉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材料:木块、电子秤、白纸、铅笔、橡皮、三角板1对.
执行任务:在电子秤上斜拉木块,观察电子秤读数变化,确定拉力的作用效果,如图3所示,分解拉力.
任务2:木块放在斜面上,它的重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材料:木块、泡沫板、白纸、铅笔、橡皮、三角板1对.
执行任务:将木块放在泡沫板构成的斜面上,观察泡沫板形变情况,确定重力的作用效果,如图4所示,分解重力.
任务3:石拱桥最上方的石块的重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材料:拱桥模型、白纸、铅笔、橡皮、三角板1对.
执行任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作用效果,分解重力.
3.3.2 桥梁
任务1:利用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工具,在木工师傅的帮助指导下,切割好木块零件.用木块搭一座桥,要求跨度大、结构简单、造型美观.
任务2:利用创新实验室的力传感器,测试桥梁模型承重能力,如图5所示.结合力的分解知识,定量分析桥面压力与两侧桥墩压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讨论桥梁结构和受力特点.
任务3:将桥梁模型放在地震馆的震级工作台上做抗震实验,定性分析桥梁稳定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任务4:利用木条和胶水制作木结构桥梁,开展木结构桥梁承重比赛,如图6所示.
任务5:用工程制图软件,设计桥梁模型,如图7所示.利用创客实验室的3D打印机,打印桥梁模型.
参考文献:
[1]江苏STEM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江苏省基础教育STEM课程指导纲要(试行)[N].新浪网,2018.09.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周和建,吴章法.STEAM理念下的高中物理课堂初探——以“力的分解”为例[J].湖南中学物理,2018,33(09):45-46.
(收稿日期:201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