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一个家族的取舍

2020-03-23李明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义后人家国

李明

一个家庭精神生活的传承,是靠这个家庭里面传承下来的那些故事来承载,这就是家风。家风与家风之间的相互补充和鼓舞,最终就会变成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这也就是家国情怀最实际的心理关联。

我们常说家是讲爱的地方,那会不会“亲亲相隐”铸成大错?因为家人之间彼此呵护、遮风挡雨,就可以不讲道义,不守规矩?答案是否定的。爱,不但不会让人失去规则,反而会让人更有分寸。越是深沉的爱,越能够教化家国大义。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便是最好的例子。

义的繁体字是“義”,从“我”,从“羊”。“我”代表武器,“羊”代表牺牲。可以说从本义上,“义”就有舍己为人,舍小为大的意蕴。一个家族里面,值得传承的故事,除了相亲相爱,替人遮风挡雨的爱意之外,恐怕就是这让人荡气回肠、坦坦荡荡的坚守。一个历史久远的家族,必然有其不敢苟且的规矩。这个规矩就是这个家族在面对诱惑时的取舍,正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了爱自己的家人,去伤天害理、祸及他人,必然不会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家族风气。

在安徽桐城有一条巷子,名叫“六尺巷”,据说这名字来源于一段美谈。清朝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在朝为官,有权有势。一日他收到家书,说邻居要扩建房屋,地基越界了,两家争执不下,到县衙打官司。家人希望他运用自己的权势干预此事。张英在回信上面题了一首诗:“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信后领会到其中大义,主动让出了三尺。而邻居为此羞愧难当,也让出了三尺,于是便有了这“六尺巷”。这六尺之巷,岂是一条巷道而已?那是两个家族谦让美德世代流传的见证。有了这六尺巷,我们可以想象两家的后人面对义利之争都会有所取舍,绝不会仗势欺人,绝不会不讲道理。两家的后人也都会以自己先人的智慧和胸怀为荣,也必然会让后人传颂这个家风故事。看似两家的院落都小了,其实两家的格局都因此更大了。谁能说,祖先的这份大义不是出于对后人的深爱呢?

所以,如果父母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要教給他们取舍的智慧。不知取舍就会行事无当,造成大错,害人害己。教给孩子取舍的智慧,枯燥的说教并不是最佳的选择,运用孩子尊敬的祖辈流传下来的故事,再结合自己的言传身教,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取舍的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非的观念,是一种身体力行的体验。孩子懵懵懂懂的时候,做了不合规矩的事情,父母本该立刻教育,有人却因为孩子稚嫩的样子可爱而发笑。试问这样孩子如何学得会是非观念呢?孩子怎能不感到被鼓励,从而继续做出不合规矩的事情?等到孩子长大成人,习以为常再去教育,谈何容易!

如今常见有关“熊孩子”的文章,讲孩子犯了错,父母反而为孩子撑腰。这种做法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孩子失手犯错,虽非故意,父母也一定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身体力行地向受害者道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是非的坚守。如若孩子故意犯错,绝不能因为年纪小而为其辩护开脱。父母要为孩子承担其所承担不了的责任,示范给孩子家族的取舍。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他所生活的这个家庭不缺爱,也不缺对“正义”的敬畏。

家国大义的传承,舍生取义的精神,可以让一个家族有浩然之正气,绵延千年而让人世代敬仰。

猜你喜欢

大义后人家国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老树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后人可畏
伏生传《尚书》
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