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碎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探析

2020-03-23熊昌茂陈丽娟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信息

熊昌茂,陈丽娟

(福建江夏学院a.金融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2018年4月,在出席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当下,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是以微信、微博及直播等为代表的碎片化媒体的高频用户,愈来愈多青年大学生的人际交互、诉求表达渐趋聚合于网络碎片化信息中。这种传播场域的变迁拓展了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边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对现代思政教育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故此,如何在网络信息碎片化语境下,跳脱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思维,增强信息碎片化时代自媒体正向效应,消释碎片化信息负面效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引领,打赢网络信息碎片化语境下网络思想舆论阵地的争夺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信息碎片化在高校的现状阐释

“碎片化”一词,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如今,“碎片化”已广泛应用于政治学、社会学及传播学等多个不同领域中。“在传播学中,媒介碎片化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新趋势”[2]。相较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微博、微信、直播等新兴碎片化社交媒体的崛起为人类信息交互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传播语言、传播文本等方面呈现零碎、片段、无体系的状态。

网络信息碎片化语境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呈现新局面新样态。当前高校大学生大多为接近“00 后”的新生代,他们绝大多数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独具个性的“移动互联网一代”。在这种新常态下,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自媒体日益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范式和行为准则,这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从传播的主体分析,全民麦克风时代,传播主体碎片化特征显著。大学生可以通过门户网站、手机APP 等获取各类资讯,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键盘操作就可以发布信息从而瞬间蜕变为碎片化信息传播主体。从传播的时空着眼,智能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为大学生随时表达诉求、获取即时信息提供了可能。在海量的信息数据面前,“大学生不再是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他们可能利用上下课间隙、餐前饭后、排队等待的碎片时间,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浏览、评论或转发”[2],从而加剧了传播的时空进一步碎片化。从传播的客体剖解,大学生是碎片化信息传播体,同时亦为碎片化信息受众体。因大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建基于此的价值偏好、立场观点等也不尽相同,由此在解读同一问题时往往有分众化甚至大相径庭的舆论表达,从而使得网络信息在传播内容上表现为多元化特点。应当肯定的是,网络信息碎片化使富于个性特质的“网生代”大学生深刻体味了去中心化的、主客体相互交融的特殊空间内信息传播的冲击与震撼,但与之相伴而生的信息污染、文化霸权等各种网络伦理失范乱象又演变为忧扰大学生群体并考验高校思政工作者智慧的重要问题,淋漓尽致地呈现着信息碎片化的一体两面。不容否认,新的媒体形态已将高校置身于一种全新的传播语境下,整个传播链条和话语生态正经历重大的颠覆性变迁。在这种变局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境况也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为应对这种变化,我们迫切需要秉持直击问题的勇气做好新的语境下高校学生思想引领,亟需厘清网络信息碎片化的积极因素和负面效应,趋利避害,使其有效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速器。

二、信息碎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解析

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善于接纳新事物,因此能迅速跃升为直播、快手等新兴互联网自媒体中活跃的网络碎片化信息传播主体,由此对高校思政教育生态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当网络舆情热点出现后,大学生利用开放性的网络便利摄取各类热点信息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眼界与格局;此外,网络的平等性特点也为大学生群体拣选青睐话题参与评论、转发碎片化信息提供了契机,使大学生中原本“沉默的螺旋”亦加入到对热点事件后碎片化信息的围观阵营中,如此便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度追踪大学生思想实际并及时调整教育内容提供了“晴雨表”。然而,理论与实证都告诉我们,网络信息碎片化绝非只有利好面,其给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究竟带来哪些风险挑战,警醒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深刻探讨分析。

(一)信息碎片化消蚀了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网络信息碎片化情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以及大学生,一方面可以从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中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素材,另一方面也给传统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冲击。在教育模式方面,传统思政课堂大多以教师理论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思政“小课堂”未能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另外,一些高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未能同向同行,没有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加之,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课程主要还是以合班形式上课,部分思政课教师未能把“有价值”的思政内容转换得“有意思”,未能把思政教育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故此,不难理解在集可视化的图片、视频等于一体的网络碎片化信息面前,单向度理论灌输的思政课堂在争夺学生注意力资源方面陷入尴尬的处境。在教育内容层面,思政课堂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展开教育,目的是树立巩固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然而,在网络信息碎片化时代,教师不再占有信息资源优势,一元化的教师权威由强制性逐渐向指导性转变,这种蜕变一方面对教师的职业权威知识权威构成挑战,同时无形中消释了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挤迫着高校思政课堂走向弱势甚至滑向边缘。

(二)信息碎片化削弱了大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当前,信息传播普泛化的物理条件成熟,任何个体可以随时随地自主进行信息生产发布。由此,各类网络信息因网络主体的地域文化、利益诉求、职业结构、知识背景等差异而良莠不齐,既有积极的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正面信息,也有裹挟网络暴力、谣言攻讦等背离思政教育初衷的负面资讯。因此当社会阅历浅、心理未成熟的大学生群体,与某些移动终端用户“往往只注重对某一时间点上的事件进行简单的解读和传递,甚至不惜以偏概全,忽视事件真相的完整性”[3]的做法相遇时,其思维导图是指向逻辑碎片化还是逻辑体系化通常显得无所适从,有时还会引向偏执的甚至是危险的道路。此外,大学生青睐的碎片化信息可以在搜索引擎上实现快速查找,这一方面使大学生群体在过载的碎片化信息面前难以聚焦精力,同时也给大学生将原本需要逻辑推演的问题更多投向搜索引擎简单找寻答案提供了机会。加之,碎片化信息简短通俗,拒斥理性思维和精深推理,部分大学生陷入碎片化阅读迷思,将碎片化的浅层浏览误读为系统性的深度探索,长此以往,必然成为束缚逻辑思维能力向前发展的桎梏。综上所述,倘若网络碎片化信息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过度存在,那么对于需要建构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和铸造大学精神高地而言确为一种羁绊。

(三)信息碎片化扩大了大学生泛娱乐化倾向

娱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然而娱乐突破自身界域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时,就有演变为“泛娱乐化”的趋势,应保持足够警觉。作为在“泛娱乐化”下成长的新生代大学生,对其衍生产品有天然的亲近感,是“泛娱乐化”的重要受众群。尤其是进入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快餐化,越来越注重感官刺激,且常以揶揄、自讽、恶搞甚至低俗暴力的方式博取眼球。为增强用户黏性,网络新兴自媒体常以直观的图像、短视频等片段式、碎片化形式接续传播明星隐私、电子游戏、网红主播等为主题的“泛娱乐化”产品,挤压着难以保持定力的部分大学生卷入“泛娱乐化”的幻象之中。此外,在叙事风格上,理性推理、宏大叙事的文化产品难以获得所有大学生的青睐。但简短、碎片化的“泛娱乐化”文化产品俘获了不少大学生。为了迎合受众,碎片化的“泛娱乐化”文化产品将需要认真看待的时政要闻娱乐化,将需要完整解析的事件零碎化,将“原本的反思、批评转向了消遣、娱乐,减弱了道德评判的力度,背离了新闻传播的初衷”[4],消释了严肃,放大了娱乐,削弱了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同时也使沉浸在“泛娱乐化”虚设假象中的大学生的精神信仰人生理想变得荒芜迷惘,娱乐在向“愚乐”逼近。

(四)信息碎片化加剧了意识形态引导的难度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碎片化学习方式,提升了获取知识的效率,拓宽了学习求知的渠道,同时也加剧了高校意识形态引导工作的难度。在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里,每个个体都可以表达诉求交流想法。当无法满足个体权益诉求和立场表达的需求时,大量堆集的想法“就会借助网络被迫归置在道德约束、制度约束相对不足的网络空间”[5],由线下向网上舆论场域转换,并与简短的文字视频等碎片化信息相交,理论素养差、甄别能力弱的大学生群体就极易断章取义形成认知歪曲。当错误的认识抑或“委屈”的情绪难以得到指正疏解时,贴吧、论坛、微信朋友圈等沦为部分学生吐槽、宣泄甚至谩骂声音的聚集地,破坏了网络舆论生态的同时,也加剧了意识形态引导难度。同时,自媒体时代,所有大学生都是信息生产者传播者的身份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碎片化信息传播圈层中的重要连接点。当舆情热点出现,每位大学生都是理论上的焦点事件后碎片化信息的围观者参与者,舆情传播源头的分散性对信息碎片化语境下的意识形态引导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在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上,借助简短片段的网络碎片化信息,以日益隐晦的“高级黑”“低级红”等口吻揶揄调侃主流意识形态亦时有存在,使互联网这个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面临复杂的新形势。

三、信息碎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策略选择

(一)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理念升级

互联网时代以来,特别是碎片化媒介的兴起迫使思政教育工作者主动抑或被动跨越从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到现代思政教育模式的鸿沟。面对网络信息碎片化对思政课的影响,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同时新形势也对其提出全新要求。首先,要因势而新,适应情势,转变传统育生理念。要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革新传统育人规律,将宏大叙事的传统课堂与现今碎片化学习的新模式诸如微课堂有机结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及早破除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由单向的信息传播角色向多元的互动角色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善于思考勇于表达愿意交流的主体。其次,要因时而进,顺势而为,理论实践有机结合。要紧扣时代主题,契合学生需求,用微传播等学生青睐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传递时代强音;要紧跟发展进路,顺应学生成长规律,激励学生在从第一课堂理论研习与第二课堂实践探究的双向互动中贡献青春力量。最后,要因事而化,情理同行,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交融相生。要把准学生思想脉搏,持续用主流价值观建构大学生思想道德体系,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钳住”学生,及时廓清学生在碎片化信息前的模糊认识,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要回应学生思想关切,贴近学生实际,既能讲透理论又能讲好故事,实现思政课从“拉人学”到“选人学”转变,实现思政内容由有意义向有益有趣蜕变。

(二)促网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

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影响下,为保障“停课不停学”,国家统筹整合各类相关教学资源,提供覆盖各地的优质网上教学资源,全力保障教师在网上教学生在网上学。不容否认,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倒逼着教师视角从传统线下教学向网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发展聚焦。当前,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趋势愈来愈明显,若相向而行逆向而为,势必消释传统课堂的影响力。由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迎合趋势乘势而上,及时眷注各类碎片化信息,有效捕捉非结构化信息下的实质性问题,通过“化零为整”还原事态真相,挖掘并解读碎片化信息蕴含的逻辑实质,将学生从浅显认识向深度探赜引导;要着力提升驾驭“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将最新的思想理论成果以学生善于接受的例如微课慕课云课堂等方式进行创新性包装,实现网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协同推进,做到既会“面对面”,又能“键对键”。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旗帜鲜明传播马克思主义,激发课堂活力,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在优化整合网络资源基础上,“主动将思想政治标签化整为零”[6],春风化雨般地推介网络精品思政课,以私人订制式教学课堂把学生从碎片化阅读的偏误中引回正途,在教学对象为“众”的线下课堂与教学客体为“人”的网络课堂融合发展中实现学生的逻辑思维由零碎向体系迈进。

(三)以学生切身利益为指向的共同参与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我国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为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表达诉求创造了条件。如今,当高校决定置身互联网中利用碎片化媒介引导网络舆情时,就必须在师生共同参与形成共识下植入以学生利益为指向的理念。由此,或许可从两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搭建民主的网络舆论场域,让学生有处“说话”。在网络碎片化信息面前,高校跟进的不是“堵、压”而是创建网络碎片化信息聚合地,秉持“让学生有话说”“让学生有处说”的理念,引导学生更多关切周边境况而非泛娱乐化衍生品,指引学生从泛娱乐化的虚幻中回归现实。比较成功的例子例如“厦理工e 起来”微信平台的“小吐槽”互动社区,该社区成为学生关注并吐槽身边的人和事的场域,目前,“‘小吐槽’已经成为师生表达诉求的‘直通车’和学校倾听师生心声的重要平台”[7]。二是融吸学生力量参与高校治理,让学生有事可做。随着高校民主管理的发展,吸纳学生参与高校事务管理已成为治校形式的有力补充。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首先应秉持平等互动理念,切实将学生视为参与治校的重要主体,吸纳建设性意见,创设矢力同心的良好沟通氛围;要透视贴吧论坛等平台上碎片化信息背后的利益诉求,给予正面回应,使学生吁求能够落地有声。此外在参与制度层面,“高校要制定有关学生参与的具体规章制度,明确学生参与权的范围、形式、程序等内容”[8],避免学生沦为虚设的“花瓶”和高校行政的附庸,切实使学生参与治校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四)壮大网络信息碎片化语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全球化浪潮日益深入以及世界各种价值观念交融交锋,使拥有众多青年学生的高校成为各类意识形态的集散地。处于此种境地的高校,如何夺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并增强对大学生教化引导功能,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要破解这个难题,当前至少可从以下两方面作为切入口:一方面,树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要充分认识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主动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就为其他意识形态甚至背离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侵蚀大学生提供可乘之机,尤其要警惕各类碎片化社交自媒体有意无意传播各种可能渗透西方价值观的碎片化信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各类自媒体为抓手,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等方面教育;要增强说理透彻性,将主流意识形态中抽象话语解读为贴近学生实际的网络语言,使学生在指点迷津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另一方面,要增强处理网络碎片化信息素养。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碎片化信息,首先大学生要不断培育判别信息能力,提高独立客观解析问题水平,减少各类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碎片化信息侵扰;要严于律己,主动屏蔽不良不实信息,自觉抵制片面狭隘讯息,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底线。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提升媒介素养。要把握网络碎片化信息传播规律,更新沟通理念,转换话语方式,直面错误思潮,提高应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构建碎片化信息监测体系,研判碎片化信息传播可能引发意识形态安全事件的“涟漪效应”;要在网络信息碎片化境遇下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极端重要位置,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上切实做到“敢抓敢管、善抓善管、敢于亮剑、善于出招”[9],使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更扎实更稳固。

综观网络信息碎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厘清网络信息碎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逻辑思路,因应形势,直面挑战,趋利避害,有效应对,因势利导,“为我所用”才是破解问题的核心与关键。具体而言,当今时代,网络碎片化信息传播已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摒弃传统自说自话的沟通范式,充分利用自媒体传播正能量,使大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洗礼。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形势变化作出调整和改变,要力避网络信息碎片化可能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研判新形势,制定新举措,从升级沟通理念、注重学生参与、线上线下融合以及巩固壮大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等层面化解网络信息碎片化带来的不虞效应。总之,网络信息碎片化是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变迁的结果,不能回避,唯有直面,顺势而为,真正实现网络信息碎片化的正向效应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用,这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信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