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的舆论反应及其引导路径
2020-03-23李天丽蔡杏陈志勇
李天丽,蔡杏,陈志勇,3
(1.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117;2.福建省互联网舆情中心,福建福州 350003;3.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福清 350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研究应对“新冠”疫情工作时强调,宣传舆论工作要着力强化显政、把握主导、占据主动,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1]。抗疫期间,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载体,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网而生、因网而增,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挑战。笔者通过监测抓取疫情期间涉大学生群体的舆论动态,深入剖析这一特殊时期和特殊情境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选择,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一、从网上舆论看疫情中大学生的积极表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 后”党员时强调,“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在抗击疫情阻击战中,大学生扛起责任、经受考验、积极作为,展现了青年一代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客观理性的责任觉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疫情中,大学生在焦灼舆论场中强势出圈,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传递党和国家强音。一是“对外”澄明心智,助力疫情“大宣传”。在权威信息不足、防控知识缺乏、涉疫谣言泛滥的情况下,全国高校率先发声,学生积极响应,密集发布防疫信息,传递理性、科学、专业的声音。二是“对内”主动担当,打好家庭“预防针”。面对疫情,亲子代际应对的不同引发了信息回避的现象,“劝说父母戴口罩”成热门话题,大学生通过“知识反哺”承担起守护家庭的重任,重塑自身的家庭观、责任感。
(二)爱国力行的使命担当
如果说使命和担当是成长最好的催化剂,那么抗击疫情就是大学生最好的成长礼。曾经乐于看剧、追星、自拍的大学生褪下稚气,勇往直前地走在疫情战斗的前端。一是志愿服务,数十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冲锋在前,参与心理援助、社区服务等疫情防控工作。二是驰援一线,医学院校在读研究生驰援湖北,各地涌现为疫区运送物资、援建抢修的大学生典型。三是守望相助,海内外大学生竭尽全力募款筹货,全国大学生党员为抗击疫情捐款捐物。大学生在抗疫中的积极作为得到全国舆论点赞,展现了大学生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时代风貌。
(三)凝心聚力的青春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凝聚共识”[2],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知行合一、服从管理、勇于担当,为凝聚共识、共克时艰注入强大的青春能量。一是利用“云端课堂”充实自我。《教育部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中要求大学生宅其身、抱道行。大学生在网上进行专业学习和自我提升,做到“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二是创设防疫活动排解焦虑。大学生自创居家“宅运动”,朋友圈“厨艺大赛”等时尚有趣的方式,为隔离生活增色。三是声援抗疫一线凝心聚力。大学生用“云端喊麦”为火神山、雷神山“打call”;编写抗疫歌曲为一线人员鼓劲。大学生在“应援”中强化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形成凝心聚力、上下同欲、和衷共济的抗疫强音。
二、从网上舆论看疫情中大学生暴露的问题
此次疫情中,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事不网已成为大学生的生活、社交方式,在价值多样、泥沙俱下、众声喧哗的“疫情舆论景观”中,暴露出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舆论场乱象折射大学生价值观异化
疫情下的舆论场境内外力量齐聚,真相与谣言相混,造成青年价值观异化。一是理想信念缺失。部分大学生对“全民战疫”漠不关心,甚至缺乏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抗疫英雄的敬畏、对社会道德的践行。二是价值取向模糊。对社会治理体系的认知缺失、社会共识的理解匮乏使得疫情中部分大学生出现质疑国家权威、淡化意识形态、频繁“体制归因”、排斥政治话语等现象。三是个人主义倾向。在疫情防控中,个别大学生主张精致利己、责任意识淡漠、道德认知缺失,甚至出现屡犯疫情防控红线的情形。
(二)疫情“黑天鹅”催生大学生恐慌情绪
新冠肺炎疫情舆情来势凶猛、体量巨大,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超载”。一是健康恐慌。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对自身及家人健康的担忧和恐慌,甚至产生主观症状,从而采取过度防护措施。二是信息恐慌。信息浪潮中,大学生群体扮演“斥候”的角色,他们信息接触体量大、来源广,对信息的敏感度高、成熟度低,无法科学正视疫情发展的复杂性,从而产生恐慌。三是社交恐慌。由于长时间缺乏线下社交活动,部分学生表现出孤僻疏离、沉迷媒介社交的不良行为,出现人际交往能力的衰退。
(三)现实困难累加诱发大学生焦虑心态
疫情爆发后,高校原有的工作、教学秩序受到扰乱与阻碍,大学生在外界疫情与自身困境中游移,沦为情感“钟摆”。一是学业焦虑。线上授课致使“学困”现象,教育实效难以落实;硬件设施受限,教学资源难以实现公平分配。二是就业焦虑。持续推迟开学,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骤减,政策红利难以惠及;高校延迟答辩和毕业实习后,相关政策模糊,毕业生求职遭遇多方制约。三是升学焦虑。多所高校试水线上复试,便捷校生双方的同时也面临程序性、效率性、公平性等问题;多国留学计划频频推迟,“留学党”陷入两难。
(四)公共生活缺失助长大学生不良风气
大学生长期“宅家”,社会公共生活缺失,加剧了媒介技术的渗透,致其行为习惯“原子化”,不良风气抬头。一是网络依赖。高自由度、低约束度的虚拟空间成为大学生赖以“生存”的私人空间,网络成为塑造学生社会精神、价值格局的支配性力量。二是娱乐至死。游戏产业因“疫”而火,在线视频收视长虹,网红经济出现井喷。居家环境过于安逸,假期不断延长,部分大学生愈发沉迷于互联网带来的速度与激情,陷入“娱乐至死”的浅薄境地。三是生活失衡。在疫情和诱惑双重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宅家”生活中经常熬夜,缺乏规律健康饮食和体育运动,生活处于失控与失衡状态。
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路径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3]。高校要善于借势、谋势、造势,把疫情大考变为引领学生抗击灾难、凝聚人心、重建家园的精神动力,变为推进思政改革、增强育人实效的重要契机。高校应针对网络舆情反映出来的问题,应时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明确大学思想引领内容的着力点及路径。
(一)明确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七个着力点”
高校应切实把责任抗在肩上,坚决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超前性看全民战疫所展现的历史方位、时代意义以及未来指向[4],及时回答和解答时代提出的现实课题,用“七个着力点”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引领。
1.强化以制度伟力厚植爱国情怀的国家观教育
高校应把握主流,用好、用活“中国之治”这套生动教材。一是因事而化,厚植爱国情。用党中央为抗击疫情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积极成效,和国内外抗击疫情行动的鲜明对照,引导学生补足精神之钙,坚定“四个自信”。二是因时而进,砥砺强国志。把医护人员、警务人员、党员干部坚守一线的鲜活事迹及时、全面、立体、客观地展示出来,以“共情”促“共鸣”,汇集起向上向善、忠于人民的强国力量。三是因势而新,实践报国行。用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公德教育主动回应学生关切,引导学生将疫情期间的艰苦环境作为磨练自身的机遇,将担当意识落实为齐心战疫的报国行动。
2.强化以投身一线圆梦伟大复兴的职业观教育
全民战疫是引导大学生认识当下、规划未来,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伟大梦想的最佳时机。一是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深入思考马克思关于“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的论述,培养学生勇于肩负时代重任的信心和勇气,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服务奉献、建功立业,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同祖国的需要对接起来。二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疫情中各行各业奉献者的事迹,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职业岗位都是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舞台。三是引导学生全面提升职业能力。将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的专业精神转化为激励学生提升自我的内生动力,在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验证自己的价值。
3.强化以敬畏之心感悟命运相连的生命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是人,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是人的生命延续和生命价值观的实现。一是珍惜生命。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重视公共卫生,提升身体素质。二是守护生命。讲好“人与自然是个生命共同体”的和谐共处之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态哲学观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发展中的问题进行逻辑应答。三是敬畏生命。以“最美逆行者”的大爱精神、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作生动教材,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真谛,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4.强化以英雄脊梁振奋凝聚人心的偶像观教育
网络舆论呼吁,疫情过后要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避免盲目追星。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实干兴邦、乐于奉献的“偶像观”。“偶像”指向的是他们所代表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道德水平与社会责任,而非娱乐化。二是引导学生向抗疫中涌现出的“新偶像”学习。偶像就在身边,在我们需要的地方。动员学生积极为疫情中的国士无双、白衣天使、蓝衣卫士等英雄标杆点赞,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养料,完善自我。
5.强化以实干力行擦亮青春底色的奋斗观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要“同人民一起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青年的正确方向”。一是“立鸿鹄志”。统筹做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等的“暖色调”重大宣传,引导学生在抗击疫情阻击战中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患难,立志成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用理想点亮奋斗之灯。二是“练真本领”。引导学生在疫情这场“大课”中磨练毅力、砥砺心智、增长才干,用勤学苦读夯实奋斗之基。三是“做实干家”。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在疫情中坚守、尽责、担当,用笃实筑牢奋斗之本。
6.强化以科学理性提升媒介素养的网络观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新冠疫情提出了“信息疫情”的概念。疫情期间,媒介音量空前巨大,亟需对大学生的网络观进行科学引导。一是明辨是非,粉碎涉“疫”谣言。引导学生尊重科学,理性获取、理解、分析、甄别、利用网络信息,杜绝“信息疫情”。二是遵纪守法,增强传播责任。引导大学生依法上网、文明上网,增强网络道德、个人隐私保护、网络安全与风险意识[5]。
7.强化以共克时艰践行群众路线的人民观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一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这场战斗的主体力量。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必须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每个人都是疫情防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在前线奋战,还是在后方保障,都是在为抗疫做贡献。二是引导学生在“人民战争”中汲取智慧,向人民群众学习。深刻感悟疫情中群众展现并贡献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智力资源、精神资源等,向人民学习,向基层学习。
(二)形成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教育合力
要进一步明晰聚焦思想引领的“七个着力点”,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网下与网上同推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上好战疫大课,形成思想引领合力。
一是牢牢掌握舆论宣传的主动权。高校应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积极回应学生多元信息需求,深入挖掘鲜活生动的“战疫”素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变高势位灌输为嵌入性表达[6],为思想引领找准切入点、落脚点。分专题、有节奏、成系统地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向学生释放“战疫”正能量。
二是全力夯实“第一课堂”的主阵地。结合本地本校优势特色,切实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分层分类做好课程设计,真正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将“七个着力点”嵌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集体备课、研讨交流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7],讲好抗疫的“中国故事”,打造铸魂育人的“战疫”金课。
三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强引领。精心组织策划、有效实施,将“七个着力点”教育全面融入到主题教育、党团日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体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中,打造“思想引领共同体”。用“七个着力点”加强学生思想训练、政治历练,在讲好战疫故事、参与战疫实践中教育学生、引领学生,推动“抗疫”精神对青年学生的强势引领。
四是着力打造齐抓共管的新格局。树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盘活组织系统、卫生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等的特色优势,科学统筹,加强分工,形成合力。把“七个着力点”教育和优秀战疫典型进校园、防疫科学指导进课堂,公共卫生教育进教材相结合,各有侧重又有机衔接,汇聚起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