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的理论与现实匹配度研究

2020-03-23吴永能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2期
关键词:彝族云南省文化遗产

吴永能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4)

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各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与其相匹配的开发模式,但在实际至此执行过程中,实际开发模式并没有较好地和理论开发模式相匹配。因此,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文献回顾、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匹配差异,提出意见建议,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研究概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的前提是能不能开发的原则性问题。苑利和顾军(2009)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产业化开发中应该实施保护与开并举、分别实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性质、特征和分类等差异,学界提出了不同的开发模式。曹诗图和鲁莉(2009)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承担的功能,将其分为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传统医药类和民俗类,在此分类的基础上,以开发适应性切入,指出并不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旅游开发,如传统医药类只适合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旅游开发,不具有普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能满足游客的诉求,是旅游开发的一种重要资源(曹诗图和鲁莉,2009)。华春霞和贾鸿雁(2007)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种重要价值,同时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且旅游本质上一种文化开发,旅游从业者以盈利为目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旅游开发视野。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学界研究多涉及旅游开发和数字化开发等新兴领域。贾鸿雁(2007)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指出,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原生地静态开发模式、原生地活态开发模式、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和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王凤丽(2008)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状况,将其分为静态开发模式、动态开发模式和工业生态园模式;范玉娟(2007)从旅游开发的具体形式出发提出了形象经营、休闲演艺、节事旅游和旅游商品等开发模式;黄永林和谭国新(2012)指出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提供了重要支撑。

总的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的研究涉及到众多方面,如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开发模式,这些不同开发模式各有特色,但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面对多样的开发模式,如何做到取长补短和相互借鉴,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正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问卷调查

为了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的理论与现实匹配度的现实情况和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开发模式,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参加此次问卷调查的共有141人,有效问卷141份,无无效问卷,问卷共设计21个问题。样本结构如下:调查对象年龄分布在0-60岁,主要集中于18-30岁,有57名男生,84名女生,在校学生占比达到91.49%,少部分调查对象职业为事业单位、机关单位和企业部门;87.95%的调查对象接受了本科及专科以上教育;由于调查对象多为在校学生的缘故,因此81.56%调查对象的月收入水平为2000元以下,2000-5000元月收入占比为11.35%,5000元以上月收入占比为7.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分类情况,本问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分为民俗类(如泼水节、火把节和刀杆节等)、传统技艺类(如白族扎染、阿昌族户撒刀等)、传统曲艺戏剧类(如花灯、傣剧和傣族章哈等)、传统音乐舞蹈类(如傈僳族民歌、彝族海菜腔、傣族孔雀舞等)和民间文学类(如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和格萨尔史诗等)。

总体来看,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情况不甚理想,但也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的得分普遍偏低、开发模式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这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开发模式和理论开发模式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并没有实现合理匹配。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开发模式距人民群众所期待的开发模式也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开发中需要更加认真的完善已有的开发项目、搭配多样化的开发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期待,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实地调研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根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介绍,云南省具有34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8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地方韵味。因此,笔者对云南省内较为成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云南民族村

云南民族村于1992年建成开放,距今已有28年的历史。民族村是展示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窗口。其拥有木鼓舞、锅庄舞、傈僳族民歌、彝族海菜腔等国家级、省级、民间音乐及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0余项,拥有火把节、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等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10余项,拥有户撒刀制作技艺、剑川木雕技艺、彝族刺绣技艺等国家级、省级、市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0余项以及其他省、市级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对游客进行了访谈,近80%的游客对云南民族村非常满意,民族村内有民族村寨且秩序井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表演和精美文创产品等,各种开发模式相互组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游客认为云南民族村较好地展示了少数民族特色,学习并了解了相关历史文化,但也存在部分村寨大而空、游览内容分散、村寨建筑风格各有不同但主要展现内容趋同、讲解服务有待加强和表演时间过于密集等问题。

(二)官渡古镇

官渡原名“窝洞”,是滇池岸边一个螺丝壳堆积如山的渔村,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妙湛寺前的金刚宝座塔坐落于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云南围棋厂、乌铜走银传习馆、官渡饵块传习馆和官渡滇剧花灯传习馆。

在实地调研中,官渡古镇因免费开放且交通位置优越,人流量较大,能较好的满足游客体验古镇的需求。但大部分游客认为官渡古镇存在较多不足,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无人管理、较为难找到地址、商业化气息较为严重和街道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差等问题,各种开发模式并未能较好地实现匹配。

(三)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创建于1951年,是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和国家一级博物馆。2008年5月18日对外永久性免费开放,2015年5月18日新馆正式开馆。云南省博物馆基本陈列叙述了从远古文明直至云南和平解放的历史发展进程,以文物为引领,首次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云南各族人民在红土高原创造的厚重历史和辉煌文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和形象开发模式的代表之一。

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云南省博物馆因门票免费、有讲解、位置较好和展览丰富等原因,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是了解云南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古代科技的重要殿堂。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宣传不到位、参观者单一且多为集体组织等问题。

(三)云南石林风景区

石林县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石林县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8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4项。其中民间文学有《阿诗玛》,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有糯黑彝族文化保护区、阿着底彝族撒尼族刺绣之乡和月湖传统文化保护区,传统舞蹈有彝族三弦舞、传统技艺有彝族(撒尼)刺绣和传统体育有彝族摔跤。石林风景区内具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阿诗玛、大三弦舞和彝族相关非遗文创产品等。

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石林风景区凭借其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特色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5A级景区评级,成为众多游客到昆首选之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促进了石林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也存在景区内部非遗表演形式化、讲解和后勤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四、结论和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的理论与现实相匹配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所反映出二者不匹配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第一,在进行开发模式的选择中,应根据其特色和定位,合理搭配开发模式,使得各种开发模式相互搭配补充,使得各种开发模式发挥“合力”。根据问卷调查可知,游客对各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期待多样,单一的开发模式并不能满足游客需要;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多数非遗景点兼具两种甚至三种开发模式;第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文化基因,保持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做到“固本”。云南民族村通过开发少数民族村寨,最大限度原汁原味展示少数民族生存环境,展示其特殊的文化,使游客了解到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人们喜欢;第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放展览过程中,完善服务,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石林风景区内部服务提供不到位,诸如讲解不足、休息地不够和餐饮服务机构不能满足游客需要等问题,影响了游客体验,需引起重视。第四,在整个过程中,政府不缺位不越位,企业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实现政府、人民群众和企业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平衡各方利益。官渡古镇非遗传习馆因无人管理而关门、街道较脏乱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开发模式多种多样,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但在现实中并未实现开发模式与理论的相匹配。如何在开发中更好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与理论相匹配,对进一步做好开发与保护相关工作,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彝族云南省文化遗产
彝族海菜腔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与文化遗产相遇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