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视域下加拿大法语文学发展概览①

2020-03-23

关键词:魁北克加拿大人法语

冯 琦

内容提要 加拿大法语文学是在法裔移民对加拿大的发现与开拓中萌发的,其产生与发展反映着加拿大法裔社会的历史轨迹和法裔加拿大人的梦想与追求、坚守与抗争。有关新法兰西的最早文字记载至今不过四百余年,加拿大法语文学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学代表作不仅烙上了清晰的历史印记,而且反映了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与发展,写作主题的拓展与多元,写作手法的突破与创新。从20世纪60年代历经发展到当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加拿大法语文学独具亮点,在世界法语文学的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引 言

加拿大法语文学主要指魁北克文学,也包括少量散居在其他省份用法语进行创作的作品,其属于法语文学这一大范畴②王泰来.《加拿大的法语文学》.国外文学.1981(3):38.。作为非本土文学,其发生有四大因素:一是本土文学的缺失,二是外来文化的介入,三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变迁影响着文学的发生与其内容的发展,四是介入文化的传统作用在文学的形式和风格上③逢珍.《加拿大英语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第5 页。。加拿大法语文学是随着早期法裔移民在加拿大开展探险、传教、商贸、移民等活动而萌发的,其产生与发展反映着加拿大法裔居民的历史变迁、社会政治经历、经济生活水平改善以及文化传承与革新,与他们的命运紧密相连。加拿大法语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文化二元共生到多元共融的过程,根据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变迁,加拿大法语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殖民地时期的萌发、联邦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成型、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的发展和70年代以后的繁荣。

一、法英文化混搭下文学萌发

土著堪称加拿大这片土地上的“第一民族”,是最早的居民。虽然土著居民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但却没能产生出自己的文字系统,本土文学只停留在口头传承阶段。从殖民地时期起,对加拿大建国和发展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英裔和法裔加拿大人,因此他们被称为加拿大的两大“建国民族”。在法裔和英裔加拿大人一步步成为这片大陆上的主流族群时,他们所沿袭的法兰西文化与盎格鲁文化构成了加拿大的两大主流文化。两大“建国民族”始终保持着自己根深蒂固的传统和强烈的自我认同,因此两大主流文化一直共生共长又相互竞争,这构成了加拿大多元文化发展的因素之一。

1534年,法国航海家雅克·卡蒂埃(Jacques Cartier)抵达位于美洲东北部的圣劳伦斯湾并建立殖民据点。17世纪初,法国人萨姆埃尔·德·尚普兰(Samuel de Champlain)建立起魁北克城,标志着法国殖民地的建立。法属加拿大沿袭了法国本土的旧制度和文化,信奉天主教,通用法语,而经济生活的基石则是从法国本土移植来的领主制,其政治体制也表现为集权化、贵族化④王俊芳.《多元文化研究:以加拿大为例》.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第19 页。,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在其后两百多年的法国殖民地时期,随着越来越多的法国探险家、航海家、天主教团体及最初的移民来到这片被命名为“加拿大”的美洲新大陆,他们渴望继续发现和认识新大陆,并将法兰西的价值观根植于这片土地,建立一个有别于法国社会的“新法兰西”社会,由此,关于这些早期发现者和开拓者地理发现、贸易活动、政治斗争、传教经历、土著生活等内容的日志、信件、编年纪事等文字记录标志了加拿大法语文学的诞生。

然而,英国和法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进行了长达七年的战争,两大殖民帝国的争夺决定了未来加拿大社会文化的二元性。最终法国败下阵来,1763年《巴黎和约》的签订迎来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开始。有着显赫身份或知书识字的上等殖民者纷纷选择离开新法兰西返回法国,此时,法语和法语文学、天主教信仰以及祖先的风俗成为了失去原宗主国保护并被遗弃在这片土地上的垦殖者、传教士和士兵的纽带,在英语和新教文化的包围与威胁中他们团结一致,为存续自己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为不被同化进行着艰苦的抗争,一种建立在传统天主教价值观上的族裔认同感迅速成长起来,在魁北克城的内部和周围形成了种族、文化、宗教和语言的坚强向心力⑤[加]格莱兹·布鲁克.《加拿大简史》.山东大学翻译组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2,第60 页。。至此,法裔加拿大人结束了新法兰西之根时期(1534—1760),进入了加拿大之根时期(1760—1836)⑥孙桂荣.《魁北克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第16 页。。

1763年,英裔殖民者颁布了强制性的同化法令,在此背景下,加拿大法裔却更珍爱自己的法兰西文化。他们在共同地域、共同宗教信仰、共同心理、共同语言凝聚中形成了稳固的外侨社会,具有了抗同化能力⑦周泓.《论加拿大魁北克民族问题》.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48-54.。同时,同为被征服者,美国的独立更激发了法裔加拿大人的抗争,他们不会被驯服,更不会甘心死去。为了拉拢殖民区的法裔缓解冲突,经过谈判,英国殖民者于1774年颁布了更为包容的政策《魁北克法案》,批准了在魁北克境内保护法语并保留法国民事法的特别措施,同时保障了法裔加拿大人信仰天主教的权利。

1783年,美国的大批保皇党人逃亡加拿大,迫使英国议会于1791年颁布新的宪法,以渥太华河为界,把加拿大分为了“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两个省,加拿大社会的二元文化特征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从此,在辽阔的加拿大领土上开始了两个民族、两种语言和两种宗教共存的时代。而法裔加拿大人便将下加拿大视为自己的国家,但占多数的英裔加拿大人凭借政府和议会的力量,与法裔加拿大展开了较量。1806年,加拿大人党创办了报刊《加拿大人》(Le Canadien)(1806—1893),这是一份完全属于法裔加拿大人的报纸,它成为法裔加拿大人保护自己利益、探讨自己关心问题的论坛,也是他们团结说法语的知识分子、保护法语文化传统的阵地。这份报纸成为了带有民族特色的加拿大法语文学的摇篮。

随着加拿大经济的发展,法裔加拿大人中有文化的年轻一代渴望进入劳动市场,但经济命脉牢牢掌握在英裔人手中。对英国殖民统治不满的情绪日益加剧,终于导致1837年,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为谋求自身利益参加了反抗英国人的武装起义,即爱国者武装起义(La Rébellion des Patriotes)。起义爆发于蒙特利尔,波及了整个下加拿大地区,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1837年成为了法裔加拿大人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他们肩负着“生存下去,不被同化”的人生任务,在抗争中不断繁荣自己的文化并发展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学。被赋予了“为民族生存服务”历史使命的加拿大法裔民族文学从一开始就被看作是一个“民族”计划来实行⑧Michel Biron,Francois Dumont,Elisabeth Nardout-Lafarge,Martine-Emmanuelle Lapointe.Histoire de la littérature québécoise.Montréal:Les Editions du Boréal.2010.p.12.,与民族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诗人、历史学家弗朗索瓦-格扎维埃·加尔诺(François-Xavier Garneau)面对加拿大总督锡德纳姆勋爵(Lord Sydenham)断言“法裔加拿大人是没有历史、没有文学的民族”的侮辱,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情编写了第一部有关加拿大法语地区的历史《加拿大史》(Histoire du Canada),记录了法国移民在北美的开发过程,并呼吁法裔加拿大人坚持自己的信仰,追求民族的利益,如同他在书中结论部分的评述:法裔加拿大人在极严酷和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建立了一个以农业为核心的民族,因此他们没有南方民族高雅的风度和奢华的气派;但是,他们却具有独特的庄严、刚毅和自我保护的特性⑨孙桂荣.前揭书,第24 页。,对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珍惜与自豪使这部法裔加拿大人所骄傲的作品成为了“加拿大法语民族的圣经”。建国前的殖民地历史使加拿大法语文学孕育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中,除了英法两种文化不断对抗又融合,还吸收着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的土著文化的养分。

二、英美夹缝中文学成型

一方面,爱国者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当时的寡头统治集团,迫使英国政府重新考虑其殖民统治政策,为英法两裔政治的联合奠定了基础,也为即将建立包含英裔加拿大人和法裔加拿大人的国家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加拿大是“美国革命的产儿”⑩Arthur R.M.Lower.Colony to Nation:A history of Canada.Toronto:McClelland and Stewart.1977.p.79.,这一时期恰逢美国实力迅速强大,美国想在美洲担当老大的角色,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美国不断觊觎加拿大领土的企图客观上加速了加拿大人民族意识的觉醒,而拿破仑战争后,美国的自由、民主、共和的思想也刺激了加拿大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使他们认识到本地区与英国和法国的不同,加拿大已具备建立一个自治国家的意识理念和政治基础。

受1861年美国内战影响,加拿大人害怕美国势力的入侵,加之民族主义思潮席卷加拿大各殖民地省,终于,1867年7月1日,由两个英属殖民地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合并成的安大略省(之前的上加拿大)和魁北克省(之前的下加拿大)组成统一的联邦国家,加拿大开始了独立国家的发展进程。联邦的一系列法律都反映出英裔文化与法裔文化并存的合理性,而他们之间的分裂与冲突也为其他族群争取权利以及日后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时,魁北克成为了法语文学运动的发源地与故乡。法裔加拿大人表现出更为自觉的民族意识,迫切希望自己的民族身份能够被确认、并得到尊重,此时法语地区文学稳步发展,帮助法裔加拿大人抒发自己的民族情感,出现了诗歌、小说、散文、历史叙事等文学样式,文学评论也应运而生。

有着“魁北克第一位民族诗人”美誉的奥克塔夫·克雷玛齐(Octave Crémazie)以恢复在英国人统治下被忘却的历史和传统为奋斗目标,积极兴办文学杂志,他深受法国浪漫主义、特别是其中的民族意识和历史观点的影响。他在“魁北克爱国学社”(L’Ecole patriotique de Québec)成员联合签署的文学杂志《加拿大人之家》(Le Foyer canadien,1863—1865)的创刊词中提出了“传播知识,鼓励民族文学的发展”的宗旨。1862年因被欺诈破产,克雷玛齐流亡法国,他清楚地看到新生的加拿大法语文学的社会边缘性与殖民地性质:“难道我们不是被祖国母亲遗弃在圣劳伦斯河畔的一百万法国人吗?难道他们不该稍稍鼓励一下那些能够拿起笔从事创作的人?只要这样,就足以帮助这个弱小民族不断成长,而这个民族将永远铭记那些帮助他们完美地保留祖先最宝贵的遗产——法兰西语言的人”⑪孙桂荣.前揭书,第29 页。。在克雷玛齐为年轻的加拿大法语文学所遭受的冷遇打抱不平时,既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也体现了对法兰西语言和传统文化的一片忠心。这正预示着在未来漫长岁月中,法裔加拿大人面对着地区生存、战略退却、忠于语言和信仰问题,在北美的广阔天地与母国怀恋中漫漫探索的阶段。从殖民者到被殖民者,从下加拿大到魁北克,法裔加拿大人一直在为自己寻找一个称谓、疆界以及属于自己的文化。

加拿大在20世纪初取得巨大发展,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城市建设进一步推进。然而生活在魁北克省的法裔加拿大人并未感到被这个社会所接纳。他们大部分人受天主教思想影响,保持传统,坚守土地,依赖农业,远离工商业,因而他们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经济上的弱势使其更无法与英裔人在政治上平等抗争,文化传统也更趋边缘化。处于社会劣势和命运的不公激起了法裔知识分子的不满,由此产生了一批反映工业文明和现代社会里孤独、疏远、挫折、绝望的生存状态、同时呼唤自由的诗人,其中就有魁北克四大诗人阿兰·格朗布瓦(Alain Granbois)、圣-德尼·加尔诺(Saint-Denys Garneau)、丽娜·拉尼埃(Rina Lasnier)和安娜·埃贝尔(Anne Hébert)。

被视为魁北克女性文学先驱的小说家萝尔·柯南(Laure Conan)亦诞生于这一时期,其代表作为自传性心理分析小说《昂若利娜·德·蒙布伦》(Angéline de Montbrun),作品以个人书写为核心,关注个人情感与伦理,结束了魁北克小说以历史题材为主题的时代。同期还诞生了一部划时代的不朽作品——路易·埃蒙(Louis Hémon)的《玛利亚·夏普特莱纳》(Maria Chapdelaine),小说以极高的写作水平描绘了20世纪初魁北克农民的生活,对宗教思想和爱国情操的宣扬与当时魁北克的现实不谋而合。当女主人公玛利亚面对两个背景相异的求婚者时,她的选择符合了当时的正统思想:听从上帝的意愿,留在这块祖先生活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维系法裔加拿大人的天主教信仰、语言和文化,让这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永存。同时期的小说作品一般也以加拿大法语区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为背景,把维护天主教、法国后裔的民族性和社会道德准则作为小说主题,同时歌颂自然、土地与乡村天堂般的田园生活,乡土文学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

三、大变革中文学发展

在加拿大联邦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数十年间,加拿大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战争工业带来了魁北克经济的繁荣,传统的田园式农业社会正在消失,魁北克在战后已达到一定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法裔加拿大人不再仅仅是依附于土地从事农业或是从事单纯手工业劳作,随着军事工业的发展,他们在一个个隶属于英裔加拿大人的工厂里做工,过去的农民纷纷涌入像蒙特利尔这样的大城市,他们成为了工人。战争给加拿大法语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加拿大法语文学便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初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战后魁北克的出版业迅速发展,一大批新的出版社相继诞生。出版业对魁北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到40年代,魁北克小说的产量迅速增加并达到高峰,如1945、1946 和1948 三年,每年出版小说多达20 部。这些作品改变了读者对魁北克文学的看法并激起了他们更大的兴趣。另一方面,全新的社会现象也给文学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乡土小说逐渐退出文坛,大量描写市民生活的小说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作家开始以城市生活为背景,反对传统习俗,挑战宗教权威,大胆描写现实,揭露社会弊端。50年代起,魁北克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魁北克人渴望在社会的各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然而,教会和传统的政治势力反对变革。1959年,魁北克保守党代表、政府总理莫里斯·杜普莱西斯(Maurice Duplessis)逝世,次年让·勒萨日(Jean Lesage)的自由党在大选中获胜,这标志着一个因循守旧的时代终被一个变革的新时代所取代。魁北克人热切渴望摆脱传统枷锁,他们要用科技和工业发达的社会代替落后的中世纪式的农业社会,迎接一场致力于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服务制度现代化改革的“平静革命”(La Révolution tranquille)。

其间以加斯东·米隆(Gaston Miron)为首的诗人创立了诗人团体“六边形出版社”(les Editions de l’Hexagone),以体现强烈魁北克民族主义情绪的“国家诗”为中心的新诗运动呼应着革命运动,诗人们着重表现对魁北克的热爱以及对独立的渴望,魁北克诗歌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在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中,独立、进步、反对教会和面向世界的口号代表着魁北克从此与传统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决裂,作家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打破魁北克传统文化中的守旧观念,既向法国和欧洲文化靠近,又向美国文化开放,文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小说深受法国新小说、荒诞派戏剧及结构主义的影响,发展迅猛,作家或多或少借鉴了各流派的特点,尤其注重文学的表现手法,对小说结构和表现形式进行改革以突显文学作品的现代性,使文学形式更适合表达现代青年人的特点。另一方面,出现了激进的文学流派——决意派(Parti pris)。作家们以杂志《决意》(Parti pris)为核心,提倡用蒙特利尔工人区的通俗口语——朱阿尔语(le joual)进行创作,主张文学大胆介入政治并为独立和社会主义而斗争。同时,魁北克女作家在这一时期异军突起,如安娜·埃贝尔、玛丽-克莱尔·布莱(Marie-Claire Blais),她们创作出将诗歌与小说融为一体的独特的诗体小说,成为了魁北克文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民族情绪的异常高涨,使一批政治倾向性很强的作家、诗人改称自己为“魁北克作家”而非“加拿大作家”,以声援魁北克独立运动,此时,加拿大法语文学被特指为魁北克文学。魁北克文学“成了正在经历巨变的魁北克社会最好的表达方式,成为魁北克人寻求和肯定集体身份的重要场所”⑫陈燕萍.《魁北克文学中的国家诗的民族主义特点》.刘意青,陈燕萍编.加拿大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第77 页。。作品中法裔加拿大人更重视对自我身份的肯定,法裔加拿大民族的身份经历着从“法裔加拿大人”到“魁北克人”的蜕变,从法兰西民族海外省的成员到经历英国殖民百余年的统治,他们不再用“法裔加拿大人”这一带有附属色彩的、需要参照他人来定义自己的称呼,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独立国家的一少数民族的新身份——“魁北克人”,他们摆脱了困扰已久的殖民情结与依附意识,在对身份认同的追寻中,实现了对自我身份的肯定和族裔文化的重建。民族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都随着民族命运的变迁共同构成了魁北克文学的主要内容。同时,民族情绪的高涨也迫使魁北克省以外的法语作家打出了“安大略法语文学”、“渥太华法语文学”、“阿卡迪文学”等旗号,他们将与“魁北克文学”一起,共同构建今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加拿大法语文学。

四、马赛克文化下文学繁荣

在加拿大建国前,多元文化的种子就已经播撒在这片北美的广袤土地上。加拿大的土著居民主要包括“北美印第安人”、“梅笛斯”和“因纽特”,而印第安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样性的集合体。时至当代,随着世界各地移民的不断涌入,加拿大呈现出民族多元的“马赛克拼合精神”⑬张维鼎.《加拿大早期文学传统中的民族文化马赛克拼合精神》.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138-141.。20世纪70年代以来,魁北克独立公投的失败、传统意识形态的崩溃和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对加拿大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二战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更为加拿大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多族群、多文化的存在使得平等对待各族群成为一种必需的政治策略,因而1971年加拿大特鲁多政府正式颁布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并指出加拿大虽有“两种官方语言,但没有官方文化。基于民族多样性的现实及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能对英裔、法裔采取一种文化政策,对土著居民(和其他少数族裔)采取另一种政策,加拿大需要统一的族群文化政策”⑭王俊芳.前揭书,第90 页。。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承认加拿大社会族裔和文化的异质性,同时种族、文化群体间相互平等和尊重。承认不同族群的文化差异,保留和弘扬各族裔文化认同,都使得加拿大法语文学向更多元、更兼容并蓄的方向发展。

“平静革命”之后,诗人开始努力摆脱意识形态和政治斗争对诗歌创作的束缚,诗歌更加回归个人。诗人既努力保持说法语的魁北克人的独特身份,又在诗歌中反映更多样化的主题,如现代或后现代的生存状况、现实困惑、生与死的选择、爱情、孤独和妇女权利等。而颂扬民族主义思想仍是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除此以外,女权主义成为魁北克文坛的主导性倾向,既有对女性所面对的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实的思考,也有对女性欲望和诉求的表达及女性身份问题的探究。

进入21世纪,加拿大法语文学表现出地域文学和多元化的特点。其一,那些家族世代居住在魁北克的作家继续创作表现本省政治主题、城市生活、两性或同性主题的作品。其二,受移民潮影响,加拿大法语作家的所指范围得以延展,不再只指法裔,更包括德裔、意裔、非裔、华裔等。他们不只生活在在魁北克,还生活在其他法语地区并促成这些地区法语文学进一步发展。他们在法语文坛崭露头角,一方面通过回忆历史来展现自己的民族身份,另一方面也避免流于极端的民族主义狭隘思想,走世界路线,超越国家、民族、阶级壁垒,关注不同文化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以和谐求生存和发展,他们构建着一个共同的身份——“说法语的加拿大人”(le Franco-Canadien),并致力于创作具有多元文化属性的“移民文学”。历史上,魁北克文学充满了对故土的怀恋以及法兰西传统的“纯色”文化身份的描写,而如今它正被重新定义⑮傅俊,严志军,严又萍.《加拿大文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第369 页。。在后殖民、后结构或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野下,加拿大法语作家(l’écrivain franco-canadien)将边缘化和差异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新主题,打破传统二元对立的桎梏,走向多元共存,加拿大法语文学具有典型的马赛克文学特征。其三,除写作主题更广以外,文学创作的形式更加大胆。对历史连续性的割裂、对文本的偏好、对多声部创作声音的引入都极好地契合了后现代主义。注重文化异质特性和创作的多元化与复杂性成为了加拿大法语文学发展的新方向,在更深刻表现社会政治问题外,尤其能突显个人的经历和诉求,体现了对人性的真正尊重,进一步丰富着加拿大法语文学的内涵。

结 语

在有限的篇幅中难以将加拿大法语文学的全部作家及其代表作一一呈现,然而在上面简要的论述中可以清晰看出:加拿大法语文学是在加拿大经历殖民、建国、两次世界大战、经济萧条与复苏、分离主义、移民浪潮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与区域发展和文化融合有着密切联系,而民族意识、社会变革、身份建构成为了加拿大法语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加拿大法语文学有了新的更广阔的生长空间,有更多的移民作家可以代表加拿大法语作家,加拿大法语文学趋向于更普及、更宽泛和更具开放性,将越来越活跃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之上。

猜你喜欢

魁北克加拿大人法语
超1/3加拿大人 应急储蓄撑不了2个月
枫糖季,寻味魁北克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魁北克Strøm Nordic水疗中心
浅谈法语学习难点以及应对策略
加拿大人发推比美国正面
魁北克冰雪嘉年华
论法语的体系统
国际园艺节于加拿大魁北克开幕
FOU: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