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传统国画颜料及其制作技艺
2020-03-23王永强
王永强
2017年底,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开卷之作便是中国青绿山水画巅峰巨作——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苏州人仇庆年与影视演员李晨、中央美院教师冯海涛共同登上《国家宝藏》舞台,成为《千里江山图》卷的“国宝守护人”,展示传统国画颜料原材料及其制作技艺,揭开“青绿山水”千年不褪色的秘密。传统国画颜料及其制作技艺得以走进大众视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传统国画颜料是以矿物、植物、动物等为主要原料,通过粉碎、水漂、研磨、下胶、沉淀等工艺生产制作,用以绘制中国画的专用颜料。与人工合成颜料相比,传统国画颜料具有突出的耐光热性、耐氧化性以及优良的色彩光泽度、遮盖力和层次感。[1]然而,面对原材料的稀缺、制作技艺的繁杂、人工合成颜料的冲击,传统国画颜料在价格、制作和使用便捷度等方面逐渐失去竞争优势,技艺传承面临危机。苏州具有悠久的绘画传统,国画颜料、书画印泥、湖笔、澄泥石砚均享有盛誉。梳理苏州传统国画颜料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传统国画颜料制作技艺,探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及其传承保护问题,对国画颜料制作技艺传承以及当代中国画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传统国画颜料取天然矿石精制而成
一、苏州传统国画颜料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丹青”是中国古代对绘画艺术的独特称谓,意为中国古代绘画常用丹红、花青、石青等色彩,也突出了国画传统着重敷彩的特点。颜料是绘画的物质基础之一,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传统国画颜料,亦是中国画研究的重要课题。清代以前,我国并没有专门制作和销售国画颜料的店铺,画家使用的颜料大多为自行研制,或画家间互相索要、赠与。[2]历代画家在“制色”“用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关论述散见于各种画传画论中,缺少系统化的整理与研究。
明代以来,苏州书画艺术繁盛,推动了传统国画颜料的发展。以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是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深远的绘画流派之一,其文脉一直延续至今。“清初,苏州明末进士姜图香的后代中出了一位善于制色的画家,其所制国画颜料明快腴润、色彩鲜艳,有纸色合一、经久不脱之妙,一时声名大噪,艺林传誉,远近争求。”[3]姜氏子孙亦传承此专长,但因索要之人渐多,不得不酌收工本,以示限制。而后逐步发展为订立价目、公开出售,并于乾隆年间在阊门内都亭桥设立铺面(后迁至东中市32号),开始由家庭式小生产转为专业性经营。因姜图香这一宗支的堂名为“思序堂”,故即以“姜思序堂”命名,这便是此后闻名画坛的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店的由来。
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的广泛供应,使画家们得以从繁复的颜料制作中解脱出来,从而专心致志地从事绘画创作,这是中国画领域进一步分工的结果。“太平天国”时期,姜氏外奔避乱,姜思序堂曾一度停业。时有姜思序堂学徒黄石裔,在东中市皋桥东首开设 “黄绘林堂”,继续生产供应国画颜料。姜氏之子姜少甫避乱归来,即在“黄绘林堂”学艺。黄、姜既是师兄弟,又是师徒关系,因此店铺同时挂起“姜思序堂”“黄绘林堂”两块招牌。后来“黄绘林堂”迁至上海,姜思序堂则由姜少甫复业。清末,姜思序堂曾一度出盘与外人经营。其时掌握制色技艺的仍是姜氏嫡传艺徒薛文卿,因而传统技艺得以继承和发展。 [4]民国初年,姜思序堂转为“徐、吴、薛”三姓合伙经营,其中“徐”为姜氏出嗣后裔,“吴”为姜思序堂学徒出身,“薛”即为薛文卿。薛文卿之子薛庚耀21岁进店随父学艺,后为姜思序堂主要负责人,他熟练掌握各种颜料的性能及调制要领,使姜思序堂国画颜料保持了传统特色和质量。
石青原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姜思序堂几经拆并、组合。其先后经历了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店、苏州雕刻工艺生产合作社、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印泥生产小组、苏州文化美术工艺厂、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生产合作社、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社、苏州油墨厂、苏州市国画颜料厂等阶段,直至1979年正式定名为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厂,主要生产国画颜料,精制八宝、珍珠、朱膘、堆朱等印泥,以及水彩画颜料等。至1985年,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厂共有职工223人,外发加工106人,产值达270万元,国画颜料销往日本、美国及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为苏州传统国画颜料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5]
然而,苏州传统国画颜料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由于经营、激励及风险机制不健全,企业活力不足,加之国画颜料原材料紧缺,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厂生产经营相当困难,于2000年改制为苏州姜思序堂书画用品有限公司,后又于2005年注销。苏州传统国画颜料制作技艺面临失传危机。为传承传统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已退休的原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厂技术副厂长仇庆年,成立了苏州庆年堂仇氏颜料印泥研究室,在家继续从事传统国画颜料的研制工作。2008年,私人承包企业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有限公司成立,并注册了“姜思序堂”商标,开始从事国画颜料的生产与经营。
雄黄与雌黄
二、苏州传统国画颜料制作技艺
传统国画颜料的制作技艺与原材料的性质有直接关系。传统国画颜料的生产原料可分为矿物性、植物性、动物性和金银等类型。根据原材料的类型和性质差异,颜料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有的要锥破,有的要浸出,有的要取其实质,有的仅上提浮膘。在技艺上须手法精细,在选料和操作上须不厌其繁。经艺人鉴别,选择分类,或双槌研磨、粉碎漂洗,或浸润,或取膘,或存脚,或分色,还需经熔炼、沉淀、煮煎、焙烘、冷却、干燥、称量包装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整个过程大部分需靠手工操作,对经验和技艺的依赖性非常强。[6]
经数代人的不断努力,薛庚耀老艺人在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制作传统国画颜料的“制色十诀”:一、保持清洁,纤尘不染;二、选料精优,严格不苟;三、下料准确,不多不少;四、研磨深透,细度合格;五、沉淀踏实,时间要多;六、倾倒有度,眼到手到;七、浮垢底渣,存精去芜;八、一次筛出,粗细不再;九、矿物淘清,植物泡够;十、煎熬火候,恰到好处。这十大要诀看似平淡无奇,但全凭经验操作,下料准确、倾倒有度、煎熬火候等极难掌握,要做到认真不苟、细致周到,方能生产出优质的颜料产品。基于此,姜思序堂生产的传统国画颜料颜色鲜明,纯净光润,细若轻尘,入水即化,与墨相融,着纸能和,装裱不脱,经久不褪。 [7]
具体而言,传统国画颜料制作一般需经过选料、粉碎、研磨、下胶、沉淀、干燥、称量、包装等工序。石青、石绿皆为绘制国画的主要颜色,是青绿山水画不可或缺的颜料,也是姜思序堂的主要产品,制作工艺完全相同。这里以石青和石绿制作工艺为例,一窥传统国画颜料的主要制作工艺。
(1)选料。即挑选品质优良、色相适宜的原料。石青和石绿原料都是铜矿中的天然矿石。石青原料以泥沙少而色泽鲜丽为佳,一般成块、成片、不掺杂石、色深蓝者为上等。而优质的石绿原料外皮如蛤蟆形,椎碎时里面有松花样的花纹,故又名“绿松”。清代《绘事琐言》中记载:“石绿总以色嫩者为佳,其形似虾蟆背为贵。”
1 敲碎 分拣
2 敲小 锤细
3 上筛 过筛
4 入砵 研磨
5 成品
(2)粉碎。首先将矿石原料初步分类,浸泡于清水之中,反复淘洗以去除表面杂质;接着用榔头将矿石原料敲碎,分拣出可用的碎石块;然后用石臼将可用碎石敲小、捶细;最后用丝网筛过滤粗糙颗粒,筛出细粉状原料。
(3)研磨。将干净的细粉状原料倒入研钵中,加入适量清水,手握木柄石杵反复研磨。一钵5斤重的原料,一般要研磨10天至半个月,直到磨至上层浮现膘光,杵钵摩擦无声为度。
(4)下胶、沉淀。将研磨好的浆状原料放入器皿中,然后加入适量明胶,充分搅拌后再冲入沸水搅匀,静置沉淀数小时后把水滗出。如此反复数次,充分漂洗、沉淀,滗出上层水,直至下层颜色表面干净无杂质为至,此下层颜色就是所谓“头青”“头绿”。
(5)干燥。取出干净的颜料,将其晾干或隔水烘干,经分散、过筛后即可称量、包装。
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画颜料制作技艺
2011年,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画颜料制作技艺,有着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选料经验、原料处理、胶矾调配及颜料使用方法等一整套知识体系。然而,在国外颜料大量进入,有机合成颜料迅猛发展,软管装颜料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国画颜料产量走低,其售价也越来越昂贵。大部分青年画家及初习画的学生,对昂贵的传统国画颜料望而生畏,这也就造成了青年绘画者对传统国画颜料性能及使用方法越发不了解。普通大众更是不知道什么是传统国画颜料,对传统国画颜料之于国画作品的重要意义缺乏根本认识。传统国画颜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技艺传承与行业发展面临危机。
仇氏锦盒套装国画颜料
镜面八宝印泥
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理念背景下,传统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与振兴需要处理好原材料、市场和传承人群等问题。这些有赖于政府部门、社会与传承主体的良性互动,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天然原材料,鼓励种植、养殖与传统国画颜料制作密切相关的植物、动物等原材料,避免因原材料资源的枯竭导致该非遗项目失传。要加强对原材料和制作技艺的科学研究,通过提高原材料精细处理水平,加强和改进颜料制作工艺,适当控制成本以拓展传统国画颜料的市场空间。要广泛开展社会宣传,依托国画颜料科普馆、体验基地等文化空间,面向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开展非遗普及教育,从而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国画颜料制作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适当扩大非遗传承群体。要支持当代中国画创作与发展,保护和培育使用传统国画颜料的文化生态,让传统国画颜料及其制作技艺在当代生活中得到延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