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炼成钢的中国女航天员

2020-03-23赵志远

太空探索 2020年3期
关键词:亚平刘洋神舟

文/ 赵志远

▲ 刘洋

▲ 王亚平

航天员是人类星辰大海征程的先锋。自我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20年间中国航天员六上太空,连战连捷,不断刷新我国进军太空的新高度。在这令人敬仰的优秀群体中,两位“巾帼”航天员——刘洋和王亚平,尤其令人关注。

从飞行员起步

女航天员是太空探索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女航天员上天,有利于带动女航天员相关飞行产品的研制和女航天员地面训练等方面的技术发展,积累女性在生理、心理及航天医学方面的飞行数据。另一方面,女航天员在太空中具有独特优势,女性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优势使其在失重等太空环境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忍耐寂寞的能力和更稳定的心理素质;在承担任务方面,女航天员更加敏锐、细腻、周全,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更好,会给乘组带来活力、增加效率、减少失误。

尤其是近些年来,女航天员在航天任务中的重要性越发突出。2019年10月,美国两名女航天员在空间站完成首次全女性太空行走任务,创造载人航天史上的一项新纪录。美国“阿尔忒弥斯”任务中计划将首名女航天员送上月球,而在未来载人登陆火星的漫长旅途中,更需要女航天员的耐心和细致,男女搭配才能干活不累。

我国航天员全部来自飞行员队伍,这是因为空军飞行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一流,适合这种挑战性工作;另外,飞行员驾驶飞机时,要求在承受6到8个G的超重负荷情况下,仍能对飞机上数百个复杂仪表、电门进行正确的操作处理,这些都与航天员的要求有类似之处。

航天员是千里挑一的飞行员。我国航天员是从近千名飞行员的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都有超过1000小时驾机经验。2010年5月,我国从运输机飞行员中选拔出首批两名女航天员——刘洋和王亚平,她们都身怀绝技,执行过抗震救灾、演习演训等重大飞行任务,具有非常过硬的飞行技术、业务水准和超强的心理素质。

但是,入选只是开始,航天员要完成空气动力学、电工电子学、天文学、高等数学、航天医学、自动控制、系统工程、计算机、航天技术、英文等基础理论训练和体质、心理、航天环境耐力及适应性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等八大类几十个科目的学习训练。航天员要承受超重、失重、低压等特殊环境因素的严峻考验,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承受极限。

百炼才能成钢

女航天员面对的是同样严酷的太空环境,所以女航天员的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强度基本上同男航天员一致。航天员面对的是紧张的生活、严格的管理、繁重的学习和艰苦的训练,需要铁一般的信念和毅力,历经千锤百炼,方能练就过硬飞天本领。

从2010年5月加入航天员大队,到执行神九、神十任务,刘洋、王亚平需要在更短时间内学完相当于大学四年课程的海量知识,完成极具挑战性的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接收几乎苛刻的零失误、零差错的考核。航天员的日常就是紧张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和坚持不懈的严酷训练,以及“没有休息日、没有娱乐时间、没有在十二点前关掉的台灯”。

在针对太空出舱以及舱外服使用的训练中,一些模拟训练内容是在水下进行,航天员身着160多公斤重的水下训练服,在深水里反复训练舱外活动技能,时间长、体能消耗大、心理挑战大,一次任务训练下来,衣服里能拧下一两斤的汗水,“训练结束上岸后就餐,端不稳碗、夹不住菜”。

最为严酷的是超重耐力离心机训练。载人飞船加速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航天员的身体要承受不同程度的过载,通常,战斗机飞行员训练过载为5个G,在部分情况下如空战缠斗过程中,会遭受8到9个G的过载,但通常持续不超过8秒。我国航天员训练中需要持续承受8个G的过载长达40秒钟!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航天员的面部肌肉都会严重变形,呼吸困难,眼睛会出现灰视或黑视。每次训练下来,都是泪水横流。此时已经难以吸入空气,需要用强劲的胸腹肌肉与向心加速度进行对抗才能撑下来,需要非常强大的意志力才能熬过去。据刘洋回忆:“当我第一次转椅坐到5分钟的时候,那种突如其来的眩晕、恶心,瞬间让我脸色苍白、满头是汗,下来后整整一天吃不下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国首批两名女航天员刘洋、王亚平就是突破如此重重艰难考验,以优异的身体、心理和专业素质出色完成飞天任务,揭开我国载人航天新的历史一页。

▲ 神舟九号航天员出征仪式

▲ 刘洋出征

▲ 刘洋出舱返回地面

出色完成任务

每位女航天员的太空任务都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她们也在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我国两位女航天员在太空中出色完成所有任务,为“巾帼”航天增添新的纪录。

2012年6月16日,刘洋与景海鹏、刘旺搭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成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神舟九号”肩负七大任务,包括与“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验证改进型神舟飞船的性能、为有效载荷提供上行和下行传输条件、确保航天员在完成飞行任务后安全返回地面等,同时此次飞行也是首次对中国女航天员选拔训练、医学监督以及新研制的女航天员乘员飞行装备等方面进行验证。

这其中,刘洋主要负责空间医学实验的管理,并考察女性在太空环境中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收集相关医学的第一手数据,加强乘组的心理建设,为我国空间站长期考察组的人选组成提供重要参考信息。神九任务期间,刘洋共完成15项空间医学实验,其中最主要的5项包括研究飞行对心血管的影响、失重时细胞的调节作用、空间骨丢失的防护、采集并分析舱内有害气体、在轨测量人体质量。这些研究为保证航天员在太空的健康,为后续载人航天任务防护措施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王亚平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王亚平成为我国第二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第一位太空教师。神舟十号任务包括了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为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进一步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开展航天员空间环境适应性、空间操作工效等研究,为我国空间站的建设打下基础。

其中,王亚平主要负责飞行器状态监视和设备操控、进行在轨试验和空间实验,尤其是在空间站面向青少年的太空科学科普教育活动中担当主讲,演示讲解太空失重环境下的基础物理实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开展的教育类应用任务,是一次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的科普直播活动。这堂课共有33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地面课堂活动,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同步收听收看授课活动实况,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航天、探索未知的热情与梦想,在社会上产生热烈影响。

▲ 王亚平太空授课

向新征程出发

1992年,我国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实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是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推进剂补加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和货运飞船,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空间站,解决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经历20多年不懈奋斗,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前两步已圆满完成,未来空间站任务已经全面投入准备,即将正式迈入新的征程。

2020年,我国将启动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近地载人空间站,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驻留,在轨运行10年,将向国际社会开放合作,提供全球共享的空间应用平台。中国空间站在功能、应用效益、建造技术、物资补给等重要指标方面将达到或接近国际空间站水平,在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动力技术和运营效费比方面将超越国际空间站水平。

目前,刘洋、王亚平一直坚持开展常态化训练,保持最佳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针对未来的空间站任务,学习基础知识,开展舱外服训练、水下训练等针对性科目训练,有望在即将建造的空间站上大显身手。

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已经启动,将包括飞船指令长、随船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三个层次,其中当然会有女航天员。未来,航天员要在空间站驻留将长达180天,航天员和载荷工程师将承担更加繁重的任务,既要承受失重环境对身体的考验,还要做科学实验;既要去货运飞船搬运货物,到舱外维修、检修空间站,还要发射微小卫星,修理并轨对接的巡天望远镜。中国的新一代女航天员一定会在未来的空间站上大显身手。★

▲ 转椅训练

猜你喜欢

亚平刘洋神舟
Extremely hidden multi-stability in a class of two-dimensional maps with a cosine memristor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神舟十三号安全着陆
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分析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又见刘洋
刘洋作品
平抛运动潜能知识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