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欲明未明色, 北斗三点两点星”
——丁玲在左联

2020-03-23王增如

传记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左联冯雪峰丁玲

王增如

作家文摘报社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成立。

左联成立前,姚蓬子来动员丁玲,她思考了一会儿说:“我不参加吧。”丁玲那时只想自由自在地写作,不愿被一个组织和一些纪律约束,此外姚蓬子认为还有冯雪峰的因素:“她当时是因为一种感情的矛盾,虽然很想见到我那朋友,但深怕见了之后又会引起生活上更大的不安和纠纷,因而不愿意参加‘左联’的。”

因为办《红黑》月刊赔了钱,要偿还债务,胡也频去了济南,到山东省立高级中学教书。他认真、实干,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该校高中分文、理、商三科,思想进步的张默生校长让胡也频担任教务主任兼文科主任。丁玲思念胡也频,很快也去了济南,胡也频的变化之大让她惊讶,他“成天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唯物史观,宣传鲁迅与雪峰翻译的那些文艺理论,宣传普罗文学。我看见那样年轻的他,被群众所包围、所信仰,而他却是那样的稳重、自信、坚定,侃侃而谈,我说不出地欣喜”。

《北斗》创刊号

5月,胡也频等进步师生引起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的注意,他们制定了抓捕计划,张默生校长得知消息后送来二百元路费,胡也频和丁玲随即返回上海。这一段经历让他们感到,投身革命,单枪匹马不行,必须要依靠一个组织,丁玲在济南时就对胡也频说过,一定要找到济南的共产党取得协助,否则就会失败。所以,当左联党团书记潘汉年再来动员时,他们两人都同意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创办《北斗》

正在急速左转的胡也频立即成为左联的骨干成员,不久被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并担任工农兵文学委员会主席。丁玲说:“胡也频前进了,而且是飞跃的,我也在前进,却是在爬,我大半都一人留在家里写我的小说《一九三○年春上海》。”

丁玲把《一九三○年春上海》作为参加左联后向读者的献礼,她想描绘知识分子群体在大浪潮中的彷徨苦闷、挣扎斗争、前进和颓退。最初预备写一个长篇,但那时她已经怀孕三个月,身体不好,决定改用几个短篇代替,最终只写成两篇。

1930年11月8日中午,丁玲在医院生下儿子蒋祖林。当晚在左联全体会议上,胡也频当选出席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将去江西中央苏区开会。丁玲听到这个消息哭了,她为胡也频多年来在黑暗中挣扎、摸索,终于找到一条人生的路而欣喜激动。

1931年1月17日,胡也频在出席党的秘密会议时被捕,2月7日夜,在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英勇就义。丁玲强忍悲痛,在沈从文帮助下,把只有四个月大的儿子祖林送回湖南常德,交由母亲抚养。回到上海后,她就向冯雪峰、潘汉年和张闻天提出,要求去江西苏区,这也是胡也频生前的愿望。但是不久冯雪峰通知她,中央宣传部决定要她留在上海,创办并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

左联成立后出过不少刊物,大都是只出版一两期或三五期就被禁止,印数又少,所以影响都不大。柔石、胡也频等五烈士牺牲后,左联遭受重创,这时冯雪峰出任左联党团书记,茅盾出任行政书记,他们为了重振左联,想要办一个公开合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刊物,内容可以灰色一些,多样化一些,约稿的对象广一些,想找一个有知名度、又不大引起敌人注意的人来主编,这个刊物就是《北斗》,主编选定了丁玲。在左联历史上,《北斗》意义非凡,茅盾说:“《北斗》是左联为扩大左翼文艺运动,克服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而办的第一个刊物,或第一次重大的努力。”

五烈士关押、牺牲地,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

这是丁玲第一次接受“组织”分派的工作,也是她走出书斋投身革命工作的开端,她把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化作推动力,倾注在《北斗》上,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锤炼自己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艰难历程。

1931年9月20日,《北斗》创刊号由上海湖风书局发行,第一、二期既有左联作家的作品,也有徐志摩、陈衡哲、凌叔华、戴望舒、冰心、林徽因等非左翼作家的作品,冯雪峰告诉丁玲,张闻天看了创刊号说,找丁玲来办刊物没找错,她能团结人。

为了给《北斗》创刊号挑选美术作品,冯雪峰带丁玲去鲁迅家,鲁迅推荐了珂勒惠支的版画《牺牲》,这是丁玲和鲁迅的第一次往来。鲁迅一直很支持《北斗》,前五期上都有他的稿子,杂文及译作有十多篇,有些稿子是约来的,有些是冯雪峰转过来的。

丁玲重视读者的意见,通过开座谈会、写信等方式加强与读者联系,给读者的信写得真挚恳切。她从来稿中发现了沙汀、艾芜、李辉英、芦焚等左翼新人,对他们的作品既提出意见又加以鼓励,葛琴、杨之华的处女作和艾青的第一首诗,也都是在《北斗》上发表的。

左联很重视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瞿秋白提出了“大众文学”的口号,《北斗》遵照这一方针,举办了“创作不振之原因及其出路”征文,叶圣陶、郁达夫、胡愈之、阿英、郑伯奇等都写了文章,鲁迅则写了著名的《答〈北斗〉杂志社问》,丁玲为这次征文写了总结,她希望作家到大众中去,“最好请这些人决心放弃眼前的,苟安的,委琐的优越环境,穿起粗布衣,到广大的工人、农人、士兵的队伍里去”。她提出:“不要太欢喜写一个动摇中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要凭空想写一个英雄似的工人,或农人,因为不合社会的事实”,“不要使自己脱离大众,不要把自己当一个作家。记着自己就是大众中的一个,是在替大众说话,替自己说话”。丁玲身体力行,换上布旗袍、平底鞋,到工人的文学小组去,了解工人生活,和工人交朋友。她还去大世界调查研究群众娱乐口味,也到书摊上买来大众唱本,研究通俗文学,努力使文艺大众化,适应工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水平。

丁玲花心思、动脑子,《北斗》在众多左联刊物中独树一帜,反响很大。从1931年11月的第3期起,《北斗》的内容渐渐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1932年7月,《北斗》遭到查封,10 个月里,共出版了八期。

入党

丁玲在左联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她经过十年闯荡和思考的慎重选择。

丁玲曾经好几次飞近革命,飞近共产党,却又飞开了。1922年2月,18岁的她就跟随王剑虹离开湖南常德,进入上海平民女子学校学习,茅盾说:“平民女学是党办的第一个学校”,“目的是培养一批妇运工作者。”一同从湖南来的王一知就在那一年参加了共产党,但是丁玲和王剑虹只读了一个学期,就因为不满于学校过多的社会活动和不正规的教学安排退了学,去南京游玩闲逛,念高尔基那样的社会大学。1923年夏天,经施存统和瞿秋白动员,她们去上海大学就读,茅盾说,上海大学“是党办的第二个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革命人才,在中国的革命中有过卓越的贡献”。但是丁玲也只读了一年,王剑虹死后她就去了北京。她很早就结识了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却没有加入这个组织。

孤傲的丁玲经过奋斗、思考,直到编辑《北斗》时期,“才开始学习马列主义”,有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要求,认识到“光是写几篇文章是不行的。只有参加党,才能了解社会各方面的情况;有了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和敌人斗争”。她向阳翰笙提出入党申请,不久,在上海南京路大三元酒家一间雅座里,秘密举行了入党仪式,文委负责人潘梓年主持,瞿秋白代表中宣部参加,一同入党宣誓的还有田汉、叶以群、刘风斯等。丁玲讲了话,主要意思是:过去曾经不想入党,只要革命就可以了;后来认为,做一个左翼作家也就够了;现在感到,只作党的同路人是不行的,愿意做革命、做党的一颗螺丝钉,党需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丁玲

入党前后,丁玲精力旺盛,工作积极,是最活跃的左联盟员之一,她为人真实大方,性格直率坦诚,凡接触者都留下强烈印象。艾芜回忆说,他写了短篇小说投给《北斗》,稿子没有用,但被邀参加读者座谈会,在北四川路一家咖啡馆,编辑部只请我们喝一杯咖啡,参加的有冯雪峰、郑伯奇、叶以群、丁玲,“给我印象深的,是丁玲。她显得坚毅,热心事业,很有作为的神情。”后来参加左联小组会,“她跟钱杏一样,只谈政治,不谈文艺。所不同的,丁玲喜欢批评组员的发言,爱说‘你的看法不对’。我就受过她批评。”她有时去艾芜、李辉英的住处谈工作,“遇见我们吃饭,她也拿出她提包里的面包来吃。”她说:“我不喜欢煮饭,就吃面包算了。”

丁玲经常到复旦、光华、暨南等大学和中国公学、正风、立达学院去讲演,内容是文学创作和个人创作体会,开始她很紧张,后来口才练得很好,听众总是济济一堂,有时窗台上都坐满人。她多次参加盛大的反日集会游行,“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冒着流弹袭击的危险去前线劳军,各界各派别组成的抗日协会开会时,左联的姚蓬子、沈起予都不敢讲话,只有她敢于坚持左联主张,批评投降派观点,被认为“好争,好斗”,“太厉害了”!

丁玲在参加革命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了能力和威信,《北斗》停刊后,她出任左联党团书记,成为左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水》和《母亲》

丁玲在左联时期,实现了创作题材的转变,彻底告别了“革命与恋爱”的主题。

1928年出版了第一个小说集《在黑暗中》之后,丁玲不愿老是“写一些只有浅薄感伤主义者易于了解的感慨”,1929年写了《韦护》,这是写革命者的第一个尝试,但《韦护》里并没有多少革命,还是写的恋爱,因为她不了解革命的生活。《韦护》和接下来的《一九三○年春上海》,是丁玲向左转,开拓写作圈子的尝试。“但如何开拓?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有在讲恋爱,讲朋友,在这些儿女之情以外,加上一点革命的东西,把这些东西生硬地凑在一起。这样的作品,自然不会有什么生命力。”

丁玲著《韦护》,1930年8月上海美丽书店出版

丁玲真正实现题材的突破,是主编《北斗》期间创作的小说《水》。

《水》以1931年中国十六省的水灾为背景,主人公是受灾的农民群众,丁玲自出道以来习惯于写城市的知识分子,突然间写了一群农民、一场水灾,这是革命意识增强和创作上努力突破自己的实践。她说,这篇小说是“自己有意识地要到群众中去描写群众,要写革命者,要写工农”。《水》写得很仓促,“直到《北斗》第一期要出版,才在一个晚上赶忙写了《水》的第一段。后来的都是在集稿前一晚上赶起,这篇《水》的完结,可说是一个潦草的完结。原来预备写八万字的,后来因为看《北斗》稿子太忙,构思的时间没有,又觉得《北斗》上发表太长不适宜,就匆促把它完结了”。

1933年,丁玲的长篇小说《母亲》第一次印刷发行时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

《水》在1931年9月20日、10月20日、11月20日出版的《北斗》第1卷第1、2、3期上连载,大受好评。茅盾说:“《水》在各方面都表示了丁玲的表现才能的更进一步的开展。……这篇小说的意义是很重大的。不论在丁玲个人,或文坛全体,这都表示了过去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已经被清算!”

《北斗》被查禁之前,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决定创办《大陆新闻》报,主编副刊的楼适夷约丁玲写个长篇连载,丁玲手里正有一个题目《母亲》。1932年6月11日,她给楼适夷写信说,预备每天用一个半钟头想,半个钟头写,写三十万字左右,每天登一千字,十个月登完。作品包括的时代从宣统末年起,经过辛亥革命、1927年大革命,一直到最近农村的土地骚动。地点是湖南的一个小城市、几个小村镇,人物在大半部中都是以几家豪绅地主为中心。为什么要把这书叫《母亲》?因为她是一个贯穿人物,更因为她“虽然是受了封建的社会制度的千磨百难,却终究是跑过来了。在一切苦斗的陈迹上,也可以找出一些可记的事”。在文字上,“我是力求着朴实和浅明一点的。像我过去所常常有的,很吃力的大段大段的描写,我不想在这部书中出现。”显然这是一部自叙性作品,主人公就是丁玲的母亲,丁玲想尝试用中国文学的体例,像中国传统小说那样写。

1932年6月15日《母亲》开始在《大陆新闻》连载,7月3日报纸被查禁。后来赵家璧编辑《良友文学丛书》,来要稿子,丁玲又补写了几万字。丁玲在1933年5月被捕后,鲁迅先生建议把《母亲》立刻付排出版,作为对国民党反动派绑架丁玲的抗议。6月27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了《母亲》单行本,28日上午北四川路门市部铁门一拉开,读者蜂拥而入,一百册签名本一抢而光,其余的也售出很多。

参加左联是丁玲走向革命的起点。从此她开始了漫长的坎坷的征程。

猜你喜欢

左联冯雪峰丁玲
孤独
彼之师,己之友
丁玲的幸福婚姻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无限遗憾
丁玲噩梦一场
大秦岭·国宝朱鹮
丁玲与《北斗》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中国共产党以怎样一种领导方式推动了左联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