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侨批档案与文化研究
2020-03-22徐毅华刘继凤
徐毅华 刘继凤
[摘 要] 侨批文化的历史是永恒的、光辉的,侨批档案承载了我国人民守望相助、励精图治、一马当先的精神和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人文底蕴。讨论在中职教育中融入侨批文化思想及侨批档案保护意识,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唤醒文化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文化自信的德育价值及如何在校园实践中践行“一带一路”理念及侨批精神的有效路径。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侨批档案;东兴汇路
[中图分类号] G27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4-0034-02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作为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之一的侨批档案,记载着中国侨胞的迁移和创业历史,也记录了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兴盛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研究價值。在“一带一路”的宏观背景下,侨批文化及侨批档案的意义与价值愈发显现,并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作为传播本地文化的教育阵地之一,中职学校不仅应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应在引导本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一、“一带一路”与侨批精神
(一)“东兴汇路”与侨批档案
《潮州志·实业志六·侨批业》中记载:“溯批业之源起,乃由水客递变。潮州对外交通远肇唐宋,昔年帆船渡洋一往复,辄须经岁,华侨信款率托寄于常川来往水客,其信函俗名曰‘批。潮闽语言同源,闽南至今仍以批称书函,今虽改称曰信,但侨民信款常相联寄,合信款而言仍称为批,其收款人之回信即名回批。”“侨批”一词起源于我国福建和广东潮汕地区,该地区将“信”称为“批”,“侨批”则指的是华侨由海外寄回国内家中的家书,其功能既是书信,也是汇款凭据。
一百年多年前,海外华人到达东南亚等地区谋求生存,他们通过民间的侨批传递渠道将来之不易的酬金送往国内养家糊口。当时的民间侨批业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等地区,而至20世纪40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南亚诸多地区的沦陷中断了以往的侨批传递渠道。此时,广西东兴、南宁和柳州等地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沿海开放区,基于的地理位置,便成为侨批传递的新渠道。这条长达三千多公里的东兴汇路,不仅为国内侨眷传递消息、提供经济保障,更为我国抗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是连接东南亚各国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救亡生命线”,也是当时抗战救国的重要通道。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但人们对该段历史或知其大略,或不甚了了。因此,对东兴汇路历史的回望,对侨批档案的保护,对侨批精神的发扬传承,已成为当下社会各界亟须关注的现实问题。
(二)“一带一路”理念与侨批精神
“一带一路”的发展顺应了国际浪潮,对新时代的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倡导运用我国与相关国家的现有双多边制度,以区域为合作平台基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并实现经济的共同进步,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通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广西自古以来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环,现在,广西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参与者,正积极努力通过一系列创新办法“走出去”,力求促进与其他地区多方位、多元化的合作和发展。其中,笔者教学的中职学校位于广西柳州,柳州曾作为传递侨批“东兴汇路”的一个连接点,当下,也是“一带一路”中粤港澳地区和西南地区的重要交汇点。
“东兴汇路”全长3000多公里,连接了东南亚国家和我国许多地区,承载了一封封家书和汇款的侨批传递之路蜿蜒曲折,加之战争环境的影响,“批脚”(侨批传送者)面临的困难和危险可想而知。正如当下“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面临的各个挑战,如险峻的国际形势、维护安全的成本较高、政策文化兼容性不高等问题。即使百年前的侨批传递之路阻挠万千,但传递者的百折不摧与接受者的殷切盼望仍可以破解当时的困境,通过侨批的传递,海外华人把海外的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传达到海外华人的故乡,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正如现今的“一带一路”强调民心的交流,“一带一路”不仅是连接地区间经济的纽带,也为各地区文化“走出去”建构了道路回望“侨批”在“东兴汇路”的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加明晰实现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离不开“桥梁”的搭建和传播者的不懈努力。
二、侨批档案及侨批文化的德育价值
侨批档案记录了漫漫历史长河中当地人艰苦卓绝的精神和多谋善断的智慧,包含与中职教育提倡的高质量教育目标一致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因此,传承和发扬当地的侨批文化,对当下中职学生的意识形态、政治教育和德育都具有积极作用。
(一)提升文化认同,促进地方历史文化传播
学校的建立与发展与当地所处的环境及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作品是当地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必然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使中职学生明晰他们所在地区的历史文脉和历史遗产,并建构其对所在地区的地域精神的了解。由于广西东兴现已成为华侨人口聚集的侨乡,在校园内推广侨批文化和侨批精神,对培养中职学生对地域历史文化的文化认同、促进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二)发挥历史文化育人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在中职学校发扬广西本地优秀的历史文化,对丰富学生的历史认知和提升文化教育水平有着正面影响。侨批档案是一部历史的百科全书,记录着当时的金融史、邮政史、交通史等社会历史,呈现了当时人们为建立“东兴汇路”披荆斩棘、无私奉献的人文风貌和保家卫国的时代精神。因此,侨批档案可作为学生了解历史的“活的教科书”,充分发挥其历史价值的同时,完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学习这段成千上万中国人民和海外侨胞的斗争历史,了解中国人民珍贵的精神追求、精神性格和精神力量,以继续发扬和传承“侨批”精神。
(三)培养家国情怀,接力中国梦
结合当地侨批文化丰富中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助于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与目前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相吻合。由于当地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它对开阔中职学生的视野、传播中职学生的思想、展示中职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非常有用。通过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深度整合到中职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中,可为中职学生拓宽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渠道。由于东兴汇路的侨批文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对该段历史的體验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的价值。同时,弘扬侨批文化也是培养中职学生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大义”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践行中国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侨批文化融入中职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社会实践,保护非遗文化
以笔者所教学的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一直以来均重视在教育中发展学生全方位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融入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侨批档案及侨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保护非遗文化,要求我们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开发文化资产的包容性和实用价值。广西柳州聚集了大批归侨,学校通过组织“情系归侨老人”等爱心活动,带领学生在节假日深入当地归侨的生活,倾听归侨老人或侨眷讲述侨批传递的故事,为归侨老人唱红歌、诗朗诵。通过公益活动让侨批精神走入学生生活的同时,也能在公益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促使学生完成社会融入。此外,学校专门建设“侨批文化展示馆”,由学生解说员向校内外中小学学生讲解侨批历史文化,将侨批精神融入学习生活,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意识,身体力行弘扬民族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
(二)加强德育教学,传承侨批精神
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承担传播道德教育的主要责任,以往的思政教育多以教师向学生灌输道德思想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感知、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实践中“以用致学”是一项合理、有效的德育教学方式。中职学校可利用当地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德育教学的基础,如侨批文化正贴合本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将其作为德育的资源可有效提升德育教学的效率。结合德育教学“认知+反思”的实际需要,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通过积极开展“走进侨批文化”“重走侨批之路”等文化活动,带领党员干部和学生代表深入广东汕头、广西东兴、广西容县等地侨批文化相关场域开展实践研学,为学生建构学习情境,并让学生以导游、讲解员、游客的不同身份融入活动,加深对侨批文化的认知和对侨批精神的感悟。
(三)践行“一带一路”,发扬时代精神
教育部在我国教育发展规划中曾指出学校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认识多地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无论是曾经的“东兴汇路”侨批精神还是当下的“一带一路”理念,都告诉我们具备国际视野、胸怀的重要意义。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先后通过建设“侨批文化展示馆”,创建“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东兴汇路”和“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长廊,开展“侨批文化”专题讲座和研讨,带领师生感受历史发展的时空脉络,启发学生立足当下,反思过去,总结现在。在教学规划中加强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文化学习,立足于“一带一路”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世界发展,在新的现实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在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应在“一带一路”视阈下,积极融入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渗透,以侨批文化和侨批精神作为教育资源。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侨批精神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励志创业、诚实守信等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中职学生将侨批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笃志力行,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宏伟大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邓达宏,邓芳蕾.侨批与侨乡民俗文化探析[J].东南学术,2015(6):251-257.
[2]庞卫东.侨批业的兴衰与侨批的档案价值[J].兰台世界,2010(7):68-69.
[3]陈思慧,郑一省.东兴汇路中的广西籍华侨与侨批馆[J].八桂侨刊,2010(1):56-61.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