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深度协同下纺织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0-03-22刘新金谢春萍苏旭中

纺织服装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硕士纺织导师

刘新金,谢春萍,宋 娟,苏旭中

(江南大学 a.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b.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

一、 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设置

(1) 调整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目前,各高校专业硕士培养一般采用2.0~2.5年的学制,其中用于课程学习的时间一般为0.5~1.0年,因此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对于专业硕士的培养,相关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从本科阶段开始,这也符合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以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必修学科平台课程“纺纱工程”为例,该课程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4]:生产现场认知教学(校外实践基地的生产现场与校内实验中心交叉完成)+学校理论教学(校内教室与校内实验中心交叉完成)+纺纱上机实验(校内实验中心完成)+校外实践基地实训(校外实践基地的生产现场完成)。

① 生产现场认知教学:理论课教学前安排一定课时的生产现场认知教学。

② 学校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与纺纱上机实验交叉协同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打通本科教学平台和学科研究平台,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

③ 纺纱上机实验:理论课教学后安排纱线设计、试纺实验以及纱线质量综合测试实验,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④ 校外实践基地实训:与江苏、山东、福建、浙江、新疆等地的30余家纺织企业签订了共建“江南大学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并聘请了相关企业指导教师。

在课程编排上,将原来的纺纱理论课与纺纱实验课分成两个教学内容。先通过纺纱理论课系统介绍纺纱基本原理,在讲解过程中强调纺纱生产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生产工艺的共性部分,然后在纺纱实验课系统介绍纱线生产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艺设计、品种开发等,两部分内容同步,相辅相成。

(2) 专业硕士课程体系设置。按照纺织工程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做好专业硕士教学计划的顶层设计,更新纺织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原有教学计划中学时少且又相互联系的一些课程合并,开设综合性强的理论学位课程、交叉性强的理论辅助课程、工程性强的实践选修课程。在教学中以面向实际应用的探讨性教学方式为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创新设计和课堂讲解,并邀请相关的企业导师走进课堂对学生的讲解和设计进行点评。开设“现代纺纱技术”“现代织造技术”“现代针织技术”“功能纺织材料”四大基础综合学位课程,以实践探讨的方式学习纺纱、织造以及功能材料的新技术;开设“纺织科学与技术前沿”“纺织材料分析测试方法”等基础辅助学位课程,以实践动手操作和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相关的测试技术和学科前沿动态;开设“纺织计算机应用”“纺织生物技术”等交叉选修课程,实现了纺织学科与计算机、生物技术等的交叉应用和相互融合;开设“针织产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开发”等产品设计选修课程,以实际案例方式学习纺、织、后整理的现代设计。

浒苔粉浓度对Ni2+吸附的影响见图1和图2。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浒苔粉浓度的增加,每克浒苔吸附Ni2+的量逐渐递减且减小的幅度也逐渐变小,到浒苔粉浓度为14 g/L时,减小的幅度逐渐趋向于0。我们再从图5中可以看到,浓度从2 g/L~6 g/L时,浒苔对Ni2+的吸附效果有一个明显的增长。然而从6 g/L时,浒苔对Ni2+的吸附效果逐渐下降。当浒苔浓度达到6.0 g/L,再增加浒苔的浓度,吸附效果也没有非常大的提高,最主要的是浒苔的单位吸附量也会逐渐降低。这是因为浒苔浓度在6.0g/L时,浒苔对Ni2+的吸附效果已经最好了,如果再继续增加藻粉量,也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3) 教学方式和手段改革。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理论教师与企业实践导师、教室与实验室、教室与研究室的界限,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学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突出工程训练特色与学生主动讲解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中央修购专项等资金,按照工程训练的要求配套仪器设备,以进一步完善纺织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建设。根据企业调研、应届毕业生调研、往届毕业生调研等,分析企业和社会对纺织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适应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尤其是加强选修课程的多样性,鼓励学生根据将来准备就业的兴趣方向和即将开展的研究课题选修不同课程。

为弥补目前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的不足,进一步强化学生工程适应能力,将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了基于Flash技术的二维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基于Virtools软件技术的三维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基于C++语言的面料设计仿真软件、基于视频技术的现实场景展示等。

2. 校企联合的专业硕士实践环节设置

根据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到相关企业尤其是与学校签订协议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课题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更新完善理论知识,为后期硕士论文撰写提供实践基础。

企业实践实行校内和校外双导师负责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或者参与校内导师的科研项目并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共同协调确定实践内容,或者参与校内导师或导师所在课题组与企业的横向课题继而确定实践内容,或者直接根据企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实践内容,或者结合企业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产品研发与自己学习期间的课题共同确定实践内容。采取课程结束后集中实践方式,要求实践时间在6个月以上,实践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或者实践研发报告,并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完成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成绩评定。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纱线设计、织物设计等专业学科竞赛,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举办专题讲座,参加纱线质量峰会、纺织学术年会等专业学术会议,以及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的如“织物横档分析与控制研修班”“精、并、粗技术高级研修班”等在职技术培训,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

3. 校企联合的学位论文选题、撰写和答辩

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考核的最关键内容,也是研究生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突出实践能力,这应直接体现在其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撰写中。在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要求企业导师全程参与,课题来源于企业,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根据校外导师所在企业的实践要求或与校内导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企业实践要求进行学位论文的选题,并与学生的企业实践环节相结合。在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到企业从事相关课题研究并开展相关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已有的实验设备。在论文撰写和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回到学校完成论文撰写,并参加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以及相关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的论文答辩。

通过上述措施,一方面使专业硕士的培养面向企业的实际需求,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例如我校与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四罗拉紧密纺牵伸专件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与江苏苏丝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高品质绢丝紧密纺纱关键技术研究”、与如皋市丁堰纺织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黏胶仿丝绸面料的开发及其性能测试与分析”等,这些课题均来源于企业的实践,课题研究成果也成功地应用到企业生产中。

二、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队伍建设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专业硕士的培养,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双导师负责制,因此需要建立与专业硕士培养相适应的校内和校外导师队伍。

1. 复合型校内导师培养

加强校内导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校内导师利用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期4个月的下厂指导机会到企业实践锻炼,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和共同指导学生,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同时,鼓励教师参加行业内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尤其鼓励教师在会议中以学术报告或者张贴海报的形式进行主动交流,选派导师到国内同类院校及国外著名纺织高校等进行考察交流、进修学习;加大“请进来”力度,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邀请优秀企业的杰出校友作行业前沿技术报告,使教师及时掌握最新专业动态,了解学科前沿,拓展科研领域。

2. 实践型校外导师选聘

校外导师是专业硕士培养的第二导师,也是专业硕士培养中校企结合的纽带,对于专业硕士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采用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多方位参与课程教学、实践过程、论文选题、论文答辩等环节。校外导师采用选聘制,借助校内教师与企业开展的横向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建的研究生工作站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校内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的纵向课题、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省内的产业教授选聘等各种形式,进行校外导师的选拔。

三、 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1. 校内实践平台建设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在校内建设了纺织专业基础实践基地、仿真纺织品生产控制全过程专业实践基地等,建成了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并通过“211工程”建设、中央修购专项等每年按需进行仪器设备购置或更新,拥有完整的纺织产业链生产设备和开展科研的检测设备;开展国际合作,共建一流实训基地,中德联合实验中心的共建获德国卡尔玛耶公司赠送1 200多万元的国际先进经编装备;自主研发的竹节纱生产控制系统、国产紧密纺成套装置、全数控超大牵伸细纱机、数字化经编装备等用于实践教学;与国内几十家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校内模拟实习与校内外实地实习顺次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2.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基地是专业硕士培养中的实践教学平台,各实践基地的核心技术人员或者核心管理人员也是校外导师选聘的主要来源之一。校外实践基地主要来源于相关的纺织企业,因此需要与企业紧密合作。

通过邀请相关纺织企业技术人员进校、教师带领研究生去企业的双向模式,加强专业硕士企业工程实践基地建设。以纺织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借助学院的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厂实习前的校企对接等活动,主动要求企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走进专业、走进实验室、走进研究室,联合培养人才,使学生能真正参与企业工程训练,使学生的研究课题主要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研究成果真正能够应用于企业实际生产。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生产一线,在实践中完成课题,在课题中指导实践,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研究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并以研究成果服务于企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利用企业已有的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等科研平台,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创新实验项目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开发及技术应用能力。目前,我校已与20余家国内知名纺织企业签订共建“江南大学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协议,与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共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四、 结语

按照纺织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进行教学计划顶层设计,更新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合相关课程,开设工程性强、以探讨性为主、以综合实践设计为导向的综合型课程,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与校外的界限,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混合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教师带领研究生走出去、邀请相关纺织企业技术人员走进来的双向模式,加强专业硕士企业工程实践基地建设,为纺织工程专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硕士纺织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爱情导师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军事科学院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