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采访的笔成为调研的笔
2020-03-22■
■
2019 年12 月2 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在全国检察机关“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培训班开班仪式上讲话指出,记者要通过采访敏锐观察业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让采访的笔成为调研的笔。对此,笔者深有感触。
2019 年,在笔者所有的采访报道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报道“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和“检答网”的建设使用情况。这是因为,在采访报道这两项工作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不仅是信息点,也是问题存在的关键点。通过采访,发现问题并促进问题的解决,让采访的笔成为调研的笔,意义很大。
身为记者,应该思考:你用手中的笔,写过什么?人要有一些使命感,记者就更应该记着使命,记着担当,怀揣着对职业和专业的敬畏,认真落笔每个文字。如何写好检察故事,如何深挖检察“富矿”并发现其中问题,督导检察工作,值得我们每一位检察记者深思。
前期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记者想要做到文如泉涌、落笔生花,就必须成为一位如饥似渴的广泛阅读者。拿到一个选题后,应该大量阅读与选题相关的出版刊物,包括文件、新闻报道和学术刊物等。这样的阅读可能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却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甚至是思想。这对于后期的采访和写作大有裨益。
在阅读时应当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一方面,把看到的重要资料和信息梳理出来;另一方面,把自己的想法、问题、思考记录下来。尤其是在互联网广泛发展的今天,网络中“井喷式”的信息进入我们的视野、刺激我们的大脑神经,为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有力的便捷途径。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如何去筛选信息,汲取其中的“养分”,而“做笔记”的习惯就可以成为我们获取、筛选和汲取有用信息的有效方法。
记者采访出发前,一定要做采访方案。每一次采访前,应当提前仔细地做好功课。弄清楚几个重要的事项:采访的主题是什么?需要采访哪些人?采访的问题有哪些?记者应该对自己所要采访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你并不了解这项工作,不了解这其中的故事,又怎么能写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稿件呢?而整理采访方案,就是在帮助加深对该选题的认识。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前期的准备工作都会变成采访过程中的着力点,它让记者在面对采访对象时可以心中有数。知道从什么角度出发,知道该问什么,知道采访对象说的内容是什么意思。检察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如果记者对于检察知识知之甚少,采访会很有压力。只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熟悉要采访的工作领域,采访才会事半功倍。
学会和采访对象“聊天”
在采访的时候,我们应该坚信:与其按照一个已经形成的思路去采访某人,不如和他聊天,这种方式也许收获更大。因为当采访对象感到记者仅仅是在和他聊天时,他可能会谈一些个人想法,这些想法对记者而言,是最宝贵的信息。
举例说明,采访“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时,采访的后半程明显要比采访的前半程收获更大。因为,当你坐在会议室里采访某人时,他和你说的话几乎都是能从现有的材料里找到的。但是,作为记者,我们更希望获得的是更加鲜活、更加真实的素材。
此时,改变采访的策略就变得非常重要。记者不妨可以问自己:我和朋友聊天时是怎样说话的?不限定采访的场所,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取有价值的新闻。比如吃饭时,乘车时,步行时,记者都可以和采访对象“聊天”。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真的可以获得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内容。
在河南采访“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工作时,当采访结束,记者和承办检察官一起走出检察院办公大楼时,随口说道:“这个案子应该对您触动也挺大的吧。”没想到,检察官说:“对我们来说,这就是成千上万个案子中的一个,这就是我们每天要做的事儿,真的,挺普通的,没什么值得宣扬的。”这几句话对记者的触动很大,检察官的那种专注、专业、踏实的形象一下子就树立起来了,反映在稿件中,人物的形象会更加丰满。
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干警们会打开话匣子说一些会议室里没有说过的话,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会议素材,也能够发现一些问题。所以说,采访也有调研的价值。
通过采访对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在采访中发现问题并不容易,要好好“利用”采访对象。在采访“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工作时,起初感到这项工作开展得很好,制度跟上了,举措落实了,成效显现了,并没有发现存在什么问题。
这其实说明,也许采访并不深入。当一天的采访结束,回到酒店后,笔者仔细梳理了白天的采访内容,记下当中存在的疑惑。在第二天采访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将疑惑抛给采访对象,然后抓住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的了解。
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有鉴别问题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举例说明,在采访“检答网”时,最初好几位干警都说:“现在专家答疑字数有明确要求,不能低于300字。为什么要限制答疑的字数呢?有些问题很简单,不需要300 字的嘛。”听后会觉得很有道理,为什么要限制字数呢?简单问题就简单处理嘛。但是,随着采访的深入,会发现,300字的规定是有一定道理的。“检答网”是检察人的学习园地,是检察人用来给自身“充电”的地方,虽然提出的问题有难有易,但既然有人把它当作问题提出来了,就说明仍然有人不懂。专家在回答的时候就不能轻描淡写地说是什么,而应该释法理、作分析,把问题真正讲清楚。上海的一位“检答网”专家组成员说:“如果想说明白问题,300字是基础。”
像这样的问题,真正需要解决的不是降低答疑的字数限制,而是要提高答疑的思想认识。
在发现问题、辨别问题的基础上,还要有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想让采访的笔成为调研的笔,分析问题必不可少。此时,我们会发现,前期的准备工作、采访的深度都派上了用场。笔者在写“检答网”内参的时候,所有发现的问题都来自采访对象,但是哪些问题是关键问题、主要问题,哪些问题是自身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解决,都需要记者进行分析。
比如,专家答题压力大这个问题,每到一个省采访,采访对象几乎都会提到这个问题,多方了解之下,发现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当问题普遍存在,就要引起重视了。同时也要问采访对象,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建议。这样,发现的问题才是真问题,提出的建议才是更具可操作性的建议。
说最重要的话,让字和句抓住眼球
如何将采访中发现的问题有理有据地说出来,也考验着记者的能力。内参稿件一定要有令人信服的事实、具有说服力的阐述,要说最重要的话,要让文中的字和句抓住眼球。
在写稿件时,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是严苛的,坚决不说废话或可有可无的话。细节决定成败。写稿件也要注意细节。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作出很多细小的决定,才能把手中的材料锻造成一篇还不错的稿件,这需要我们抓住最关键的问题,说最重要的话,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问题阐述是否准确、到位。记者的用词一定要严谨、具体,要说最重要的话、最关键的话,不说废话。
第二,问题是否普遍存在,具有共性。发现的问题要是普遍存在的,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问题仅仅是存在于某一个或某一级检察院,其他检察院并不存在这个问题,那么就要谨慎对待了。
第三,问题是否有事实依据。发现的问题一定要是采访对象真实表述的,不能是记者想当然甚至是凭空杜撰的,真实永远是第一要素。
第四,语言表达是否精炼。稿件切忌平淡无力、啰嗦反复,记者应该用最精炼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
检察工作是“富矿”,作为检察新闻工作者,如何深入检察工作实践,挖好检察“富矿”,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如何以办案的思维、以调研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督导检察工作,也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挖好矿、写好稿,检察新闻宣传的路上,还需要记者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