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与调适

2020-03-21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贫困生资助

赵 燕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都能接受良好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贫困学生已成为高校一个特殊而明显的群体。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压力,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影响,出现许多心理问题,自卑、封闭、嫉妒、焦虑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本文通过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基本表现的梳理,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找到相应的调适途径。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人们的心理障碍通过不同症状表现出来,在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其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们自我意识的不良表现,是自己对自身品质和能力的不肯定以及自我轻视,从而滋生出惭愧、畏缩、羞怯等心理的具体表现,担心失去尊严而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的心理状态。大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家处农村偏远地区,家境贫寒,他们从小学会自立自强,勤奋刻苦,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大学,他们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然而,在大学这个阶段,社会对学生的发展有多样性的要求,加上现实生活的困境,这使得他们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学习成绩受到影响时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担心会遭到同学的鄙夷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另外,物质方面的短缺暂时也加大了他们精神方面的缺失,表面上他们很多人自立自强,有时甚至还有些自负,实则不然,他们内心脆弱而自卑。

(二)封闭心理

封闭心理是指将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很少或不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交往,除了在必要的学习、购物及工作等之外,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将自己关在家里。自我封闭者绝大部分都感到很孤独,他们很少交朋友,有的甚至对社交活动感到恐惧,这是一种对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1]自我封闭心理具有以下特点:普遍性、非沟通性、逃避性、有孤独感等,其中,孤独感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一些贫困学生的封闭心理与消极的自我暗示密切相关,有些学生很关注自我形象,常常因为自己的外貌或身体的某些缺陷等等,总觉得他人比自己优秀完美。这样的自我暗示使他们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看法,最后往往选择与他人隔绝起来,不与他人进行交往,使其交际圈变得越来越窄。

(三)嫉妒心理

嫉妒俗称为“红眼病”,是对别人的优越而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自惭、恼怒、怨恨等不愉快心理情感,有时甚至对其带有破环性的心理表现,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2]作为贫困生,在经济条件上逊于他人,但他们处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内心极为敏感,易产生嫉妒之心。他们时常因家庭贫困而苦恼,对自我产生否定,同时不愿和老师、同学接触交流,对他们具有抵触情绪,从而进一步引起对社会的敌意,试图采用一些不良的方式作为精神寄托的载体,自甘堕落,有时因冲动和思想过于偏激,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焦虑心理

焦虑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认知障碍的原因,常常感到对很多事情没有把握、无能为力或是预感要有灾难降临却不能有效地去防范和解决,这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紧张、担心、经常的疑虑或怨天尤人等是其突出的表现形式。高校贫困大学生迫于经济的压力,常常在无形中给自己加重思想包袱,他们持续的焦虑感是其心理疾病形成的原因之一。高校贫困大学生除了要为在校学习生活的问题担心外,还要为家里常年劳作的父母的身体忧心。他们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形成紧张、忧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如果这种焦虑情绪长期这样下去没有得到疏通开导和调适,可能诱发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原因

(一)家庭经济困难是最直接原因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最根本原因是经济困难。经济条件的限制给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相对较重的学费和生活费用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学费是高校贫困学生的主要支出费用,高校贫困学生家庭收入低,许多家庭都是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来供其子女上学。据相关高校的调查数据表明,在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来源情况中,60.88%的学生完全依靠国家助学贷款,45.34%的学生依靠勤工助学作为生活费的经济来源。[3]贫困大学生经常担心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这经常使其分散注意力,强烈的自卑和焦虑感使其感到痛苦,在心理上给他们带来一定的伤害。

第二,低水平的学习投入形成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必须全面发展自己、充实自己,这一过程需要一笔资金作为物质基础才能完成,例如学习上的需求和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平时购买一些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因此,高校贫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势必受到很大的制约和束缚。

第三,消费生活的困窘引发封闭自卑的心理。由于受经济条件和物质生活的限制,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较,在很多方面形成明显的差距,如他们会为自己是否跟上时代潮流、是否会因此被同龄人藐视等问题而担忧。这些不仅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而且使其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造成心里失衡。高校贫困生在消费中的一些窘境将在很大程度上给他们造成封闭自卑的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社会环境因素的冲击和压力是间接原因

贫困生面对着社会上同龄人的各种时尚、潮流消费,充满挑战和竞争的复杂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

第一,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贫富差距悬殊,社会收入分配也存在不合理现象。高校贫困大学生因为经济拮据,每天都为自己的生活费发愁,从而心理极度不平衡,对社会产生抱怨和怨恨,部分贫困大学生甚至会出现厌学心理。

第二,低俗作品等亚文化冲击。在当今复杂的大环境下,部分人变得浮躁,为了给那些亚文化生存发展的空间,一些作者丢失了自己的文艺底线,篡改经典、恶搞民族英雄等行为在网络上到处传播,屡禁不止。这些低俗文化作品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尤其给多疑的贫困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社会上的善意动机实施不当。针对高校贫困生面临的经济困难,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与帮助,但在给与帮助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妥当的行为或“意外”,无形中给贫困生增加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如由于宣传效果不佳,一些资助商为了达到自己的宣传目的,到处宣扬自己的资助行为,无形中给受助生增加了思想上的压力,也使受助生的自尊心受到一定伤害。

(三)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是内在原因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主体因素在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也是影响和制约其心理健康最直接的内因。高校贫困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贫困大学生都是来自偏远地区或农村家庭,他们之前的教学环境较差和教育水平较低,因此缺乏相关的知识积累,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在大学里,对学生采用的是综合评价方式,这些学生要得到较高的评价很困难,从而心理上会产生落差。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可能是引发其焦虑、敏感、自卑等心理障碍的一个因素。

第二,思维方式相对封闭和简单。贫困大学生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束缚,他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学习生活中,他们看待事情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较为单一,缺乏辩证思维。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有时甚至对周围身边人的善意进行抵制等。

第三,自我价值和效能感缺失。一般看来,非贫困生的自我价值感高于贫困生,一方面表明非贫困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肯定较之贫困生来说相对要高些。贫困生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但在另一方面说明贫困大学生相对缺乏自信心,对自己为社会的贡献和价值没有能够正确的去看待,容易产生自卑感,同时对外界的人和事抱着紧张、羞怯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甚至缺失自我效能感。

(四)学校相关因素是重要原因

高校关于贫困生资助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不足是影响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当前高校的资助体系尚不完善。一方面,学校实施的相关资助政策,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覆盖的范围很小,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享受到,无法满足所有贫困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在评定奖、助学金时,对贫困生的概念和划分界定模糊。在受助过程中,部分学生谎称贫困申请资助,而一些真正的贫困生由于担心被人瞧不起,自尊心受伤而不愿意申请,从而真正的贫困生享受不到资助政策。

第二,高校对贫困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关注存在薄弱环节。首先,学校有关部门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在社会中,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物质方面他们往往得到社会和学校的支持帮助,但其心理问题往往会被忽视。其次,教育与管理脱节。目前高校贫困生分散性不断扩大,管理削弱现象时常出现,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得到解决,而且教育工作者与贫困生的交流也没有连贯性处于断层现象,不能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其心理问题也找不到调适的方法和途径,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理疾病。

三、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调适的途径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是多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结果,对其进行调适的途径也是多样化的。透彻地了解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基本前提,从而才能准确地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心智,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扶贫全新理念,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层面:关心贫困生切实需要,建立多渠道扶贫机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经济压力是贫困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来源,所以社会各机构各单位组织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应在学生资助方面加大力度,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相关部门确保落实助学贷款政策实施,解决学生的学费问题,使他们上学的权利得到保障,从而可以进一步调适好贫困大学生因学费引起的焦急、悲观心理。其次,创建平等的社会环境。大力倡导和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给高校贫困大学生关心和温暖,净化社会风气,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公平搭建平台,使贫困生们所投入的得到相应的回报。最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与学生的家庭建立沟通机制,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学校层面:确保资助育人的实效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首先,资助育人是高校资助政策中的核心思想。学校在进行资助工作的过程中,既要做好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也要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心理素质对人们的健康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思想政治素质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心理疏导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受助观,学会正视困难,建立“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在价值引领方面,引导他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道德浸润等多方面中构建长效的育人机制,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其次,在校园里大力宣传和推动节俭、自立、自强的精神文明风貌,坚定其自励,让他们相信美好的未来生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与此同时,学校各社团和相关组织可以在校园中经常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让贫困生多吸收正能量,提高其心理素质,使其心理障碍问题得到缓解,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三)个人层面: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高校贫困生的自我调适,主要包含认知结构的调整、良好品质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完善以及负面情绪的调节等,它是人们适应环境能力的提升过程,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等相关方面的心理疏导。贫困大学生必须在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也需要掌握相关的心理调节技巧。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必须勇于面对暂时的经济困境,正确对待贫困所带来的挫折,客观定位自己,把自己的优势和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让更好的自己展现在他人面前,赢得别人的认可和高的评价。同时,高校贫困大学生要培养受挫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把积极因素转化为消极因素,采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宣泄情绪,可以使内心的压力得到一定的释放和舒缓,从而保持心情愉悦的健康心理状态。

总之,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地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收获知识、提升能力,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国家培养一大批身心健康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