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
——以铜陵市为例

2020-03-21谢付友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铜陵市农产品农业

谢付友

(中共铜陵市委党校,安徽 铜陵 244000)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定、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闯关过坎的关键举措,更是促进铜陵市农业现代化、更好服务“六个新铜陵”建设的内在要求。“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区划调整后,铜陵农业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是,作为传统老牌工业城市,铜陵农业经济发展先天不足、问题不少。需要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题,明确发展方向,突出工作重点,调整目标结构,培育发展动力,实现全市农业标准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绿色发展、农村社会协调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发展。

一、坚持两个导向: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供给质量

(一)坚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满足需求。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必须要把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1.围绕绿色树标杆。消费者农产品消费偏好从量到质的转变要求农产品生产加工更加注重品质,为此,铜陵市农业发展应树立质量为先的意识,走高端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2.围绕休闲做文章。随着逆城镇化发展,农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而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场所;与之对应,现代农业也不再是过去简单的种植概念,而是一个从田野到餐桌的产业链,在农产品种植和销售之间穿插进休闲、旅游等新业态,是未来铜陵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3.围绕趋势准定位。目前我国的食品加工度只有30%左右,而按照GDP水平和城镇化率,食品加工率至少要达到60%以上,结合当前国民生活和饮食习惯,未来铜陵市应形成以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和保健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二)坚持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导向

当前,铜陵市的农产品供给还是以“大路货”为主,优质、品牌不多,与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就要促进农产品供给由“量”的追求向“质”的追求转变。

1.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逐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以推广应用高新病虫防治技术和“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为抓手,实现蔬菜、水果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无公害生产全覆盖。

2.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行农产品二维码制度,对接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销售、消费全链条可追溯。

3.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诚信体系。从源头抓起,把住农产品生产安全关,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鼓励各类经营主体争创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等,提升农产品质量公信度;健全农产品品牌监管体系,构建全程覆盖、运转高效的监管格局。

二、突出三大重点:建基地、创品牌、抓加工

(一)围绕区域建基地

1.抓好大基地,延伸产业链。以铜陵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一轴、一带、两翼、八产业”的总体布局方案为抓手,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大基地”,充分发挥基地对周边地区的引导、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农业现代化和老百姓致富。[1]如围绕枞阳县陈瑶湖周边乡镇和普济圩农场为主体,建立绿色水稻基地,实现水稻生产从育种、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再比如以铜陵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原有白姜种植片区为主体组建发展集白姜种植、深加工利用和白姜文化创意等农业业态于一体的铜陵白姜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白姜的全产业链覆盖。

2.抓好小基地,突出特色化。加强特色农产品示范区建设,以“一村一品”创建为抓手,走特色化发展道路,聚焦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产品结合,走特色精细化发展道路。如可结合红色记忆、儒家文化、山林特色、水产风味等推动红色村落、名人村落、氧吧村落、垂钓村落等多样化特色村建设,农旅休一体化联动发展,培育一批集体经济强村。

(二)围绕特色创品牌

农业品牌既贯穿农业供给体系全过程,又覆盖农业全价值链,是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显著标志,其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又是重中之重。[2]为此,铜陵市要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孵化、提升、弘扬”三大工程,即新增一批新品牌,提升一批老品牌,弘扬一批特色品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成立品牌促进会,推进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跨越发展。同时,要加强品牌保护监管,建立农产品品牌评价体系、省级品牌目录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完善品牌认证、证后监管和商标管理等工作。

(三)围绕龙头抓加工

农产品加工既是农业生产的需求侧,又是市场消费的供给侧,素有“1.5产业之称”,其产值贡献度高、产业链条长,可以有效应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致的农民失地、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加工业也已成为大势所趋。铜陵市一要实施加工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分产业筛选排名前5位的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提升农产品本地加工化水平;二要围绕适合融合、有基础的区域优势特色农产业,由从事产品流通、加工的企业为龙头,组合从事种植、养殖基地建设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产等主体,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以农产品为基本依托,以产品流通业、加工业为引领,通过产业间的相互渗透,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实现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范围扩大、产业功能拓展新型发展模式。

三、着眼三大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

(一)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生产体系

铜陵市要结合八大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做好加减法。一要从粮油、蔬菜、水产等传统农业产业入手,做好减法。以绿色增产示范区、村、家庭农场以及蔬菜标准园、渔业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创建为抓手,逐步淘汰过剩、落后产能,调优、调高、调精传统农业产品结构。二要着眼特色农产品,做好加法。围绕地理标志产品和特有产品,主抓大基地建设,以建成牡丹良种选育和生产基地,白荡湖、菜籽湖、陈瑶湖三大湖流域水产和水禽养殖加工基地,后山区乡镇枞阳黑猪、沿江乡镇枞阳媒鸭养殖产业基地,钱铺、雨坛、官埠桥、白梅等乡镇茶业和油茶产业基地为主线,逐步扩大特色农产品供给规模。

(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体系

一要做好融合。积极构建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放大一二三产业融合所带来的乘数效应。重点以铜陵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按照“连点成片、建园成区、区域联动”的推进方式,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抓好农产品储存(如枞阳媒鸭、水产冷藏库等)、流通(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物流政策支撑平台)建设,全面优化提升农业布局、服务水平。二要做好创新。顺应“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让铜陵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的“无形之网”是大势所趋,建立和完善诸如“铜草花开”类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打造本土“线上农业”,带动全域“线下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三)调整经营结构,优化经营体系

优化经营结构是现代农业发展中有效整合市场主体和要素的必然要求,也是激活农村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核心是要在稳定完善农户家庭经营基本格局基础上,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3]一要推动形成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鼓励市场主体以土地、资金、劳动、技术为纽带,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技术入股型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二要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服务引领型规模经营,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提高营运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整体竞争力。三要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积极参与都市园区、休闲农业和品牌基地等新兴业态,拓宽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四要逐步探索区域间、产业间合作经营模式。

四、培育四大动力:激活人、地、钱、市场

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必须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不动摇,进一步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活力。

(一)培育“三类人”

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层化的三支重要力量,必将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铜陵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总体规划,重点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工程和返乡农民工培育工作,突出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技能、创业能力培训,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围绕构建农户经济安全网和农业生产经营、农户收入生活、农民社会福利有保障“一网三保”体系,完善培训、认证、准入、扶持、社保、退养等制度。

2.培育农业科技人员。一要重培养,探索铜陵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农业类专技类专业,同时与枞阳现有两所职高加强联动,输送“订单”人才。二要保收益,实施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工程,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三要促合作,支持各层级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科技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业开发与经营。

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涉农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等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发展与壮大。

(二)盘活“三块地”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根结底还是要利用当前有限的农村土地资源提供最优、最多的农产品和涉农服务,因此,切实有效地把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三块地”用好、盘活,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

1.盘活承包地。要在放活经营权上做文章,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支持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在村组内互换并地连片耕种,推广股份合作、经营权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发展稳定农户承包权、经营权股份化的家庭联产承包股权制。

2.盘活宅基地。在保证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权和使用权的前提下,利用农家乐和休闲农庄的形式,结合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鼓励村集体依法依规多渠道筹集资金,按规定用于村集体对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补偿。

3.盘活集体建设用地。一要简化流程,对直接用于或服务于农业生产、加工的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纳入农业附属设施用地范围,不办理转用审批手续。二要放宽政策,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重点用于农村新产业发展。三要优先支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的用地指标,优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生产经营等。

(三)用好“三种钱”

1.用好财政的钱。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运用“调整”和“撬动”两种手段,发挥市、县(区)财政资金合力,释放财政资金乘数效应,重点用于农产品提质增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生态修复治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2.用好金融的钱。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抵押担保机制,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畅通农村金融服务“主动脉”,丰富完善金融服务“毛细血管”。

3.用好社会的钱。通过多种模式,鼓励和规范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拓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村水利、农垦等项目建设运营。

(四)激活两个市场

1.对内强化农产品市场流通。积极推进农产品产地市场改建和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加强产后处理和储运体系等配套建设。以蔬菜为例,自给率为40%左右,流通环节成本占市场零售价的50%,可在就近市区的老洲镇和郊区布局大型蔬菜基地,同时要在稳定常规蔬菜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设施蔬菜、特色蔬菜,扩大反季节蔬菜供应量。

2.对外呼应经济发展战略。以“东融长三角城市群、北联合肥都市圈”为方向,加快构建环长三角2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同时加大品种、技术、设施、装备和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农产品生产、贸易等环节的对外合作,继续借力安徽省名优农产品推介平台,逐步构建铜陵特色农产品推介平台,有序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铜字号”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

猜你喜欢

铜陵市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铜陵市大通古镇防洪墙设计
铜陵市公务人员体育消费调查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大众阅览点对青年之影响——以安徽省铜陵市全民阅览点为例